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自由行三日

作者: gwtw-wt

導讀在沒去黃山之前,除了北京近郊的山,我也見過五岳之外的其它幾座山,印像中的山不過是一座座山峰起伏綿延,綠色連成一片,間或有一些其它的色彩點綴其中,黃山盛名之下,能有多美呢?但是現在我要說我的見識太短淺了,造物主的筆又太神奇。那裡,是真正的人間仙境,如果這世上真的有神仙,我相信一定住在黃山。 因為是坐火車抵達黃山的,一夜沒睡好,加上8月 ...

在沒去黃山之前,除了北京近郊的山,我也見過五岳之外的其它幾座山,印像中的山不過是一座座山峰起伏綿延,綠色連成一片,間或有一些其它的色彩點綴其中,黃山盛名之下,能有多美呢?但是現在我要說我的見識太短淺了,造物主的筆又太神奇。那裡,是真正的人間仙境,如果這世上真的有神仙,我相信一定住在黃山。

因為是坐火車抵達黃山的,一夜沒睡好,加上8月的天氣實在難受,又濕又熱,我的感覺不是那麼太良好。甚至想起親愛的北京,雖然也熱,但是好歹不濕,總之一時間諸如花錢找罪受的感覺齊上心頭。

基於屯溪老街的盛名,我們先去那裡參觀。精致的牌坊,整齊的門店。與很多著名古跡有太多相似之處,它被譽為活著的清明上河圖,但是我沒有感覺,因為老街太新了,沒有古畫中透出的那種濃濃的古意。我對人類文明留下濃重痕跡的地方一向不感興趣,所以感嘆了一下旅游事業與經濟發展還有文物保護之間復雜的關系之後,我們離開了老街,直奔黃山。

車行約一個小時,進入黃山余脈,再前行,漸入佳境。一路上,徽州風格濃郁的民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白強灰瓦方檐,低調不張揚,不與景色爭,只與山水和,是我喜歡的風格。

到達黃山大門後,我們選擇從後山雲古寺上山(因為據說後山風景一般,不必花5小時步行),等纜車的過程中,感嘆了一下黃山物價之貴,黃瓜3元一根,木頭拐杖3元一條......(之後到山上才知道我又孤陋寡聞了),纜車途中,除了害怕說實在的沒怎麼看風景,6分鐘後,已到海拔約1400米的半山。

一到山中,立刻覺得氣候涼爽濕潤,旅途的勞累減少了一半。眼前所見,山高樹綠,雲淡風清,一陣陣雲霧飄來蕩去,不由得發出黃山真的很美的感嘆。因為要先入住飯店,顧不上照像,心裡發誓說一定要回來補照,可是之後我才知道,那只是黃山最最尋常的一面,在山上任意一處地方都能見到的尋常美景。

入住飯店的過程可以說是整個黃山之行中最痛苦的一段,我幾乎覺得以我的體力不可能走到飯店了,也因為喘的太厲害懷疑黃山的真正海拔是否只有1400米上下,當我到達飯店後,我幾乎沒有出去游玩的勇氣了。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段事後知道其實很短的山路教育了我,我才在今後的幾天中對旅途的艱辛有正確的估計。正所謂知難而進,尋到的風景才覺得更美。

從纜車站到飯店,用挑山工和山上的工作人員的話說一裡地就到了,而這一裡地我連爬都用上了走了快一小時!!我也終於明白了“一射之地”的真正含義!他們說的一裡地用咱們可以明白的話說就是:從你站著的地方向你要去的地方看,眼睛與那個地方之間的直線距離,哪怕你中間還要下一個山谷再翻過一座山。我當時在極度的困惑下為完成這一裡路奮鬥著,更不幸的是因為聽說馬上要下雨,要快點走,一著急大家就開跑。這下我又明白了另一個詞“欲速則不達”,因為才跑了幾步就喘到必須坐下休息的程度,還不如慢慢蹭。其實山裡之所以難走,是因為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上坡以我的體力(每天早上堅持跑步,體形中等,上學時體育成績優秀)每20個台階左右需停下來喘氣1分鐘,下坡時由於當時不掌握要領導致下的很慢還小腿疼。而那場一直讓我們不能保持平穩心態趕路的雨,終於在我們進入飯店後開始下,並在我邁出飯店之前停止。

