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之城

作者: 女孩拽拽

導讀波音757客機還未到達烏魯木齊機場,機上人群卻有了些騷動,不少人站起來向左側舷窗靠過去,原來是博格達峰皚皚雪頂從雲層中冒出來,赫然就在身旁。在眾山環抱之間,一塊黃白綠赭格子狀的城市漸漸浮現眼前,黃的是土,白的是沙,綠的是草,赭的是房。從上空俯瞰這座城市,似乎顯得過於質樸。 一出機場,盛夏的陽光毫無遮攔地撲上來,熱情地親吻身體每一部分,但 ...

波音757客機還未到達烏魯木齊機場,機上人群卻有了些騷動,不少人站起來向左側舷窗靠過去,原來是博格達峰皚皚雪頂從雲層中冒出來,赫然就在身旁。在眾山環抱之間,一塊黃白綠赭格子狀的城市漸漸浮現眼前,黃的是土,白的是沙,綠的是草,赭的是房。從上空俯瞰這座城市,似乎顯得過於質樸。

一出機場,盛夏的陽光毫無遮攔地撲上來,熱情地親吻身體每一部分,但同時卻有陣陣涼風,輕撫臉龐。盛夏的正午卻只有二十三度的氣溫,實在是爽。從抵達到離開的六天時間內,烏魯木齊就一直給予我這種奇特的感官享受。

走在街頭,抬眼就能看到天山雪頂,如同沉默睿智的白發聖賢,在一旁亙古守望這座城市。破敗的板樓和嶄新的大廈在快速延展的城市高速環路間交替呈現,四處都有新建的工地,似乎這座城市沉睡了許久正在蘇醒。從外形看,烏魯木齊與世界上其他城市毫無二致,沒有特色,缺乏內涵,用霓虹燈和玻璃幕牆裝點浮華,用假大空的口號標榜地位。

我一向厭惡由鋼筋水泥構築的可以被簡單模仿的城市,但都市畢竟是無數人休養生息之地,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夢想都在這裡。因此,我也無權指責都市對欲望的腐糜追求和對生活的惡俗想像。

作為西北邊陲的首府,烏魯木齊畢竟有一些獨特之處。漂亮羞澀的維族姑娘,俊俏含蓄的哈薩小伙子,精靈一般的大眼睛小孩,長袍短褂的巴基斯坦商人,構造出這個混血的城市。中國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惟獨新疆的部分少數民族才具有如此明顯的異域特征:高鼻深目,碧眼雪膚。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他們是不折不扣的異族;在外國,他們又無法回避地被標成中國人;似乎唯有新疆這片廣袤豐饒的土地,才可以容納他們自由地生存。

混雜著冰雪和陽光的氣質,混雜著不同民族的血脈,混雜著凝固的歷史和變幻的現在,短短幾天,烏魯木齊像萬花筒一般,將一個繽紛的新疆展現在我面前。

這裡夏季的日照時間長,清晨5點多天空就露出魚肚白,夜晚九點多夜幕還遲遲不肯降臨,一天有長達十四個小時的白晝。除開夏季,全年有近半年冰封的冬天。雪與火的終極錘煉,塑造出人們豪放的氣質。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不亦快哉!



市區分布了很多夜市,大大小小規模不等,五一路和友好路的夜市算是最有名的,晚八點半天還很亮的時候便開始營業,一直到凌晨。夜市裡商販雲集,人潮洶湧,叫賣聲此起彼伏,沸騰著各種食物的香味,盡可饕餮一番心滿意足離去。二道橋的新疆國際大巴扎,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剛開業,據說是目前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巴扎(集市),充斥著各色小商品和本地及中亞國家的民族工藝品,據說價錢比原產地還便宜。

一入夜,整個城市上空就漂浮起一層厚重的煙霧,不用仔細辯識,就可以嗅到濃香的烤羊肉味道。羊的全身皮肉骨架心肝脾肺腎連同頭腳,都祭了人的五髒廟,羊在這個城市,與人有著最親密的接觸,具體到每一個人體細胞。

