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明珠蘭蘇園—波特蘭(6)

作者: lu6qi7

導讀異鄉明珠蘭蘇園 — 波特蘭(6)前前言按原定計劃,本文是有關波特蘭的系列游記的壓軸。 就因為第一篇(“百年餐館成地標”)被斑主錯愛加“精”,更因為特地將本文殿後以顯蘇州花園在美國的意義,再兼感自己筆絀文劣無法勝任此等重任,使我遲遲不敢動筆。一晃一個大年已過去了,無論以陽歷計還是從陰歷算。另一次遠行很快又要成行,趕在遠行前報完稅,案頭上的“私 ...

異鄉明珠蘭蘇園 — 波特蘭(6)前前言按原定計劃,本文是有關波特蘭的系列游記的壓軸。

就因為第一篇(“百年餐館成地標”)被斑主錯愛加“精”,更因為特地將本文殿後以顯蘇州花園在美國的意義,再兼感自己筆絀文劣無法勝任此等重任,使我遲遲不敢動筆。一晃一個大年已過去了,無論以陽歷計還是從陰歷算。另一次遠行很快又要成行,趕在遠行前報完稅,案頭上的“私事”只剩下完成這篇波特蘭的游記了。 落筆依然千金重。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無法勝任這一介紹一座在美國的蘇州園林的重任。草草就筆吧,非常對不起讀者諸君們的厚愛,非常對不起本欄斑斑們的寬容,更對不起獨居異鄉大放中華文化異彩的“蘭蘇園”。不寫不發吧,就更感歉疚。還是抱著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的心態,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希望已經去過波特蘭的“蘭蘇園”的和將要去參觀這座名園的諸君,共襄此舉,將落戶美國的“蘭蘇園”全方位地介紹給協程網友!隨著美國開放中國公民的旅游簽證,國人赴美旅游的機會大增。希望大家都有機會游覽波特蘭,和我一樣喜歡上波特蘭。本人要在此感謝 Benson2828 君對“百年餐館成地標”的斧正。不知道他(她)是否已經品嘗到了 JACK 的海鮮?筆者更要感謝遠在大洋彼岸的一位從未謀面的攜程網友不辭辛勞地為本人系列游記所附用的照片的精加工。各位必有同感:所附照片的後處理技術是遠高於本人文筆的。前 言在許多美國人的心目中,只要一提到想到東方花園,就只是日本式花園Japanese Garden。真讓人感嘆“朽木不可雕,汝子不可教”也。近年間先後落戶於美國的數座蘇州式的中國園林,在吸引眾多游客的同時,應該蒼諶找娓謀涿攔?艘幌氳蕉?皆耙瘴ㄊ僑氈淨ㄔ暗南良??P>看了Marriott前台服務員給的旅游圖的介紹,高興地知道波特蘭市內就建有一座蘇式園林,它被稱譽為“經典中國花園 Portland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是 波特蘭市內四大世界級名園之一(另三座分別是“日本園”,“國際玫瑰試驗園”,“俄勒崗園”),並稱是絕不雷同的絕版: Never twice the same。明朝的蘇州園林,是祖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國內依其風格建起的園林自古至今已多得無以計數。今人為美國人民設計建造的蘇式園林是個什麼樣式呢? 我非得看個經究不可。在先鋒法庭廣場的旅游中心,我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介紹“經典中國花園”的小冊子。相問了一位熱心的女工作人員。答曰從來就沒送來過這樣的宣傳資料。實在令我無法理解。中國的蘇州市在與波特蘭市結為友好姐妹城市後,特地化巨資專門設計了並在波特蘭市內修建了一座體現蘇州圓林精華的“中國花園”作為禮物送給你們。到了你手裡,你就這麼輕薄淡漫它啊?!我無論如何得去參觀一下這座蘇州花園。她可是來自咱娘家的珍寶!為此,我特地開了半天小差,溜出會場,化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細細地品游“蘭蘇園”。各位千萬千萬看在我這等酷愛中華文化的份上,不要在我上司面前打我小報告啊! 蘭 蘇 園英文的旅游資料裡說的“經典中國花園”有一個非常雅致的中國名稱:“蘭蘇園 Lan Su Yuan”,就在波特蘭市的中國城內,占地整整一個街口,官方地址是NW 3rd and Everett,電話 (503)228-8131。“蘭蘇園”全年開放,門票是全票7美元,62歲及以上的老年人6元,學生5.5元,五歲以下免費。還有全年通用的年票,不同的套票計劃,另外還有整園租用的安排(價格另議)。



(蘭蘇園的售票處-禮品部入口處的牌樓)