我當時以為自己運氣不好,剛上山就趕上雨,之後當我們走出飯店開始真正的黃山之旅時我才知道,那場雨簡直是黃山送給我們的一份天大的厚禮!後來的日子,我在晴天清晰的欣賞了黃山巧石;在大風吹散層層雲霧之時在光明頂上看黃山峰巒起伏、綿延千裡;在晴朗的早晨我看到了朝霞映紅了山石,在陰雲密布時我努力尋找著近在咫尺卻不見真容的山峰,可是我再也沒能看一次雨過天晴,雲開霧散的奇美景致。正所謂可遇而不可求,那天的經歷因此格外珍貴。

放下沉重的行囊,拎著拐杖,背著食物和水,我覺得自己像個勇士般踏上了山路,雨後的黃山氣息清新,松枝翠綠。我們今天的目標是北海和東海景區,有了之前行路的經驗,我們都知道了上台階要慢,不能急,下台階要輕輕彈跳,減少小腿壓力。

除了那些必到的景點外,給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就是黃山的雲,我覺得任何描述都不足以形容雲霧成景之美,我也無法完全表達出我當時的感受。當我站在清涼台上,對面是奇峻的山峰,或一棵或一片翠綠的黃山松既秀美又挺拔的身姿在白色的山峰的映襯下顯得那麼美,雲霧在山風的吹動下或疾或徐的給青山翠柏蒙上面紗,又在我稍一眨眼之際,將面紗撤去,那時那刻,我覺得我真的來到了仙境!所謂仙,就一定要不俗氣。黃山的雲霧給人的感覺是捉摸不定的,濃淡之間,薄厚之間,無法捉摸,隨山風任意成形,或近或遠,讓你一時如入雲霧中,一時又眼睜睜的看著雲霧漸去漸遠,只恨不能踏雲而去。每一秒的定格也都是不同的,我在那裡站了很久,最後甚至有一種乏力的感覺,美景看不盡,越看越美,沒有一點重復的畫面。我怕我的記憶不夠深刻,試圖用相機記錄下景色,卻發現黃山的美是無法用照片完整紀錄的,再寬的廣角也囊括不全成景的所有景物,再好的鏡頭也無法還原那自然產生的,濃淡不斷變換的色彩,而那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的一陣陣不真實、物我兩忘的感覺,更是只有用心體會,無法記錄。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有想像力,但是在黃山上,我驚嘆於自己想像力的匱乏,這是做夢我都想像不出的景致。本以為我在那裡發呆的時間就夠久的了,當我得知旁邊的幾個人已經坐在那裡5個小時的時候,我想起了“天下之大...”,“林子大了...”之類的話。

這天感受很深的還有黃山松,之前我對松樹的印像很不好,因為北京的松樹即使在雨後也是灰綠色的;另外我對翠綠的樹葉也沒有概念,即使是北京春天的樹葉,綠的也只能說是很淺,沒有濃濃的要滴出來的感覺。可是黃山松的那種綠徹底的改變了我對顏色的認識,濃濃的綠意、深淺恰到好處的顏色,潔淨無塵、再加上一點點清透的感覺,堪比頂級翡翠給人的視覺震撼,那不是松針,簡直就是藝術品。如果說松針給人的靈秀感更強些的話,樹干給人的感覺則是古樸、滄勁,黃山松大多長在石縫中,樹枝托著一簇簇松針向著陽光優雅、有力的伸展著,我從沒想過可以花上這麼長的時間來看一棵棵的松樹。其中更不乏有形狀獨特者,便成為了游客必照之處了,相比這些有指示牌標明的著名松樹,我覺得無名者活的更自在、從容,也因為沒有眾多游客的環繞顯得格外俊雅超然。