這是一座羊的烏魯木齊。

雞蛋大塊兒的羊肉串成兩尺或一米長,撒少許鹽和佐料,烤得吱吱作響外焦內嫩。吃肉的人不論男女,俱是豪爽作派:大串烤肉少則要五串,多則十串。若是點的不及尺長的小串,則是以百計數,配上大碗的酒、大碗的茶。直叫我們這些外鄉人看得瞠目結舌。在夜市上可以看到的烤串基本都是尺長的小串,大到羊的一整塊脾髒,小到羊心髒上的心血管切成小段以及剖開成拇指寬的羊腸,除了不能切成片狀的羊頭和羊蹄,其余都可串而烤之。

至於烤全羊,則是將羊除去皮毛後整個烤就的盛宴佳肴,講究點,盛上餐桌時還在羊頸上系一條紅綢帶,羊嘴裡銜一支嫩綠的青辣椒,以示敬意。烤羊排則是取兩指寬連著椎骨的羊排,在炭火上烤成七八分熟,裝在盤中,撒上白白的皮芽子絲(洋蔥絲),烤肉味混著蔥香味十裡飄香,叫路人垂涎欲滴。

除開烤肉,燉肉也是普遍的烹飪手法。剁成大塊兒的羊肉,配上大塊兒的胡蘿蔔和洋蔥,加點鹽燉一大鍋,出鍋時撒上碧綠的香菜葉,就成了清香撲鼻的手抓肉。吃時一般會先上一碗羊肉湯,大概也是取自原湯化原食的道理吧。

還有羊肺做成的黑白肺子,在其他地區極其少見。所謂白肺子就是將羊肺洗淨後灌上面粉蒸熟,可直接蘸佐料吃,也可炒食,還可配羊肚羊肝等煮成雜碎湯。黑肺子就是純純的羊肺,洗淨後煮熟,吃法類似。羊蹄加白胡椒鹵制而成的糊辣羊蹄也廣受歡迎。好吃的東西太多,一一嘗過來,肚皮已經有點招架不住了。

以羊配料烹飪出的美食更是數不勝數:拉條子、炒面片兒、抓飯肉、丁丁炒面、馕包肉、烤包子、肉馕等。雖然在各地的新疆風味餐館裡都能嘗到,但若論地道,還是得到新疆來親自品嘗。羊肉的品質,配料的品質,廚師的手藝甚至包括就餐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到菜肴的可口度。

烏魯木齊的一位好朋友帶我去本地有名的維族人飯館——博頓快餐,生意興隆,門庭若市,裡裡外外三四間一到吃飯的點便座無虛席,去得晚便要排隊等位。在那兒可以吃到十分地道的烤肉、烤腰子和烤羊排,碎肉抓飯也是招牌之一。不過我對那兒的抓飯評價一般,比起我後來在阿富汗吃到的抓飯差得遠了。朋友說以前那個胖胖的老廚師在世時,碎肉抓飯做得才叫一個好。現在看來,他的手藝算是失傳了。

除了羊,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椒麻雞和大盤雞,更是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椒麻雞的精華在它的湯汁兒裡,麻辣不形於色而藏於內,首味醇厚,回味悠長,如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先要將整只光雞煮到熟而不爛留有嚼頭,撈出瀝干,吃時將雞撕成碎塊,投入椒麻汁兒裡,再加些蔥白等配料就可以食用了。如果將雞肉在湯汁裡放上一夜,讓湯的滋味充分混入肉中,那味道就更是錦上添花。本地人吃椒麻雞大多是在吃完正餐後,和朋友休閑聊天時當零食小菜吃的。但是如果吃不了麻辣味,還是不要嘗試,否則它會讓你辣到“痛楚”麻到“辛酸”。大盤雞是本地人的最愛之一,不過對我倒沒什麼吸引力,味道和普通的紅燒雞塊差不多。

提完吃的,不能不提喝的。由鮮牛奶或鮮羊奶發酵釀制而成的酸奶,帶點米酒的清香,上面還結成一層薄薄的奶皮子,加上芝麻或者巴旦木(形味都似杏仁的干果)碎末,喜歡喝甜的還可以加些砂糖,吮到口中,酸中帶酒香,嚼起來咯吱脆響,滋味兒綿長,很是過癮。

曾聽人說過在新疆玩了一個月之後,聽到“羊”字便要發瘋,大概是在旅途中暴食過度。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再美味的東西再美好的事物,沒有節制的索求,終會膩煩,需要好好調劑。


精選遊記: 烏魯木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