“蘭蘇園”的大門外有一棟獨立的蘇式建築。這棟小巧玲瓏的建築不僅是售票處,還是禮品部,供游客和市民選購中國出品的各色記念品和擺件。

入口處的廣場上有中式石牌樓一座,氣勢不凡。如果這座牌樓被安放在正門的正對面,效果應該會更強烈些。景區內的建築群(從進門入口起依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有南邊的錦雲堂(10/J),知魚亭(2/B),東邊的倒影清漪軒(3/C),浣花春雨榭(4/D),沁香仙館(5/E),半窗擁翠(6/F),北邊的涵虛閣(7/G),鎖月亭(8/H),西面的畫舫煙雨(9/1)等六棟堂軒榭館樓閣。園內劈有一人工湖,取名為古箏湖 Zither Lake,水面面積約有8000平方英尺。一對石亭(“知魚亭”和“鎖月亭”)隔湖遙對,一舟石舫(“畫舫煙雨”)又與“浣花春雨榭”依湖相應。“知魚亭”其實是座落在古箏湖上一條四曲橋的中央,北望“涵虛閣”,南眺“錦雲堂”。從“錦雲堂”延伸出一條跨湖長廊東接“浣花春雨榭”。入園不久,就懈遇一位長著標准東方人臉的年輕女仕。竟是她先開口用普通話問我是否是中國人。嘿,它鄉見老鄉,心裡喜洋洋。她是來自武漢的胡小姐,因為從小喜歡園藝花草,就自願在這裡擔當義務工作人員。在她主動熱心的引領與介紹下,我依次看到了園內盛開的白蘭花,蜘蛛花,銀桂,金桂,還有一棵高大的金邊桂花(就在跨進大門後的院子裡,正衝著大門)。我挺感謝她的盛情,她也很高興地說:“我每次到園裡來值班,就使出混身解數,向游客介紹這些建築和這些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有很多份量的花樹,真是費盡口舌,常有對牛彈琴之感。今天好了,遇到知音了。”我開玩笑地說:“這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她連聲說是是是,還替我在蘭蘇園裡的“高山流水”處照了好幾張照片留念。

告別了胡小姐後,我又沿路倒走回去(這就使我走了一條由西朝北向東返南的逆時針的參觀路線),禁不住地再一次對著金桂銀桂猛拍。迎面來了幾位老美游客,同情萬分地對我說,“真是太遺憾啦,沒辦法把香味記錄保留下來”,是啊,我們可以記錄並保留聲音(聽覺)和圖像(視覺),至今還是無法記錄味覺和嗅覺…我徘徊留戀在盛放的白蘭花前,怎麼的也不忍心離去。在美國生活已有廿多年,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它的芳蹤嗅到它的芳香。下一次重逢,是在何時是在何處呢?也許,已沒有下一次啦。好花不常開,好花不常在 … 再多看一眼,再多嗅一回吧 …在“畫舫煙雨”的石舫內,我見到一位美國青年,在用布用心地擦花格欄上每一個欄格。其用心之專,用功之精,真讓我動容。難怪啊,蘭蘇園內的地上不見一點垃圾,每棟建築物內都是窗明幾淨的。要是在蘇州,哪個園林裡的工作人員給你用雞毛撣子撣一遍,就已經可以獲得“五一勞動獎章”了。經得他的同意,我拍了二張他的工作照留作記念。


(蘭蘇園內的工作人員)

園的西邊,小徑為各種花草樹木相擁。過了“畫舫煙雨”,通向“涵虛閣”的路上,有一片假山,不可攀越,可能是出於安全上的考慮吧,假山的沿路一面,有人造瀑布一面,就是胡小姐替我拍照的“高山流水”一景。在這裡你可耳聞知音流水靜觀金魚戲水。

