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狼出世
“請你給我個明確的答案,”早餐時,我對包洛德說,“為什麼自成吉思汗世界大征服以後,蒙古民族一路走下坡,再沒有能振作起來?依你看,什麼是第一位的原因?”
包洛德是地道的蒙古人,四十多歲,在烏蘭巴托開一家旅店。他看上去很精干,據說能講四國語言,歷史知識豐富,是“孤星”旅游指南系列中推薦的人物。到達烏蘭巴托以後,我在他的店裡住了幾天。
“佛教。佛教傳入蒙古,毀掉了蒙古人的精神。”包洛德不假思索,回答得很干脆。
“那麼你再說說,”我接著問,“為什成吉思汗出生前,要知道那時候佛教並不居支配地位,蒙古民族也同樣在下坡路上徘徊?”
包洛德可能覺得我在設圈套,說話有些沒好氣:“你說得不對。我問你,你可知道蒙古人的祖先是誰?”
“當然知道,是匈奴帝國,曾經強大,但也不過幾百年時間。”我接著說,“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你們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時代稱霸世界,是出於歷史的必然,還是出於個人的作用?你懂我的意思,後者意味著巧合,這裡面有很大的區別,你說呢?”
包洛德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那就是兩個因素都有。多數蒙古人都會這樣回答,但沒有充份的論據,這樣的答案不能使人信服。
“你信仰什麼?”返回我自己的房間前,我問他。
“薩滿教。”他說。
“成吉思汗的信仰,是吧。”我說,“是因為這個原因你也信薩滿教?”
“你把因果關系弄顛倒了,”包洛德不悅,“你先回去學點歷史。薩滿教在匈奴時期就有了,比成吉思汗早得多。成吉思汗之信仰薩滿教,完全因為它是蒙古人的宗教。”
近年來,蒙元時期的歷史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興趣。但深入探討他們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卻不容易。最令學者們頭痛的,是缺乏文字上的記錄。蒙古人很晚才開始使用文字,迄今已經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十三世紀成吉思汗撅起時代的碑文,但碑文本身並不是成形的文獻。關於蒙古的早期歷史,主要來源於中國漢文歷史典籍中,有關北方少數民族的記載。如果沒有這些早期漢語文獻,蒙古的早期歷史將會出現大塊大塊的空白,或許可能根本不存在。
關於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這一結論在歷史學家中,基本沒有異議。對於匈奴的文字描述,最早出自於司馬遷史記中的<匈奴列傳>。
從遠古開始,我國北方就生活著以游牧為生的許多少數民族,匈奴只是其中的一個。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游牧民族強悍的性格。他們互相之間的武力兼並,爭搶牧場子女財富不間斷的血腥戰爭,加上對中原漢族居住區的掠奪騷擾,一直是貫穿這個地區大部分歷史的主題。
西漢初年,匈奴的冒頓單於統一分散的部落,建立起第一個游牧民族的軍事帝國,其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全境。匈奴帝國軍力的強盛,使得它以更高的頻率,與當時中原的漢帝國發生爭戰。
匈奴發起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沒有超出游牧民族的傳統戰爭動機,那就是搶劫。長年爭戰中,中原地區一直處於被動守勢。直到漢武帝時,歷經多年傾全國之力,終於擊敗了匈奴,把他們趕到了大漠深處。431年,南北朝時期,匈奴短期中興,青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了強盛的大夏國,定都統萬城。赫連勃勃經年累月南征北討,戰功顯赫,一時風光無限。但好景不長,他只活了45歲。赫連勃勃死後,大夏國旋被宿敵拓跋硅滅掉,匈奴作為一個整體,從此永久退出了歷史舞台。
匈奴國雖然整體上滅亡了,公元一世紀他們被漢朝擊敗時,有十幾萬戶的匈奴人沒有遷徙,而是留在了蒙古地區。稍後,東胡系鮮卑族占了這塊地方,留下的匈奴人並入了新統治者東胡系鮮卑族。因此從民族劃分上,可以說東胡系鮮卑族,是後來的蒙古人更直接的祖先。其後幾百年內,這個地區繼續經歷游牧民族間不斷的爭戰,偶而還會出現權力真空。強者為王,統治者像走馬燈一樣不斷更換。
到了六世紀中葉,蒙古地區的統治者變成了突厥人。突厥帝國在蒙古的統治延續了二百多年,在此期間,突厥人中的不同分支還是繼續打打殺殺,爭奪控制權。605年,有一個講突厥語叫做回鶻的游牧部族,擺脫了突厥的統治。744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在唐朝的支持下,自立為可汗,建立了回鶻汗國政權。當時回鶻汗國的疆土控制範圍,東起今天的額爾古納河,西至今天的阿爾泰山,包括了現今蒙古的大部地區,勢力日益強盛。