黃山奇松最多最絕的大都生長在始信峰,這裡三面臨空、懸崖千丈,奇松怪石林立,到此處方信人間有此奇景,真是應了名稱中的始信二字。在後來的整個旅程中,除了景色之外,仔細琢磨這些名稱與景色的相得之處也是黃山之旅的一大享受。

這天的行程在滿滿的裝了一腦子的美景後結束了,為了獎勵自己如此堅定的走完了全程,我買了3個小西紅柿,老公買了3個小蘋果,各花費10元人民幣,印像中從沒吃過這麼貴的西紅柿和蘋果。不過吃了以後我們倆都認為這山裡的東西就是好吃,跟北京吃的完全倆味兒!不知餓了吃糠甜如蜜是不是說的就是這種情景。往飯店返回的路又是一番痛苦的經歷,這之後的幾天這種痛苦不斷重復讓我反復考慮如果再登山要背著行囊走,決不走重復的路,可當我每次一躺到床上,就又在感嘆還是住飯店好,有張床是多麼幸福。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有得必有失,不經過苦痛掙扎怎能長見識的深刻道理。

第二天一早,腳往地下一踩都鑽心的疼,腿幾乎不能移動,腰根本無法直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踏上了去夢幻景區-西海大峽谷的征程。

西海大峽谷是黃山最美的景區-西海景區的谷底,所謂谷底在我游覽之後覺得可以解釋為山與山之間的縫隙。游覽這個景區其實就是先從山上下到山下,再轉過幾座山,最後又回到另一座山的山頂的過程。我選擇的路線是從排雲亭入口進,從步仙橋出,整個游覽過程歷時6個小時,這6小時是我人生經歷中最累、最熱、也最痛苦的經歷,但是當我走出大峽谷,站在步仙橋上,雖然沒有白雲在身邊營造仙境的氛圍,我還是發自內心的感到幸福,覺得“步仙”二字用的太恰到好處。很久之後在北京的一個普通的夜晚,老公感嘆說覺得把魂兒落在了黃山,而黃山之行最令他難忘的是在西海大峽谷的一天。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寫下這段經歷的願望,與其讓仙山聖境的縹緲回憶在城市的繁華中被逐漸淡忘,不如用文字記錄下景色和心情,在今後想拾取回憶的時候能開啟一扇時光倒流的門。

那天進入大峽谷的時間是黃山清爽的早晨,山、石、松都以格外清晰的面貌迎接著我們。頭一天被雲霧團團包裹、不見真容的仙人曬靴,今天看得格外清楚;從山頂向下看去,西海大峽谷一片翠綠,一層薄霧籠罩著谷底,不見真容。雖然看上去深不見底,不過似乎很美很幽靜。

還沒到大峽谷的入口,恰好碰到了一個旅游團,我們向導游打聽了一下行進方向,道謝分開後,我聽到了如下對話:“西海大峽谷好看嗎?”“當然,那個叫夢幻景區,剛開發的,人也少,景色特美”“那我們為什麼不去”“你們有時間嗎?去那裡就得一整天的時間,旅行團一般都不安排”“早說的話我們也可以多安排一天嗎”“你看你們現在都快走不動了,那裡累著呢,你們進去走的出來嗎?人家那是常爬山的,專業人士”......我當時聽到這裡不由得把腳步盡量放輕快,腰也盡量挺直,總覺得會有人向我們這邊看過來,不能給專業人士丟臉,甚至腦子裡快要走不動了的想法也一掃而空。事後想想,人的虛榮心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在這一天,它竟帶給我走下去的力量。

進入大峽谷的入口還沒走幾步,眼前的景像就為之一變,道路都是在筆直如刀削的山石上架的棧道,寬不過半米到一米,雖然腳踩在石板上,但是沒有一點腳踏實地的感覺,只覺得是在半空中行走,往下一看更覺得眼前明明是萬丈深淵,真是心膽俱寒!在害怕的同時我深感這條路的來之不易,挑山工為此不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經過了多少寒暑才讓游人能夠領略這絕世奇景呢?

