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4)之五台山

作者: 群星燦爛

導讀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4)之五台山 (上) 五台山之行 上山: 經過昨天的休整,今天起個大早,做好了登山的准備。走出旅社大門,天已經有些放晴,估計不會有什麼雨。五台山的山風吹在身上有清涼的感覺,對於那些纖弱的MM來說甚至有些冷,她們裹緊了身上的風衣,不時還因為冷風的緣故,噴嚏不止。在其他地方還暑熱灼人的7月裡,這裡不愧為避暑勝地,所以 ...

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4)之五台山

(上)

五台山之行

上山:

經過昨天的休整,今天起個大早,做好了登山的准備。走出旅社大門,天已經有些放晴,估計不會有什麼雨。五台山的山風吹在身上有清涼的感覺,對於那些纖弱的MM來說甚至有些冷,她們裹緊了身上的風衣,不時還因為冷風的緣故,噴嚏不止。在其他地方還暑熱灼人的7月裡,這裡不愧為避暑勝地,所以五台山也被稱為清涼山。

大家在山下簡單用了早餐,旅游景點的鎮民也實在不厚道,在“東北土家菜館”對面的一個小店,買小碗豆漿每碗2元,豆漿濃度很夠,等要一大湯碗時,問題就出現了:不過裝了8碗,要價30元,而且還兌了一半水,氣人的是兌了水也懶得攪拌一下,水還浮在了豆漿上,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挑戰外地人的“耐心和毅力”。

車往五台上方向走,見路上車多人多,一早已經開始堵車。正疑惑,導游告訴我們今天趕巧了正是初一。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五台山就像過節一樣熱鬧,昨天晚上午夜過後就已經有人上山了,爭在五台山上的“五爺廟”(供財神)燒第一柱香。而這能燒上第一柱香的人都是“達官貴人”,他們都是與廟裡的主持有來往,廟裡有專門的通道供他們出入,普通人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的。而廟裡也同樣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呵呵!看來佛爺也嫌貧愛富啊!看來導游說的並不是沒有根據,上山的路已經開始堵車,大大小小的車堵了長長一條長龍。我們一行人干脆下車,步行穿梭在車陣裡,沿途看到不少如奔弛、林肯、寶馬等名車也無奈的呆在長龍中,無法施展它“日行千裡”身手。各款名車載著主人來自山西的各個地方,甚至有不少掛“京”字,掛“豫”、“魯”也不少。看來,對於窮人來說,富人對現實的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他們更需要一種心理安慰。

遠遠看見“五爺廟”上空被一團煙霧籠罩,空氣彌漫著香燭燃燒的味道,都是那些善男信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眾多的佛教名山中五台山的名氣已經在外,對於眾多的善男信女來說,那裡就是他們尋求心靈安慰的一片淨土。山上眾多的寺廟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永遠對遠道而來信眾敞開大門,接受他們的香火,聆聽他們的訴說,給他們指點迷津,給他們賜福…….,顯不顯靈無法考證,重要的是信徒的誠心讓人感動。這時廟裡傳來一陣鼓樂聲,打聽之下,原來是千禧集團祈福還願擺的戲場,演的是地方戲曲——晉劇。台上演員賣力的演出,台下觀眾熱烈的捧場。在這裡。中國的傳統得到了完好的傳承,讓人仿佛回到過去魯迅“社戲”的時光。


“走馬觀花”:

山上寺廟如顯通寺、塔院寺等名剎很有名氣,尤其得到清代皇帝的垂青,到處留存著他們的御筆。受現代文明的衝擊,寺院裡的僧人也變得現代,手上時尚的手機,隱藏在傳統僧袍下摩登的名牌運動鞋。寺院裡游人如織,熱鬧喧嘩,早已經沒有了佛家清修的禪意。給人的感覺是亂哄哄的。人流如潮與康熙爺御筆“五台勝境”所稱頌的意境格格不入,令人感慨萬千,不變的也許只有那殿宇上的青瓦和腳下歷經風雨滄桑的石片了。

因為游人實在是太多,所以大家也只是隨著人流走馬觀花匆匆看了一下這些寺院。幸運的是我們的導游是個向佛之人,在別人照本宣科的向游客介紹顯通寺、塔院寺等寺院的歷史,難懂的佛家法事等方面,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我們這些世俗之人講解這些知識,甚至還穿插了一些佛家的小故事。讓大家多少對這裡寺院的歷史及所屬的教派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塔院寺門口,我們看到幾個膀大腰圓,肥頭大耳的僧人戴著“值班”的袖章站在門口,點票驗票。其中有個游人被後面的游人擠著站不穩,估計還沒有驗到他的票,他就已經被擠進來了,立馬被提溜推出去還被“武僧”指著罵,他帶隊的導游也只能陪著笑臉小聲的解釋。聽導游介紹,因為善男信女捐助得功德太多,這一線的寺院是五台山上最富有的。而寺院裡的僧人也感染了現代世俗之人各種的陋習,不再有平和寬厚待人之心。時常因為一點小事有寺院裡的僧人和游客發生爭執,甚至動手。過後,我們的導游跟大家閑聊時說,今天那個導游已經算是幸運的了,上次在塔院寺也是因為票的問題,導游和僧人論理,還被揙了一頓。看著眼前的種種,實在惋惜,開放在給寺院帶來豐厚的收入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佛家修行理念。那些青燈伴佛的年代離他們已經很遙遠了。而在廣崇寺裡的一段小插曲,也讓大家對於現代佛家的修行產生了懷疑。其實,這個現像在國內大多寺院裡都存在,那就是把游客誆到禪房,以給游客講經說法為幌子,半強行要求游客購買所謂開過光的玉石、佛像等東西。因為我之前曾在蘇州報恩寺遭遇過,所以一下就識別他們的計量,根本連禪房都不進去,任憑那些人瞎掰,也不搭理他們。我提醒同行的朋友,可是同行的人,他們一定要看看這些人是怎麼能從他們口袋拿出錢來買這些東西。但結果還是有不少人心甘情願的掏出錢來買了或捐了功德,可是而後又似乎覺得不值得。我看這些所謂的和尚不是念經的,而是讀心理學的高材生。其實遇到上述情況,最好就是不要隨這些居士到禪房,尤其是散客。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