突厥語系游牧民族統治蒙古地區的三個世紀中,最受關注的一段時間,就是公元八世紀中葉到九世紀中葉,由回鶻人建立的這個回鶻汗國。從建國到滅亡,一百年間,回鶻汗國與唐朝一直保持著友好的睦鄰關系。這一百年時間內,可能是歷史上中原農耕地區與北方游牧地區關系最融洽的時期。與中原農耕文化的接觸,特別是與唐朝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使當時原始公社制度下的回鶻,出現了封建社會的萌芽。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回鶻汗國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出兵助唐平叛。他在洛陽逗留期間與幾位摩尼教高僧發生了接觸,隨之將睿息等四人帶回漠北,令其布道。摩尼教於公元三世紀始創於波斯,受到過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以至道教的多重影響。金庸的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說的就是摩尼教。在此之前,與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回鶻人信奉古老的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生信仰,非常適合文化落後地區的需要。薩滿教在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分布,也都有類似的特征。
公元八世紀晚期,回鶻汗國放棄了傳統薩滿教,改信摩尼教。作為直接的結果,回鶻開始推動將其統治地區的游牧生活方式,轉變為農耕生活方式。他們建立定居點,開始發展農業,而其中的回鶻都城“牙帳城”,是今天蒙古境內最大最好的古城遺跡。
回鶻人對蒙古民族最大的貢獻,是對應於當地的語言設計了一套書寫符號,在他們統治的地區內推行。這套符號,成為蒙古族擁有的第一套文字符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正式指定這套符號為正式蒙語書寫文字符號,包括<蒙古秘史>這樣的經典作品,使用的都是這套回鶻字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蒙古改用俄文字母符號,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則繼續沿用傳統的回鶻字母符號。
1890年,芬蘭人裡克爾在成吉思汗都城哈拉和林附近的鄂爾渾河畔,發現了著名的“九姓回鶻可汗碑”。碑文以漢文、突厥魯尼文和粟特文寫成,記載了極為珍貴的回鶻汗國的歷史資料。碑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薰血異俗,化為茹飯之鄉;宰殺邦家,變為勸善之國。”描繪了游牧的回鶻民族,至少是在上層,對於農耕文明的尊重與期望。
回鶻汗國繼續存在了幾十年,最後滅亡於又一次的游牧民族相互間的殘酷戰爭。840年,黠嘎斯人滅掉了回鶻汗國,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黠嘎斯也開始衰落西遷。
隨後的三百多年中,契丹建立的遼國,女真建立的金國,都曾經控制過蒙古的大部或部份地區,蒙古持續處於各部族間爭奪控制權的戰亂狀態。
蒙古民族走完了紀元後的第一個千年。他們的第二個千年,是更富於戲劇性的大起大落。
歷史上蒙古人自己撰寫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成書於十三世紀初期的<蒙古秘史>,全書共30萬字。1886年,一位俄國譯員在北京翰林院檔案中發現了它的蒙古文原稿。具體成書時間是在地支鼠年,也就是或者1228年或者1240年。原書作者不詳,據信與成吉思汗家族有密切關系。書中介紹了蒙古民族的起源,成吉思汗的身世以及他的一生功業。成吉思汗死於1227年,因此<蒙古秘史>可以算是與他同期的著作。
關於<蒙古秘史>的史料價值,史學界有許多爭議。該書的英文翻譯沃雷,就稱其為一部“半真半假的歷史小說”。學者們認為,書中所記錄的史料,有相當多是基於民間傳說,部份帶有神話色彩,但書中有關成吉思汗家族的記載,基本上是可靠的。
於是我們知道了,1162年,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出生於現今蒙古國肯特省的北部,靠近俄國邊界的達達勒蘇木。1189年,鐵木真統一了分散的游牧部落,並被推舉為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意思是天下之王。
後世的蒙古史學家們,習慣把成吉思汗的出生時間,作為蒙古史的一個分界線,這是有道理的。回顧一下,自匈奴立國後,到成吉思汗出生前,這1300年中,除先祖匈奴一度建立了軍事強國以外,蒙古民族大多數時間,實際上處於被征服的狀態。在中亞地區眼花繚亂的血腥戰亂中,早期的蒙古民族是一個相對軟弱的群體。
成吉思汗所統一的蒙古,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草原上經常能見到的祭天熬包)

(牧區風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