二層樓的“涵虛閣”的底層劈作茶室(二樓不開放)。一位中東臉型的青年賣茶賣蘇式蒸點又要教授中國茶道。一身數職,自然就忙得有點團團轉。我怎麼的也得替故鄉的茶點茶道捧個錢場人場不是,也就興趣盈盈地由著他這位專門去過福建留學取過茶經的茶道博士“信口開河”地教我中國茶道啦。他倒是很淺虛,不時要我原諒他可能的手誤和口誤。有誰見過古時的中國茶道啦?有誰知道正宗中國茶道的套路啦?如今遍地開花的商業茶道倒底是中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還是什麼野路子茶道,又有誰分得清道得明的?就憑這位中東臉小子的認真的表演和傳道,只要他說他教的是中國的茶道,那他的學生們學到的肯定是正宗的中國茶道,絕不是日本的或混血的。對不?我問它除了茶道外,在中國還學到了些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古人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就是現在人說的哥們的意思。我和他相對大笑。好個小子你吶!我征得他的同意,以滿壁的紫砂茶具為背景,給他也照了一張相。他很歡迎中國朋友去他那兒品茶。回家後細看了照片,只見“中國茶道”(他身後掛的),被翻譯成“THE DAO OF TEA”。本人英文水平極差,不敢班門弄斧,但總覺得將“道”音譯成DAO,似乎原意盡失,要將“茶道”的“道”用一個英文單詞翻譯出來,確實難如登天,如果因此而取音譯,怎麼說呢????????是否有點兒“離經叛道”…是否可以考慮將“DAO”改為“ART”,雖然還是“邪道”,離正“道”依然相去萬裡,總好過音譯。明式園林的特色之一的“漏窗”,在這裡被譯成“Leaking window”。是直譯。翻譯追求的是“信達雅”。是否可以考慮譯為“Scenic window”?“涵虛閣”前有一架曲橋靜臥在上,橋中央是與“鎖月亭”遙對的“知魚亭”。這裡是取“錦雲堂” “畫舫煙雨”等全景的絕佳之處。東邊的建築群顯然是更吸引我。“倒影清漪軒”、“浣花春雨榭”、“沁香仙館”、“半窗擁翠”為粉牆、漏窗、甬道、幽徑、小院(各小院裡大多有數枚太湖石點綴)所連。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半窗擁翠”。由修竹所營造出來的幽境,是林妹妹住的“瀟湘館”的翻版嗎?“倒影清漪軒”裡面在掛賣國內幾位畫家的畫作,要價不菲,至少是$875。一幅“母與子”的油畫竟要價$1950。這些畫作,在國內也許能賣出更高的價。掛到美國,標上數百美金一幅的價位,顯然是不通美國的國情了。在蘭蘇園這個檔次裡,面向蘭蘇園的游客,$875是天價了。在美國要普通勞動人民拿出$88買幅限版藝術復制品都是須考慮再三的大手筆的消費,更何況一幅小件油畫再要反番還不至。開價者必定是一口氣吃下一大瓶偉哥啦。賣不動,又不想降價,就成了長久的室內裝飾畫,倒也起到在異鄉它國宣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蘭蘇園內的堂、軒、榭、館、樓、閣 (1))

與“涵虛閣”隔湖相對的是蘭蘇園的主體建築,帶水榭的“錦雲堂”。它也是進大門後左拐穿過一個小院後的第一棟建築。

在“錦雲堂”的水榭上,我遇到一對白人的姐妹。趁妹妹全神貫注地取景拍照之際,姐姐就和我聊上了。她一開口先來了個感嘆句:“真是太神奇了,這麼多的內容,擠在小小的一個街口的方寸之地,還能讓人感受到疏密有致,處小見大。”“是的。你說的真對。這就是中國蘇州明式園林的特色和精華。大門口的石牌樓上書有的“壺天欖勝”,講的就是這個特點。”是嗎? 中國的蘇州,到處都有這樣美麗的花園嗎?是。我可以認為到過這裡就差不多算是到過蘇州了嗎?可以說是的。你在這裡確實是看到了蘇州園林的精華與特色。如果你希望更進一步體驗蘇州的2500多年人文歷史,還是值得親身去一下蘇州的。在中國的蘇州到,處都有這樣美麗的花園嗎?是。同樣是在遠東,日本式的花園就完全沒這樣引人入勝一探竟究的視覺和心理效果。你說得對極了。日本人只從中國學去了一點唐朝的建築設計手法,對我們中國明代園林的風格,不知道是不想學還是學不會…反正,你今天都深切感受到了。


(蘭蘇園內的粉牆、漏窗、甬道、小院)

就是得趁機會修理修理小日本。敢在同一個城市裡和咱蘇州園林叫板,不明擺著的嗎?

應該說,蘭蘇園裡最顯神彩的就數這棟“錦雲堂”。茶幾上擺放的盆景尤其是吸引我。我看到有許多空白的游客建議表被放在廳堂的邊角。在我的動員下,一對白人的老年夫婦也和我一樣認真地填了表,投進了意見箱裡。來過看過,留點感想建議吧…我似乎在“拉選票”,也只拉到這一張…我禁不住地拍下了老頭認真填表的情景…我也主動地幫這對夫婦在“錦雲堂”留張影,老頭也友好地替我照了一張…留一個影,留一份回憶。每當你們重看這張照片時,也許,你們早已忘了誰替你們照的,這不打緊,你們一定會憶起在蘭蘇園裡獲得的好時光,這就足夠了。“錦雲堂”有付楹聯很有意思: 挾懸圃以超瀛海,游牛貨而東顧神州。歷史記載著,我們中國民族,為了“和”番,送“公主”遠嫁的遠不只一例。弱國無外交。如今我們能整園整園地向番邦輸出宣教中華文化。這何尚不是國力強盛的一種反映?!


(蘭蘇園內的堂、軒、榭、館、樓、閣 (2))

又來了一群游客。

我看到的蘭蘇園的游客密度絕不輸於蘇州市內各名園內的游客密度。

悄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全文完。)

(波特蘭系列游記完。謝謝各位錯愛。)

有興趣的諸君,可以上蘭蘇園的英文網頁: www.portlandchinesegarden.org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