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三亞翼龍

作者: 笑瀟魚

導讀我們知道,是爬行動物首先占據了陸地上的所有空間迅速發展,演化出了恐龍家族統治陸地。當時的氣候特別適合爬行動物的生長發育,恐龍十分繁盛並成為了陸地上的霸主,有些爬行動物飛向了天空,有些則返回了大海。它們和恐龍一起在白堊紀末期那場大災難中滅亡了。生活在空中會飛翔的爬行動物是翼龍,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動物是魚龍。這裡我們所說的就是翼龍和 ...

我們知道,是爬行動物首先占據了陸地上的所有空間迅速發展,演化出了恐龍家族統治陸地。當時的氣候特別適合爬行動物的生長發育,恐龍十分繁盛並成為了陸地上的霸主,有些爬行動物飛向了天空,有些則返回了大海。它們和恐龍一起在白堊紀末期那場大災難中滅亡了。生活在空中會飛翔的爬行動物是翼龍,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動物是魚龍。這裡我們所說的就是翼龍和魚龍。

我們現在所說的三亞翼龍是三亞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是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因為博物館落戶三亞,就命名它叫三亞翼龍了。

同時 也因為三亞翼龍是博物館的鎮館之物,所以專門開放了一個翼龍展廳。

三亞翼龍不是恐龍,而是一種在天空中飛翔的古老爬行動物,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被稱為“統領中生代天空的霸主”,有著“天之嬌子”的美譽。

我們可以想像,這只翼龍形態,仿佛是在空中飛翔並俯視著大地。翼龍的所謂的“翅膀”不同於鳥類。因為它沒有類似鳥類的羽毛,也沒有像蝙蝠那樣的指骨來支撐皮膜,它只是從它前肢的第四指的一根指骨延伸出來,用這一根骨頭來支撐它整張的皮膜,所以說,它的飛翔能力應該是比較差的,大部分時間它只能從高處俯衝,向下滑翔。

翼龍類動物屬於飛行爬行動物,它們與同時代的陸地統治者恐龍都產生於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同時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末期。

我給大家講一講關於翼龍的種類。

總的來說,翼龍大致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啄)嘴龍類和翼手龍類兩類。

(啄)嘴龍類是相對原始的。它們一般具有長長的尾巴,只有一例是例外的,那就是蛙嘴翼龍,它們是短尾的;

翼手龍類則較進步,尾巴通常退化變短。在它們成功統治天空的1.5億年間,翼龍不斷進化,以獲得更加高強的生存能力,更好的適應環境:它們的個體逐漸變大,從小到麻雀之微,到翼展15米之巨,尾巴逐漸變短,脖子加長,牙齒變少甚至消失;進步的翼龍往往還發育出頭飾,這些頭部(山脊)狀構造雖在形態上千差萬別,主要功能卻大致相同,不外乎吸引異性、飛行時保持平衡穩定和保證捕食時的准確性等。

遼西熱河生物群,近年來發現了數十件珍貴的翼龍化石。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三亞翼龍就是其中之一。與別的翼龍相對比,這個翼龍的骨骼非常難得地十分完整,個體也是很大的,其形態也是非常完美的,有著非常的科研價值和欣賞價值。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經專家研究之後,被認為是翼龍類的一個新種,所以就更加顯得彌足珍貴而難得一見了。如今,它落戶三亞,也就成了我們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也許您會好奇的問,翼龍是怎樣飛行的哪?

在中生代,翼龍先於早期鳥類掌握了高超的飛行能力,它們既可以滑翔,也能夠鼓翼飛行,甚至翱翔,是中生代的空中嬌子。

翼龍的翅膀與鳥類完全不同,與蝙蝠則異曲同工。翼龍的前三指可以自由活動,第四指加長加粗支撐起翼膜,形成獨特的翅膀,第五指消失;蝙蝠除了第一指外,其他四指變長,像風箏的骨架那樣支撐著薄膜用以飛翔。

另外,經研究證明,翼龍還發育有脊椎動物中相對最大的小腦葉片,它是維持軀體平衡和運動協調的器官。這表示翼龍完全有能力對飛行時身體各部位的各種復雜信息進行協調和平衡,具備了高超的飛行能力。

(備注:請關注圖片區域,關注三亞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精選遊記: 三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