眼前的景色更是奇峻,大山近在咫尺,迎面拔起,仰頭觀看只覺得人在自然面前的無比渺小;近處的黃山松觸手可及,但在遙不可及的山石上伸出的一抹抹翠綠似乎更從容,黃山松在這裡以絕對自然生長的狀態讓我感到它們是這裡的主人。

光線在這裡也成為了一門藝術,在迎光的山坡,朝陽給山石披上了金色的霞光,黃山松成片的生長著,讓人感到一片生機盎然之意;而在背光的深谷,光線只能從一個個縫隙中透出,黃山在這時展現出了它冷酷的一面,偶爾可見一兩棵松樹在石縫中橫空而出,艱難的向著陽光的方向伸展,這時的黃山松不再有優雅的感覺,它展現出的是對生命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之意。

這裡與黃山的其他景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安靜,靜到讓你很自然的覺得應該進行一些深刻的思考。如果與北京的繁華相比,這裡安靜的程度甚至可以讓你聽到頭腦中的雜音,我想這些雜音應該是城市裡高分貝的噪音遺留在腦海裡的余波。這裡的游客也很少,即使偶爾碰上一兩個也因為前進速度的不同和道路的曲折迂回很快就不見蹤影了。兩個人走在這條路上,很自然的產生一種互相扶持、相互依靠的感覺。我認為在這裡修行,可以提升智慧;來這裡度假,可以增進感情,即使這些都沒有實現,至少也可以增長見識。

西海大峽谷的棧道大多坡度都在45度以上,最誇張的幾段坡路應該在80-90度之間,這時最重要的已經不是看景賞景了,而是想辦法前進。有一段路給我留下的印像非常深刻,至今那種無助、心悸的感覺稍一回憶便會立刻浮現出來。那是在即將轉過一座山時,向下的台階坡度忽然陡了起來,從上面看幾乎是垂直的,而且寬度也收緊到半米之內,僅能容一人通過。在山的轉角處,道路看上去像是嘎然而止了,似乎走到頭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本來我們一直緊貼山體而行,遠離棧道的外側,更是避免從棧道上向下看,因為這樣感覺稍微踏實一點。但是在這段路上因為坡度太大的緣故在看路的同時就可以看到深谷,總在想像如果絆一跤就直接頭朝下掉進谷底;又因為道路太窄總是感覺要從側面滾落山崖。 在這時我才明白腿軟有時不是因為體力,而是因為膽寒,最終我以坐姿完成了這段路(注:坐姿是指臀部坐在上一個台階上,雙腳放在下一個台階上,一只腳向下移動一個台階時臀部跟進下一台階,之後另一只腳再向下),這種姿勢我以為雖然不雅,但是能讓心裡踏實很多,可見有時重心的下降有多麼重要!這個姿勢我一度認為是我黃山之行最難堪的記錄了,但是在之後的一天我四肢著地向天都峰挑戰的時候才覺得其實這時的我還是很優雅的。

隨著海拔的下降,不知不覺中我們已來到了雲霧層之下(這裡要說明的是黃山的雲霧只繚繞在一定的高度上)。抬眼望去,只見一層霧氣聚在山間。霧氣與山相接的地方形成了一條清晰的界限,其上,山的輪廓依稀可見,樹木、山石則完全隱去了身形;其下,山石和樹木的顏色驟然加深了,讓人不自覺的產生一種陰冷的感覺。

在雲霧層下見到的景致是很獨特的,因為光線被雲霧遮擋的緣故,眼前的山石是暗色調的,松樹只隱約可見綠色的痕跡。這時看到的景色更像是一幅幅剪影,只有形狀而沒有色彩。但是即使只是剪影,也還是美的,失去了色彩的映襯,山、石、松的形態之美更純粹,遠山在雲霧遮蓋下更是形成了一幅朦朧的背景,頗有古典山水畫的意境。

