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在楠溪江的古村落

作者: 梅葉青青

導讀走在楠溪江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最好的感覺就是這裡沒有一群群蝗蟲似的旅游團隊,例如去年婺源的李坑,雖為小橋流水,但到處是烏壓壓扎堆的游客,滿耳是導游的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把個古村弄得雞飛狗跳,沸沸揚揚,哪裡還有思情古意,簡直像是在趕香火旺盛的廟會,索然寡味。在楠溪江各個古村落,徜徉於細窄幽靜的小巷,與你交臂而過的,或是提籃剜菜的村姑,或 ...

走在楠溪江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最好的感覺就是這裡沒有一群群蝗蟲似的旅游團隊,例如去年婺源的李坑,雖為小橋流水,但到處是烏壓壓扎堆的游客,滿耳是導游的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把個古村弄得雞飛狗跳,沸沸揚揚,哪裡還有思情古意,簡直像是在趕香火旺盛的廟會,索然寡味。在楠溪江各個古村落,徜徉於細窄幽靜的小巷,與你交臂而過的,或是提籃剜菜的村姑,或是挑柴歸來的農夫,一個鮮活的鄉村像竹籃裡哧楞楞的青菜,淋著野地裡的露水,散發著泥土的清香,就這麼有生氣地呈現在你的眼前。楠溪江,我們去了芙蓉古村,蒼坡古村和林坑。芙蓉古村去芙蓉古村天下小雨。從岩頭鎮走到芙蓉村口也就十來分鐘。看到古村大門的售票口,不進,繼續往前走。網友說從售票大門兩邊可以繞進去。又走了一會兒,見一石板小路,路旁,涼亭、古牌坊。亭八九成新,亭前立一石碑,讀碑得知,此為朝暉亭,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毀壞,現在原址重建。牌坊是原汁原味的古物,痕跡斑斑,上面的字早已明滅在歷史的久遠裡。如果不是周邊一些民居建築,該是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的古意。不久,看到小路上一敗舊廟亭(估計也是真正的古物),對面用卵石砌成的拱形牆門,就是古村的旁門。芙蓉村始建於唐代末年,是楠溪江古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在村裡,不時能看到一方方綠水池塘,散落在民居的屋前檐後。農婦於自家後院探出身,就著池畔洗滌物什,三五鴨群繞池浮游。據說這是按照“七星八鬥”的理念進行設計的。星築台鬥鑿池以為像征。意為與天像相對應。在村中最大的水池芙蓉池也就被寓意為大鬥。芙蓉村的古民居建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將軍屋。此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50年。順村街拐進小巷,見一奢華繁復的三檐門台,飛翹的檐角砌有龍頭鳳尾之獸,檐下飾有精致的窗花,青石刻就的門台聯嵌在磚牆內,上聯:禮門義路家規矩;下聯:智水仁山古畫圖。橫批:鴻禧燕賀。一看就知道是家底淵源的書香人家。進去,寬敞的庭院為四合,廊屋式二層樓閣分前後二進。名為將軍屋,並不是這屋裡的祖上為朝廷的武將、武狀元之類,此屋的太祖系庠生學位,而是屋主太祖之孫曾為國民黨的少將,後起義投誠。為了配合旅游開發,縣裡命其為將軍屋。現在將軍屋居住的是將軍胞弟一家。屋裡有一百年老木床,床楣上雕飾眾多歷史人物,華麗重彩,金碧輝煌。靠牆的一面,擺放一些造型各異年代久遠的紅漆木制器皿。屋裡的女主人指著這些物什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她當年的陪嫁。女主人已有八十好幾,但還能看出當年的周整標致。說到這些嫁妝,老婦人是一臉的放彩。這些陪嫁在老屋裡看著歲月是怎樣將一個窈窕少婦變為老態龍鐘,這裡面會有多少人間的喜哀故事呢。芙蓉村側門廟亭約一裡遠的地方,有一小基督教堂。遠遠望去,田疇間,孤樹下,一座粉牆黛瓦的房子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如果不是看到一扇扇哥特式的窗型,你不會知道它們是一座教堂的。穿過田間泥濘小路,走去。鎖門。只得在外面拍了幾張,但也很有特色。蒼坡古村蒼坡古村感覺比芙蓉古村要味道濃些。或許這是由於蒼坡較芙蓉要更遠離岩頭鎮,少了一些現代生活的風化侵蝕。蒼坡村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始祖為避戰亂從福建遷居來此。耕讀歷來是永嘉文化的一大特色,“百藝莫如耕讀好,千金難買子孫賢。”蒼坡古村更是把這一文化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蒼坡村的總體布局為文房四寶。針對村西面的筆架山,在村裡修了一條筆直的街道以為筆;街側鑿雙池為硯;硯池邊筆街旁置大條石為墨;然後以村為紙,喻為文房四寶。據說這一布局的設計是南宋時九世祖專門邀請國師精心構思設計的。