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鷹,黔進三(1)

作者: 同指山河

導讀“海鷹,前進三”是1975年上影廠《第二個春天》裡一句著名的台詞。故事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我海軍某造船廠奉命擔任我國自行設計制造新戰艦“海鷹”號的任務。在政委馮濤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艱巨的戰鬥,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揭穿了老大哥所謂“飛魚援助項目”的險惡用心,粉碎了外國專家的技術訛詐。經過群眾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在 ...

“海鷹,前進三”是1975年上影廠《第二個春天》裡一句著名的台詞。故事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我海軍某造船廠奉命擔任我國自行設計制造新戰艦“海鷹”號的任務。在政委馮濤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艱巨的戰鬥,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揭穿了老大哥所謂“飛魚援助項目”的險惡用心,粉碎了外國專家的技術訛詐。經過群眾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在第二個春天裡勝利建成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戰艦“海鷹”號。

1975年還是文革末期,所以影片不可避免地帶了些極左思潮,但影片中體現出的那種“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民族自強精神,卻還是令每一位電影觀眾熱血沸騰,干勁勃發。可惜,其後的撥亂反正搞成了矯枉過正,潑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什麼都講開放、講引進, 自主創新精神沒有了——就在此片上映後10年,我們已經試飛成功的“運十”,在美國“麥道”所謂“以市場換技術”的利誘下,停飛了,放棄了成為世界上第5個搞出百噸量級大型航空器國家的機會;而美國人在達到目的後,隨隨便便找個借口就把我們甩了,沒有知識產權的整機裝配線只能給人家生產個艙門、打個零工,“以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上演了一出“海鷹”鬥“飛魚”的反裝版!

直到22年後的今天,中央才又重提自主創新精神,提出要“造大飛機”。而在這虛耗的22年裡,我們可愛的紡織女工,用她們勤勞的雙手,辛勤的汗水,一絲一縷,一針一線,要生產出8000萬件出口襯衫,才能為我們的國家換回1架波音“氣死去”!

唉,牢騷,也只是牢騷罷了。實際上,除了由這部電影引出的這個題目,以上事件與本故事毫無關系!

1、

我不叫海鷹,我的SP8也不叫海鷹,我也不像《革命時期的愛情》裡的王二那樣認識一位叫×海鷹的革命女青年並最終×了她。起這個名字只是因為這是我第三次出遠門——第一次去了廣西(參見拙文《滾到陽朔去》),第二次環了海南(參見拙文《海島十三天》),而這一次,我把目標定在了貴州——黔進三!

這次假期共有23天,刨掉其中的4個星期日,其余的19天是我這一年下來累積的補休假——我們公司有比較完善的加班補休假制度,不似以前服務的那家大型國企:“領導可沒要求大家加班,相反,加班只能說明你能力不行!”低級官員不問過程只問結果推脫管理責任的醜惡嘴臉躍然其上。

不過這個連續假期也確實有點長,所以休假前還是要先把工作料理清爽。顧此失彼,一忙起來我的行李便沒時間准備了,直到出行前一天都才囫圇收拾停當,補胎套裝更是出發前2小時發現原來那套莫名其妙地不見了才匆匆忙忙去補買的——這讓我在後來貴州的山路上大吃了苦頭。

好了,又耽擱了5天,公司、家裡的事都基本有個交待,可以出發了。我折好SP8,背上新買的40升背囊,坐上了12月7號中午的班車。經過6個多小時的顛簸,於華燈初放時分回到了賀州——2年前陽朔行騎程中斷的地方。


精選遊記: 賀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