再往下走了很久終於到達了谷底,走到這裡每個人的體力都到了極限,用舉步維艱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這裡有個服務站,所以游客都會在這裡停留一會兒,補充食物、飲用水,順便交流心得。有趣的是,兩個不同方向下來的人都覺得已經走過的路是再誇張不過了,又險又難走,都對剩下的一段路充滿信心。當時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當我再次來到山頂後我覺得只能說是兩段路都誇張到了極點,而且各有特色,難走的方式並不雷同。後一段路因為景色相對單調使得路途顯得更遙遠,視覺上缺少刺激讓前進的腳步也越發沉重了。

離開谷底後繼續向前就開始上台階了,這一天中的另一種磨難也就此開始!在之前的路上雖然也累但畢竟是下台階,對體力的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咬牙堅持忍住腿疼就能前進。但是現在走不了幾步就要停下來喘氣,腿僵硬的每挪動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抬眼望去,霧氣籠罩著山頂,看上去真是遙不可及,不知何時才能回到山頂。

就這樣在雲霧中走走停停,不知走了多少個台階又歇了多少回之後,終於走到了雲霧層之上,景色再次清晰了起來。這時渾身上下在雲霧帶來的濕氣和自身汗水的雙重作用下,就像剛從水裡鑽出來一樣,臉上、手上都在滴嗒水,而且每個人的臉看上去都極干淨且氣色紅潤。

越往上走山風越大,一陣陣風吹亂了頭發的同時也帶來了清爽的感覺,眼前的路逐步平緩,但是景色在幾十分鐘之內都不會發生變化,只有道路兩旁的大山和松樹可以看,真是無聊到了極點!其間,只有幾個避免了翻更多座山的山洞的出現讓我興奮了一會兒。

這段路走到最後再次出現了極險的棧道,所處地段不僅風力強勁,而且山體外傾,感覺隨時可能崩塌。這段棧道在山體間不斷迂回,持續了很長的一段路,在每一段路上都能看見其它幾段路的全貌。看著棧道下那並不粗壯的條木,我頭腦中幾乎不停的在閃現著棧道斷裂的場景。非常慶幸的是這段路是微微向下的角度,所以我選擇了以當時的體力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跑過了這段路,讓痛苦的時間減到了最少。在我驚魂初定後,我懷著萬分愉快的心情看其它人以很古怪的姿勢和表情走過這段路,感覺真是長痛不如短痛!

過了這段路,沒走幾步眼前出現了一個不大的平台,這個平台三面環山、一面臨淵,且山高萬丈,淵深無底,眼色的景色更是讓人叫絕,分明是一個神仙洞府。這個平台上有幾處隨意堆砌的石桌,我在這裡把巧克力、牛肉干吃出了從來沒有過的香甜。就著礦泉水吃著這些東西,我的腦子裡卻不斷想著西游記之類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潛意識裡更願意相信自己吃的是仙桃,喝的是瓊漿。看看周圍人一副渙散的眼神和痴呆的表情,我估計這時的所有人都在做著成仙的美夢!

再往前行就到了西海大峽谷的另一個入口-步仙橋,經歷了6個小時,我們終於走出了大峽谷,這時的我格外有成就感。步仙橋所在的地方都是巨大的白色山石,這些山石都極瘦長,向下不知延伸到何處,向上也需盡力仰頭方能見頂,一座石橋凌空駕於這些山石之間,據說有的時候白雲會在腳下飄過,人走在橋上就會有凌雲的感覺。可是這一天一朵雲彩也沒有,我沒能體會一下這種感覺,不過我依然很滿足,在如此的高度上能走過一座凌空架設的橋我覺得已經是不俗的經歷了。

走過步仙橋後回望西海大峽谷我唏噓不已,真是萬沒想到這段旅程會是如此的艱苦,更沒想到能看到如此卓絕的景色。不禁感嘆不知何日才能故地重游!

從步仙橋回到飯店的過程更是不堪,因為景點都游玩過了的緣故,只剩下走路走路再走路。我花了3個小時才蹭回飯店。路過西海門時,看到那麼美的西海大峽谷,心想真應該住在那裡不回來,回到凡間的路是多麼辛苦呀!

