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涵堂 這次住的是明涵堂。山塘河畔,廣濟橋頭,明代尚書吳一鵬故宅,400年歷史。 二期多是標間。床位則集中於一期的一棟雙層建築,一樓大堂依吳中老宅模樣,推門宮燈入眼,古琴下臥,規規矩矩的明清桌椅擺設。沉幾擺了盤橘子,可任意取嘗。 堂邊的休閑區域頗像園林式咖啡吧,中西合璧。黛灰磚面,入口即一池水,水內飄萍幾朵,四圍以灰白淡色卵石壘砌。卵石上另添大塊白石若干,精巧之上不失氣魄。池沿靠牆為雲霧松濤盆景,背倚一扇長方赭色雕花扇窗。窗台亦放置幾盆花草扶疏,池旁一三層鍍銅書架,書本零星散落,頭一本是近期的《國家地理》。臨近聖誕, 沙發布墊換成了紅色,透光頂上拉五彩氣球,縱橫結帶。台上已擺好音像設備。看公告是聖誕有BBQ。 蘇博回來,天落了雨,堵車。游一公交等了許久。回來入了房間。外頭雨水不小。枕雨聽風翻閑書。看了會兒,眼睛有些發疼,起身,推開窗通通風。又是雕花木窗,討人喜歡的景致。外頭三兩人撐著傘朝青旅走來。許是此間窗欄風雨獨開,他們都這兒望了過來。我趕忙躲到床邊,偷偷看著他們走進。 上了一會兒網,聽Apache的部落音樂。門“吱”一聲開了。進來的是身材高挑的一位姑娘。互相輕聲說“Hi"。她放下行李,忽然朝我問了句“Do you have an umbrella?" 我愣了愣—— 她看起來明明是中國人呀。 她也愣了下,改用中文問:“你有沒有傘?可不可以借我?”急忙下床找傘給她。 後來才知她把我看成韓國人了。 房間內沒有衛生間。洗漱需到樓梯口的公共處。我帶了牙刷洗面奶過去。牆面是過客留下的照片,出行指南,地圖;潔白兩個洗漱瓷盆,前頭插了支臉龐大的絨布向日葵,熠熠向上,一掃古宅晦暗。旁邊一男生站在牆角,粵語煲著電話粥。顯然注意到了牆上的“Please keep quiet after 11: 00 pm", 聲音放得很輕。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粵語也可以如吳儂軟語般輕巧柔和。 翌日,依舊陰雨連綿。出了明涵,我特意朝二樓望去。果然,一排扇窗,只有208外開。雨絲燈影斜織,暗窗飄紅,難得的寫意。 (二)蘇州博物館 去蘇博的游一車上,鄰座自言是地道吳中人士,打小常去拙政園喝茶消磨(那時拙政園還不需要門票);後來拙政園連蘇州本地人也要票,去的次數也就少了。他在太玄觀下車。臨下前特地回頭叮囑過兩站我就可以下車。 大名鼎鼎的蘇州新博。山水園林設計。貝Yiming先生收山之作。網上資料太多,這兒不多介紹了。 印像最深的是“吳中風雅”——瓷器堂的保安。見我駐足的時間比其他游客長,便主動當起解說員。目光每移一處,他便在身後娓娓道來。釉上彩,釉下彩, 青花,粉彩,過枝;通身透亮溫潤的,是清朝從國外買進的料子;胎薄的不透,用的是本土料子。禮器,盛器,郎窯,龍泉…… 他時不時地說我似乎懂瓷。我只搖頭,不說話 ——進廳前偷偷往嘴裡塞了塊“上好佳”。怕一開口,他就知道我偷吃零食了。 走到末處,明代一珊瑚紅花瓶,嘴裡的糖果終於下肚子了。方敢開口說了第一句話:“這兒有沒有寶石紅?” 他大悅,說“果然是識貨之人。剛剛問你懂不懂,你還一直搖頭。” 真不好意思。是真不懂瓷,只知寶石紅在諸紅中最為名貴,隨口一問罷了。 臨別,他熱情指引其余各處散落的寶貝,悉以為珍。 蘇杭果然名士雲集,民間藏龍臥虎。杭州的的士司機會念《大悲咒》。蘇州的保安竟是鑒瓷高手。(三) 留園 雨天,人少,無絲竹繞耳。淡季有淡季的好處。雨中游園,自是別一番韻味。我對園林知之甚少,卻是樂在其中,玩賞不盡。 留園始建於萬歷年間,時稱東園; 清嘉慶時為劉姓觀察所有,建寒碧莊,亦稱劉園,今日為中國四大園林之一。此園占地不多,以匠心精致勝出。中國科舉最後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順道提:俞樾,浙江德清人,國學大師俞平伯之曾祖。