西湖十景

作者: 瘦老母貓

導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真的有太多可看可玩的地方,從西湖老十景到西湖新十景,無論你是隨意的走還是帶有目的的玩都很美,關鍵是你得用心去感覺,不適合走馬觀花,可能每次去都會讓你找到新的看點。 杭州的功略做了並不是讓你一個一個排景點的,我並不想走全,也不可能走全,只是讓自己多些深入的了解,同樣的景色才能有更多的感受。 先貼西湖十景,以後有 ...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真的有太多可看可玩的地方,從西湖老十景到西湖新十景,無論你是隨意的走還是帶有目的的玩都很美,關鍵是你得用心去感覺,不適合走馬觀花,可能每次去都會讓你找到新的看點。

杭州的功略做了並不是讓你一個一個排景點的,我並不想走全,也不可能走全,只是讓自己多些深入的了解,同樣的景色才能有更多的感受。

先貼西湖十景,以後有空再整理西湖新十景以及其它很有意思的地方。(我覺得有意思的有淨慈寺--濟公“辦公”的地方,萬松書院--梁山泊和祝英台相識的地方)。。。。。。等等



(西湖十景分布)

1蘇堤春曉

出花港觀魚北門,迎面的就是蘇堤。蘇堤雖長,但還是選擇徒步為佳,特別是在細雨微風的天氣,漫步堤上更能感受西湖景致之美。

看點:蘇堤最動人心的,莫過於寒冬一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仿佛世外。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

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橫貫湖南北,將西湖分成了內外兩部分,全長2.8公裡。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於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優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

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像,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堤南端建有“蘇東坡紀念館”,規模不大,可以免費參觀。

2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沿蘇堤向北,走過壓堤橋,遠遠就可看見左側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的曲院風荷公園。圓中景點有:迎薰閣>景碑小院>濱湖密林景區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

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裡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迎薰閣是為游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迎薰閣下,辟有荷文化陳列室,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以及寄寓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的種種藝文佳作。



(曲院風荷)

岳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曲院風荷”景碑小院,那塊景碑是僅存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園景區近年才建成開放,它原為清初西湖名園之一,竹石亭榭,曲水縈環,清幽雅致。

濱湖密林景區則為游人准備了帳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釣,娛樂,聚會。園北側靠近岳墳商業區的位置開設有風荷酒苑,建有仿古釀酒作坊和幾座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酒樓。

3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的南山路側,從湧金門至清波門,是一座以春花為主景的大花園。

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

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干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

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

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

4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明萬歷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環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有“月光映潭,塔分為三”之說。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只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游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交通情況:由西湖坐船前往


看點:每逢仲秋時,皓月當空,水天相映,塔中點燃燈燭,與明月上下爭輝。賞月游湖者搖漿前來,攪動滿湖銀輝,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為無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歸。

旅游提示:電動船開行時間為:春夏季7:30-16:30,秋冬季8:00-16:00。票價:普通船35元/人,豪華船45元/人,船票中已包括了游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並免費送您返回湖岸。

攝影指南:小瀛洲上最佳拍攝地點在九曲橋、亭亭亭、開網亭、我心相印亭、九曲橋中段的低矮粉牆花鳥漏窗前、東西長堤之中段、小瀛洲東南岸(以三座石塔及湖面為背景)。

5平湖秋月

位於孤山的最東端與白堤相連,是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看點:站在此處,可以欣賞西湖水面的全景。每年農歷8月14日-16日,這裡都將舉辦“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晚會。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裡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

6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離開平湖秋月由西向東走過1.1公裡長的白堤,堤的那一頭就是斷橋殘雪。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裡西湖,與寶石山、保俶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裡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斷橋享譽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白蛇傳》幾段重要故事情節就發生在這裡。

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在此,同舟歸城,借傘定情;後又在此邂逅,言歸於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

斷橋之名則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7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位於西湖南面的南屏山腳,可以作為西湖南線觀光的起點。從淨慈寺出來,不妨去看看對面的雷峰夕照。

淨慈寺創建於公元954年,是吳越王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傳說濟公曾修行於此,當時僧眾多達數百人。

寺內“運木古井”是傳說中濟公運用神力,從井內運木建造淨慈寺後留下的,故又稱“神運井”。

看點:西湖諸景都以目觀,唯此景重耳聞心會,始能領悟佳境,意味獨深。

南屏是指西湖南面峭壁林立、宛若屏障的南屏山,晚鐘是指山下淨慈寺內的鐘聲。

淨慈寺在南屏山麓慧日峰下,寺前有一座鐘樓,因南屏山隆起,山中多洞穴,每當暮色蒼茫,萬籟俱寂,鐘聲一響,山谷回應。

唐宋時此鐘聲就已出名。至明初,因舊鐘太小,乃積銅2萬多斤,重鑄一口大鐘,傳聲悠遠,歷久方息。

清康熙南巡時,以為“天將破曉,夜氣方清,萬籟俱寂,鐘聲乍起,響入雲霄”,曾改“晚鐘”為“曉鐘”,弄巧成拙,未能流傳。

新中國成立後,又新鑄一口2萬余斤的銅鐘。傍晚時分,沉雄悠遠的鐘聲長鳴,余音回蕩,歷久不絕,十分動人。

8雷峰夕照

雷峰塔與淨慈寺相隔一條南山路。如果乘車需到淨慈寺站下,景區有獨立的停車場,方便自駕。

重建的雷峰塔塔形為磚身帶飛檐、平座的五層樓閣式,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將采用鋼結構在原址建立,同時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整個雷峰塔重建工程投資約6000萬元,“雷峰夕照”重現西子湖畔,成為杭州的又一標志性景觀;美麗的“西湖十景”將名副其實,不再殘缺。雷峰塔的歷史經過了3個階段:吳越王錢傅椒於公元975年建八面、七層樓閣式塔;遭雷擊損毀,南宋初重修為八面、五層樓閣式塔;明嘉靖年間,塔的木檐毀於兵戎,僅存磚質塔芯。1924年,塔芯倒塌,雷峰塔僅存遺址。2000年雷峰塔由清華大學完成設計開始重建。

雷峰塔,位於淨慈寺前,其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

斜陽落照,塔起金輪,湖上黃昏暮景中無有堪與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

9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裡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裡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乾隆的提的“花港觀魚”字。魚字少一點,反體字“魚”下是四個點,乾隆少寫了一個點,是因為四個點代表火,魚哪能在火裡游呢,所以就只有三個點。

位於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全園游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

10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余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 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鐘。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