在飯店門口,我聞見了玉米的香味,並發現賣玉米的攤位離我有大概10米遠,說實在的,為了買不買這個玉米,我猶豫了至少3分鐘,當時我累的已經站不直了,腳疼的鑽心。最終,貪吃戰勝了疲勞,我用15元買了兩支玉米(創黃山物價最貴紀錄)。躺在飯店的床上啃這兩個玉米的時候,我幸福的程度無法言表。

這天的計劃本來還有去排雲亭看晚霞的,但是我連1/10秒鐘都沒用就做出了不去的決定,我實在太累看到的美景也足夠多了,還是用盡可能多的睡眠來保證接下來的旅程吧! :)

接下來的一天清晨我頂著幾乎能把人吹到山下的大風來到了光明頂,站在一塊最高的石頭上視線終於越過了人牆,眼前所見讓我的大腦瞬間空白。只見遠山近景連成一片,群山起伏綿延,無邊無際,左右環顧發現自己置身於群山之巔,抬手即能指點江山。真是“海到盡處天是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不到此處怎能有如此豪邁之情呢。

在光明頂上充分領略了“不到光明頂,不見黃山景”之後,我們開始了黃山前山之旅。從光明頂向下第一個目標就是海心亭,顧名思義從光明頂向下看,海心亭似處在一片綠色海洋之中,通向它的是一條寬闊、整齊的台階下山路。光明頂至海心亭的這條路是旅游團的必驚之地,所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一刻,黃山的靜謐之美蕩然無存了,旅游勝地的感覺倒是充分可以領略得到。不過,用心體會的話這段30分種左右的下山路也不是完全乏味的,各地而來的旅行團自然帶出了本地的一些特征,多多觀察也收獲頗多。沿途還能聽到數次導游解說,在聽到一段精彩的解說時我不免多看了那個導游幾眼,心中暗忖如果我天天帶團來此旅游還會有像她那樣的激情嗎?想到此不免對她心生敬意。

從海心亭再向前就到達了百步雲梯,經歷了西海大峽谷的奇險,我對這段路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這段路人太多了,得小心不要被人擠到山下。我在這裡深深的發出“觀景需人少”的感嘆!再往前走經過一線天等諸多景點後就到了玉屏樓。這段路景色也很美,石與松還是有頗多看頭的。但是整段路上人聲噪雜、摩肩接踵,實在是讓賞景的心情減了幾分。

著名的迎客松就在玉屏樓景點,我拍的這張照片不是迎客松最美的一面,因為想去最合適的角度需要排很長的隊,當我看到蜿蜒的等待與松樹合影的隊伍時一下笑了出來,覺得樹如果太出名了也會很累!

玉屏樓對面的山谷可能是由於地形的緣故,霧氣非常濃厚。但見大風剛剛刮開濃霧,露出山體真容,還沒來得及舉起相機,另一團霧氣就又被大風卷裹而來。偶爾只有輕霧籠罩的時候,黃山的那種朦朧絕世之姿就會令所有人激動不已。不過這景致轉瞬即逝,容不得眨眼的功夫,真是“海外有仙山,虛無縹緲間”。我在這裡又發呆了很久,其間竟然有一刻太陽穿透了層層霧氣,給雲霧和山石染上了一點淡淡的紅色,我當時按動快門的速度可能是平生最快的一次了,可惜相片只還原了當時的一點色彩和景像,意境卻需要閉上眼睛來回憶了。

從玉屏樓再出發,如果不想受累的話就可以坐纜車下山或是走一條相對平坦的路,不過要是想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就可以挑戰天都峰(黃山最險的山峰,海拔1810米)。從玉屏樓到天都峰腳下的路上,再次遇到了如詩如畫的仙境,而且這次大團的霧氣經常撲面而來,瞬間擋住視線,並把全身籠上一層濕氣,這種感覺讓我頓時傻眼並且停步不前,靜候霧氣散去。站在霧氣中傻眼的同時我不禁好笑在都市中很少失態的我居然在一團團的霧氣面前慌了手腳,可見人在自然面前還是很渺小的。

