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暗處蔚藍的海,純淨的沙,繽紛的熱帶水果和由於常年強紫外線照射而形成的海島膚色是之前關於三亞的全部印像,當然還有那眾多的俄羅斯人以及他們在酒店、沙灘盡情晾曬的高大身軀。所以常常感慨祖國的幅員遼闊,寒冷的冬季既可以到黑龍江去滑雪,也可以選擇親近赤道感受熱帶的陽光。關於三亞,海岸總在明處。而山,在暗處。就如大多數人,到三亞理所當然是看海。海的名氣太大了,光芒之下山便識趣的退避,躲於暗處。日子久了自然不染塵世,對於風景,不染塵世其實遠不是件壞事。而好心的游人或胸懷遠大理想的企業家總是想方設法的挖掘這些“璞玉”,惟恐其永遠不為人知而失去“價值”。比如麗江,再如張家界,還有江南眾多的古鎮,到後來誰的腰包鼓了?誰的價值觀實現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個嚴肅的話題,不想多說,說了也沒太大用處。但只知“人來了,就好”;人多了,味道就變了。慶幸三亞的山,來的人還不多;慶幸在它被大規模開發之前,我們來過。來過又如何?我們不是護林人,我們是間接的“建設者”,身份和思想相互矛盾,讓人尷尬。很理解帶我們走訪山林的當地林業工作者欲言又止、總怕再被“搶占”任何一塊林地的感受。因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老話已經使得三亞的海岸線再也劃不出一塊居住用地,而慧眼的開發商早已將目光轉移到了三亞的山。再次感嘆人性的軟弱與自私。只能保證,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會最大程度的保護現狀和生境。還是看到了三亞的另一面,雖然聽說香港人已經進來了。香港人是厲害,什麼地方都找的到,哪裡生態環境好就能把哪裡拿下來。其實香港政府還是非常重視生態環保的,但港陸開發商一合作,又是中國大陸的地盤,不敢多想,真的對三亞的山憂心忡忡。廢話半天轉入正題。出三亞鳳凰機場,沿環島高速(如果那也能被稱為高速的話)行駛一個半小時,再開半小時的盤山公路,就到了這個海拔一千多米、目前屬輕度開發的山中度假村。我們就住在半島上,這個島很久以前曾作為《衝出亞馬遜》的拍攝基地,之後便再無出處可尋。也正是由於無出處,才會有照片中的景色吧。怎麼形容一下呢?天很藍,可以媲美三亞的海,由於海拔的原因空氣能見度更高,和雲更近;氣溫四季變化不大,二十七八度,夏季略高,是很好的逃避寒暑和人群之地,因此房間裡沒有空調,洗手池也無熱水,真正的節能環保。如果冷了,趕快到陽光下一曬----全身暖洋洋;如果熱了,找片樹蔭坐下,山風一吹,涼爽沁人心脾。這就是三亞山上的獨特氣候,穿衣一件不冷,三件不熱。餐飲方面蔬菜自產,絕對綠色,老南瓜真的又甜又糯,本雞蛋也很純正。當然野味也很多,見識了皮厚一公分的野豬肉,梅花鹿肉,尾巴尚存的山老鼠肉……堅決不吃一口(其實是不敢)以示環保,可山民卻說山上野豬、老鼠泛濫,吃它實屬保護生態平衡……植被方面由於小氣候的原因和三亞市區有很大區別,招牌熱帶樹不多,但路旁還是隨處可見眾多果樹:香焦、木瓜、菠蘿蜜等。對野生小香焦情有獨鐘,那可是在樹上自然長熟的,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眾目睽睽之下輕松爬上去摘下分給大家,不用向誰買或討,野生的嘛。吃上一口氣息新香,口感細滑,回味幽長……木瓜消脂養顏,菠蘿味道絕對正點,海南西瓜名不虛傳,一天七八種水果下來,第二天便滴水不進了---物極必反,我吃壞了肚子。雖上不吐下不瀉,只能惡心的滋味也不好受,同時伴隨全身乏力,這也是照片拍的不夠充分的原因。最後一點,不能上網,電視只有幾個頻道。辛辛苦苦背上來的筆記本電腦一下排不上用場,被冷落一旁,手機信號也是時斷時續。於是我們遠在祖國的海島--海島上的山中--山中天池的半島上暫時的、基本上與世隔絕了一天半時間。與世隔絕的感覺---真好。天塌不下來,地球依然愉快的轉個不停,沒有騷擾短信,我們可以更投入的探尋山林、欣賞美景。媒介的作用到底是讓生活更加便捷還是讓人更多煩惱?回來後真有讓手機停機的衝動,可是,現在是在城市,不是在三亞的山上。一切都不一樣。如果不是水岸邊香港人已經開工的工地,我會認為這裡是有別於亞龍灣希爾頓的天堂。希爾頓的天堂讓人迷幻,這裡的天堂真真切切:天藍雲滾,水綠風輕,沒有車來車往;草屋廊前,咖啡一杯,香氣裊裊,人與自然共生長。三亞暗處,明艷非凡。想必還有很多城市不為人知的光華背後,都這麼的值得一看吧。

(山中天池)

(池畔草屋)

(同樣悠閑)

(前方)

(獨木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