此前之只其為杭州詁經之主;到了蘇州方知曲園,方知先生與姑蘇淵源更甚。) “又一村”位於園北,曲廊綿延,盆景以松,楓居多。古木根枝蒼虯,貼牆伸延。更有一亭於石上,檐翹欲飛。行至北牆,一對一米見高的四方花瓶立於兩側。瓶身一陽面為菊蘭圖案,另一陽面為隸書對聯。“ 時到芬芳便過空”,我先看到下聯,心裡一驚,想起《京華煙雲》裡的紅玉,“ 芬芳過後總成空”。舉目獨對滿村苦雨殘枝,頗感凄寒。抬眼再讀上聯“四時花草最無窮”,方略略寬慰。正感嘆著,身後多了一名游客。我不大自在,便尋了另一頭走去。 稍頃。正欲登亭,聽到二十米開外一聲音傳來:“ 可以幫我拍張照片嗎?”園內無他人,顯是喚我。應了聲走過去。他把傘撐在石板路上,遞給我相機,說:“這假山好”。話音落,人便站了假山前頭。他二十六七年紀,一張國字臉,五官不及細細端詳,但覺斯文老實。他拋傘立在雨水裡,我不敢耽誤太長時間,便匆匆拍了兩張全身照。人物身姿本應以相機光線相側為佳,我一時忘了,都給拍成正面照。拍好遞給他,問他看看是不是太小。他接過相機看了下,說聲:“還行,剛好”。我逃一樣跑開,拐入藤架深處。 待爬到亭中,回望山下,偌大一村,煙雨朦朧,萬物皆然,獨斯人去矣。 這樣的惆悵,直到小蓬萊才解開。小土坡上,遇了兩位阿叔,躬身在地上撿寶貝。各自拎了個塑料袋,袋裡裝滿暗黃色果子。圓狀,比永泰李干略小。我好奇心起,問及,是銀杏果。嘴饞,問能食否,答曰煮之可食。幼時從故事書裡讀到銀杏可入藥,窮人生病沒錢,便撿了杏葉杏果與當地郎中換藥;來杭終於識得銀杏,秋意時分,滿樹金黃,絢美異常。此番姑蘇巧遇,才知真有人撿果去賣。我頓時雀躍,學著著他們撿了幾顆。 今日遇姑蘇人園內拾杏入藥,記起此前茅家埠所遇,龍井村人水邊摸螺煮湯。如此,便是人間真味了。倚依自然,取食,生存,治病,繁衍,老死。 (四)又記 久不識濃稠深厚,如親情,如往昔友情。亦已不習慣太牽掛的情感。獨處沒有讓我成為聖人或野獸。內裡依稀是棱角分明,因明了生之卑微,遇之不易,而甘心低頭求全。所遇不過生人過客,彼時卻是體己。 我見眾人皆善,可親可取。清風白露,遇水而逝。 關於留園,網上也有翔實資料了。這裡做個轉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043668.html 蘇州留園在蘇州閶門外,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留園面積約兩公頃,是蘇州大型古典園林之一,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 涵署山房為中部主廳,廳內軒故高爽,陳設雅致;廳前平台寬廣,依臨荷花水池,盛夏納涼,極為愜意。故山房又名“荷花廳”。明瑟樓緊傍涵碧山房之東側,兩面臨水,以喻四周環境清潔新鮮,聞木框香軒在涵碧山房西北隅,此地山石掩映,桂樹叢生,秋日丹桂盛開時,芬芳四溢香沁心脾。
五峰仙館(楠木廳)東部景區以五峰仙館為中心,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西樓、鶴所等環繞四周。五峰仙館前峰石挺秀。此館因梁柱以楠木建造,所以俗稱楠木廳。廳前庭園中有氣勢渾厚的湖石峰巒,是蘇州各園廳堂中規模最大的一處。還我讀書處在廳西北。
冠雲峰鴛鴦廳北院,矗產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瑞雲峰、岫雲峰。冠雲峰雄峙居中,瑞雲峰、袖雲峰屏立左右。其中冠雲峰高6.5米,重約5噸,清秀挺拔,兼具“皺、透、漏、瘦”的特點,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
留園的景區以曲廊作為聯系脈絡,廊長700多米,長廊兩面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稱為“留園法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