在天都峰下的平台上,我猶郁了好一會兒。當時經過了一個上午的行走,我的狀態很不好,明明是8月卻渾身凍得發抖,感覺五髒六腑都要凍住了,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我也沒有這麼冷過。而且雖然早上是個大晴天,可是到達天都峰腳下的時候霧氣卻越來越濃厚,天都峰在霧氣的籠罩下顯得陰冷無比。

最終不想為此行留下遺憾的心理戰了上風,畢竟有民謠曰:“不到天都峰,白忙一場空”,在補充了大量能量和熱量之後,我們開始向天都峰挑戰。(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我在北京絕不敢吃這麼多高熱量食品)

向上走的路異常艱辛,道路幾乎是直上直下,登山的人頭挨腳,腳挨頭,石階兩旁有很粗的繩纜,靠著用手拽繩子的力量腿才得以向前挪動,真是一步一喘,我當時覺得我要是爬到上面還能站著不趴下真是奇跡了。我們上天都峰走的是老路,這條路上曾經因一游人亂扔煙頭引發了山火,數千株松樹、杜鵑葬身火海,實在令人心痛。因為這個緣故,這條路的景致相對單調,只需低頭認真爬山就是,不過仍有幾處景色很是耐看,想想如果沒有那場山火景色該是多麼卓絕,想到此更加扼腕長嘆!

即使在這種累的要斷氣之時,我還是時不時舉起相機拍照,在很佩服自己的同時我也想到:其實有時行與不行只在一念之間,人的意識才是支配行為的最大動力。在這種時候,希望記錄美景以供日後欣賞的心情讓我在舉起相機的時候忘記了勞累。我想我當時走得一定是臉色慘白,氣色極差,最後靠拽著繩子也很難前進了,這時我雖然覺得很丟人,但還是將兩手放到地上,手腳並用用類似壁虎行走的姿勢向上前進(這個姿勢是很多女孩在天都峰上山時采用的姿勢),這樣一來不僅省力,而且速度還快了很多。最後經過幾塊巨大岩石的縫隙,終於來到了天都峰頂。

天都峰頂有一段路名為“鯽魚背”,寬不過半米,長十余米,雖然兩側有石欄保護,但所有通過的人都是哈著腰前進的,深怕翻落山谷。我深深慶幸當天是大霧彌漫,看不見兩側的萬丈深淵,所以心悸的感覺不是太強烈,但即使這樣,我也沒在這段路上多停留一分鐘

天都峰頂有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台,古稱“群仙所都”,意思是天上都會,站在此處確實有超凡脫俗,飄飄欲仙之感,換句話說就是隨時有被風吹走的感覺。幸虧當天有大霧,不然我可能因恐高而腿軟,不敢倚欄杆而站,不過大霧阻隔了所有的景致,在上面沒有多停留,我就開始沿天都新路向下走。

下山的路始終籠罩在霧氣中,所有的景物都有一種朦朧之美,因為少有游客而來,這段路很幽靜,並且時時出現的各種苔蘚類植物提醒著我這段路的生態有多麼好。松樹在霧氣籠罩中美得近乎不真實,讓人情不自禁的發呆。

下山的路很陡峭也很曲折,在峰回路轉之時景色亦不停變幻,雖然腿因為不停的下台階疼得幾乎要失去知覺了,但是這段路我認為是整個黃山之行最美的一段旅程,如果再來黃山我一定要再走一遍,而且要慢慢走,細細賞玩。這其中有一處景致在俊雅超然之外還有天然、古樸之美,這處景致觸動了我內心深處不知什麼地方,當時就讓我深吸了一口氣,小心地舉起相機將它記錄了下來,並且深深地看了很多眼。下了天都峰到黃山大門的路就更加痛苦了,因為海拔逐漸降低,天氣越來越熱,而來台階看上去綿延不絕,沒有盡頭。行到此處所有人都會像兔子一樣跳著走,因為腿已經很難打彎了。其間還經過了幾處較美的景致。

就這麼跳了1個小時後終於看到了黃山大門,我的黃山之旅就此結束了。由衷感激造物主給了黃山如此絕美之姿,讓我接受了一次身心的洗禮並給我留下了一段如夢如幻的回憶。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