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村道

作者: piers

導讀江南的九月,天氣時陰時雨,趕走了酷暑,感覺天涼嗖嗖的。 腳板骨折還沒有完全痊愈的筆者,抵不住訪古的誘惑,加之迫切需要離開城市的喧鬧,離開混濁的空氣,偕友同往古村道探古。 陸巷古村落位於太湖之濱,在蘇州郊區東山後山,距蘇州約四十多公裡,是江南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主要為明代大學士宰相王鏊的故裡。它在太湖大橋通車前,是去西山鎮的主要輪渡 ...

江南的九月,天氣時陰時雨,趕走了酷暑,感覺天涼嗖嗖的。

腳板骨折還沒有完全痊愈的筆者,抵不住訪古的誘惑,加之迫切需要離開城市的喧鬧,離開混濁的空氣,偕友同往古村道探古。

陸巷古村落位於太湖之濱,在蘇州郊區東山後山,距蘇州約四十多公裡,是江南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主要為明代大學士宰相王鏊的故裡。它在太湖大橋通車前,是去西山鎮的主要輪渡碼頭。

剛下車到達陸巷古村落,天公就不作美,下起了綿綿細雨,並有越下越大之勢,正巧可在村內欣賞古屋聽雨,但雨有下個不停的架勢,為了不浪費時間,無奈之中,只能在村落的小店裡購把雨傘,此村旅游雖開發不久,但是景點商店的通病卻已顯露,商品價高質次,一看傘就粗制濫造,好在也只是暫時檔雨而已,也算為小村旅游事業的發展作些貢獻吧。

進村左轉上山,穿過碎石鋪就的山路,穿行於桔樹之間,宛延一百多米,就到達了山頂-----“寒谷仙境”,據傳因有仙人在此落足而得名。仙境利用山石和自然地形築成的假山小道迂回曲折,給人一種錯落有致的感覺,其主建築靜觀樓,山牆上長滿了爬山虎,給人以年久古老的感覺。在此遠觀太湖美景,煙波浩淼,碧波蕩漾;近觀陸巷古村,粉瓦黛牆,排列有序。

走過近百米的側磚路,就來到了“懷德堂”,它原為明代大學士王鏊後裔舊宅,相傳因王氏受朝廷俸祿,後裔受先祖厚德庇護,感恩懷德,故名。廳堂內陳列展示著不少明、清家具和近現代生活用品,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童年時代。但因廳小而物多,物品陳列得有點雜亂無章;而在後樓廂房,把帝王畫像與當代人物相鄰而掛,更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園內宋花石綱遺物瑞芝朵雲峰則較為著名和珍貴,值得一看。

從“懷德堂”後門出,進入小村道路迎面便是“懷古堂”,該堂原為王鏊祭祀祖先的地方,歷經數百年後已破舊不堪,最近翻新修建。該院多院多廳,花園粒園小巧玲瓏,園林建築的廊、池、花街、假山均全。該園除室內陳設外,建築翻建時已失樣。

出“懷古堂”左轉,同在紫石街上,高聳著解元、會元、探花三座丁字布局的明代牌樓,它記錄著王鏊連中三元的歷程。村內為同一人建三座牌樓,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其實王鏊只能是中了二元半,因為他是探花而非狀元,據傳當年殿試時,原定為狀元的,但因主考官有私心而被壓為探花的,不知此傳是否可信?

沿著探花牌樓邊小巷前行數十米就是“惠和堂”,此便是王鏊的故居。它縱軸三路,深五進,建築規模宏偉,門樓、大廳、堂樓、客廳、花廳、書樓等一應俱全、原汁原味,木刻、堂匾和書畫等附設品,更體現了較深的文化底蘊,是目前保存得較為完好的江南官宦宅第的代表。

穿過曲曲折折的村道,來到“寶儉堂”,這也是陸巷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古建築之一。它始建於宋代,原為南宋兵部尚書葉夢得的故居,明清時多有修繕,宅第布局規則嚴格,莊重、樸素、高雅,花園夢園裡亭、台、橋、水池、假山,多種圖案的花街鋪地均有,是蘇州較為典型的官宦府第宅園式園林。

不知不覺中便來到了陸巷村的盡頭。出村,就進入了陸楊古道(陸巷村至楊灣村)。

陸楊古道曾經是東山很重要的交通要道,只是在多年前,自修築了環山公路後,這裡才人少馬稀,除了當地村民之外,漸漸地被人遺忘了,原先它可是至陸巷的唯一通道。

進入古道,雨就慢慢地停了。山風習習吹來,感覺絲絲涼意。道旁除偶有村宅外,兩邊均為用山中碎石築起的層層果田,種著桔樹、枇杷樹、石榴樹等。據當地村姑說,現今尚未到結果時期,如果到了十月中旬,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很是好看。古道路面均用側磚砌築,圖案時而一字,時而人字,時而方形,多種多樣,相互搭配,可見砌街人的獨具匠心。古道靜謐,樹林中不時傳出鳥叫聲,但終因離公路不遠,也時有傳來公路上汽車的喇叭聲,在這安靜中也透出些不寧。

正走著,忽見前面路旁有兩只破碎的石羊坐臥於上山路邊,對面的路基上更有雕花的青石條躺臥其上,拾級而上,一探究竟,方知此乃明代大學士王鏊的墳塚。現今已是亂草橫生,僅存一小山丘而已。當地村姑介紹說:原來此地氣勢宏偉,石人石馬石牌樓俱全,都在文化大革命時被革命了。現今路旁堆了不少磚塊,估計也准備修復的吧?一代名人安息於此,或許早該如此了。

前行不久,就房連著房,村連著村了。路面也是:時而是磚砌路,時而是水泥路,時而是碎石路,較先前“混亂”了不少。劉公廟可見數座,新舊都有,原來是當地的民俗,要劉公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劉公廟是每村必建,這在當地是一種風俗。

經過了正修復的靈源寺不遠,便是軒轅宮了,它因供奉了中華民族的先祖而得名,該建築依山而建,氣勢雄偉,體現了村民們對黃帝的敬仰之情,二零零六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軒轅宮不遠,古道就與環山公路結伴而行了,因緊貼公路,古路就再沒有人走了,這百多米的古道,雜草叢生,完全淹沒了路面,用心尋找,才隱約覺得有磚砌路面的痕跡。

再入古道,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明善堂”了,明善堂氣魄雄偉,整個建築將磚雕、石雕、木雕、彩繪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建築分內外兩區,給人以迂回曲折之感。磚雕是明善堂的特色,而門樓和塞口牆是明善堂中磚雕裝飾精華部分,是廳堂對景觀賞所在。它是學習古建築的範例。現今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明善堂不遠,就到楊灣村了,這又是另一個古村,陸楊古道也就到此結束了。當地村民說,這條古道不到十裡,但起碼也有七八裡,筆者對距離把握不准,只是邊走邊看,邊走邊學,走了將近二個小時,受益非淺。

訪古村道,離開城市,體力消耗不多,學到東西不少。鄉村給我一片清新的感覺,心曠神怡,怡然自得。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