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我去了虎跑泉。公交車沿著西湖邊上的楊公堤一路走過去,兩邊的景色秀美。經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扶老攜幼出來享受陽關和美景。虎跑寺有一個典型的雙飛檐牌樓式山門,配合背後的山形地勢林木山泉,顯得既雄偉又秀美。寺內面積不大,花不了半個小時就可以走完了。主要有虎跑泉、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濟公祠和一些其他的建築。寺裡沒有看到和尚,只看到經營茶鋪的工作人員。但是站在李叔同的紀念館裡瀏覽他和他的學生的一些作品,心一下子靜下來。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他的絕筆,只有四個字“悲欣交集”,寫完後不久就側臥在床上圓寂了。這四個字了除了慶幸自身的解脫和悲憫蒼生的苦難之外,不知道還包含了多少深意,但無論是顯貴還是似你我這樣的小人物可能都會有自己不自覺的共鳴。李叔同在杭州任兩級師範學校教員時到虎跑寺(當時稱為定慧寺)采用絕食療法治療精神衰弱,歷時18天,然後決定出家。絕食時和出家後住的房子還在,兩個條凳上鋪的木板,一個小小的蚊帳,另有一個條凳上放著一個皮革箱子,這就是臥室。簡陋至極。隔壁的起居間裡有一尊大師的蠟像,坐在一張簡單的木桌後面讀書,栩栩如生。大師的照片和塑像神態平和,無喜無憂。我在這幾個地方輕輕的走動,唯恐發出聲音冒犯了大師,別的游人走進來也都安安靜靜,不再交談。心裡說不出的沉重,但從這裡出去時卻感到收獲很多一般,心情變得平靜又輕靈,腳步穩重的邁向其他地方。在山後大師的舍利塔前,我雙手合十自拍一張照片,大師覓到了悲欣交集的境界,可以慶幸的解脫了,我輩還要體會漫長又短暫的人生。附:李叔同簡介李叔同簡介 弘一大師,生於公元1880年,1942年圓寂,法名“演音”,別號晚睛老人;生於天津,俗名李叔同,號息霜。 --注:母親去世後改名李哀,號息霜。
李叔同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書法家、畫家、僧人。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從事各種藝術活動,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同時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豐子愷、劉質平等皆出其門下。
李叔同1880年生於天津的一個進士鹽商家庭。小時候的他,知識面就很寬。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刻印。(李叔同一八八○年農歷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文濤,又名廣侯。先世是鹽商。父名李筱樓,為清進士,曾官於吏部,晚年亦耽禪悅。五歲喪父。及長,曾往隨北方名士嚴範孫、趙幼樓、唐敬嚴、王仁安游,因之詩、文、書、畫、篆刻等造詣均深。時在清末,國政腐敗,他亦主張變法圖強,挽救中國。戊戌政變失敗後,有人指其為康梁同黨,於是天津不能留,便奉母南遷上海,與上海名士許幻園、袁希濂結為朋友。)
1901年來到上海,在南洋公學讀書,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學生。在讀書期間,李叔同仍然從事各種藝術活動。他文才超群,在“瀘學堂”的征文比賽中曾三次獲首獎,深得人們的稱贊。
1905年至1910年間,他在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曲方面造詣甚深。曾創“春柳社”於東京,主演茶花女。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並且在國內發行。他創辦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樂喚起民心,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音樂小雜志》中,還刊登了他創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國》《春郊賽跑》和《隋堤柳》。
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祖國,先後任教於天津上海,同時在《太平洋報》任音樂編輯。
1913年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並兼任南京高等師範的音樂美術教學工作。其間加入過南社,為事有盛名的藝術家。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著稱,立志復興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創設“南山律學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等佛學著述及《護生畫集》、《三寶歌》、《清涼歌》等傳世。出家後尤多以書法贈人,弘揚佛法。
1942年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卒後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虎跑寺山門)

(悲欣交集)

(臥室)

(書房)

(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