走在蒼坡,無論是寬敞的筆街,還是漣漪碧水墨池,都讓人感受到蒼坡先人崇尚耕讀的濃郁氛圍。筆街是村中心的主要街道,村民們沒事都願意聚到這裡。我們去的時候,正是大年初一,筆街上挺熱鬧,除了一些放爆竹的孩子,就是聚在一起賭錢的年輕人。旁邊是滿滿的圍觀者。與村人閑聊,告知,村裡平時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也只是春節才回來。蒼坡先人文房四寶的寓意可謂用心良苦,只是世事變遷,耕讀式微。在村子裡拍照,走到一處,見民居環繞間,一偌大的墳塋坐落在那裡。怪異。上前細看,方知是蒼坡村世祖祖墳。這種現像還是很讓我們吃驚,因為走過那麼多的古村,村裡大都建有宗氏祠堂,把祖先的排位供奉在那裡,這是第一次看到將祖墳修在村莊裡,與民居比鄰。中國民間是講究一些忌諱的,祖墳就建在家門口,不知是有什麼講頭。祖墳上刻有福、祿、壽、禧四個大大的字,或許,祖墳在蒼坡人的眼裡,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座墳墓了,而是代表了賜福,庇蔭子孫。就像佛家的舍利子,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骨殖,而成為一種圖騰。來到村裡的大宗祠,那裡現在已經成為社戲演出的地方,戲台下,擺滿長條板凳,說是晚上要有來唱大戲的。許多孩子在這裡嬉戲。見我們拍照,一個粉衣小姑娘跑過來問,可以給她一張照片嗎?可以呀,把地址寫下來,回去後就給你把照片寄來。小姑娘馬上跑回家,讓爺爺寫了地址。小姑娘又對我們說,阿姨,你們再等我一會兒,一溜煙沒影了。半天,只見她背著還不會走路的小弟弟跑來,央求我們給她的小弟弟也拍一張。我們直笑,這小姑娘才多大啊,頂多就是七八歲,可真像個小姐姐樣,什麼好事都忘不了讓自己的小弟弟分享。在蒼坡,我們還看到了一座很有意思的古亭。從大宗祠出來,見寨牆南面有兩株虯枝古柏,過去拍照。古柏已有八百多年,也是古村歷史的一部分。古柏旁除了仁濟廟,在最南端,兀自立有一木柱涼亭。匾上橫書:望兄亭。這裡流傳著李氏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話。南宋年間,蒼坡村李氏兄弟二人,和睦情親至深。後因兄遷居方巷村,仍來往不絕。每夜必促膝長談,風雨無阻。後來兩人商定,兄在方巷村口建一閣,名“送弟閣”;弟在蒼坡村頭建一亭,名“望兄亭”,兩人夜談分手後,一見到對方亭閣中燈亮,即知已安全到家。“送弟閣”就在我們一下車經過的那個村子口,當時見路旁凋蔽頹檐的古亭,匾上有“送弟閣”,不知何意。在回去的路上,特意駐足拍照。可惜古亭裡盡是晾曬的衣物,地上堆積一些廢物垃圾。想到在大宗祠把小弟弟背來照相的小姑娘,可能她並不知道“望兄亭“的故事,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氣古風的潛移默化怕是已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小小的心靈。兄弟情,姐弟意,也是一脈相承了。走在千年古村,不經意的俯仰間,就是古意悠然。腳下,小小普通的石階,陪襯著青石雕刻的石鼓及流暢的飾紋圖案;抬頭,屋廊垂柱,生動的木雕鹿(祿)的造型,都昭示著幽遠厚重的歲月。路過一農家門口,探頭,廳屋的牆壁上貼有早年常見的毛、劉、周、朱親密在一起的年畫,想著剛才在巷子的牆上看到當年用紅油漆刷寫的大標語: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標語在斑駁的牆上,風吹雨打,已有些模糊。算算也快有半個世紀,再過若干年下去,這些會不會也是古物的一部分呢。被保護完好的古村,讓我們現代的都市人得以走進中國鄉村民俗的歷史;如果後代的人想要了解文革這段歷史,他們到哪裡去知曉呢,我們竟沒有為歷史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館!當然,這是題外的話。林坑林坑雖為古村,但實在是太小了。巴掌大的村子,一手就蓋過來,真可謂袖珍。但林坑的景致很適合拍照。村舍是典型的浙南山區的木結構房子,沿著山坡走勢散落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兩股清泉淙淙而過,在村中繞行後又流出村外。不大的小村,卻有五座大小不同的木橋、石橋點綴溪澗,讓這個小山村更顯得有靈氣。林坑地處偏僻的山村,但卻並非養在深閨人未識,它的名氣最初是緣於香港鳳凰衛視台副台長趙群力在此航拍時不幸殉難,從此,這不知名的小山村成為驢友們熱衷之地。我們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三,游人比較多,大都是周邊開車自駕游。根據地勢,我們沿著山坡穿過竹林到村子的對面拍照,居高臨下,拍小村的全景效果極佳。村子四周的山峰太高,剛剛下午三點半鐘,太陽就躲到山峰後面了。順著溪澗溯流而上,在村子高處的一農家民居裡,看到屋裡一架黑色的風琴,屋四周擺放一些椅子,覺得異樣,一問,果然是做禮拜之用。原來這是一處民間自發的基督教徒們活動的地方。這裡地處山區,與外面來往不是太方便,屋子的主人用自己的家來做禮拜活動之所。在屋裡的木板牆上,貼有教會活動的有關事宜。屋裡的女主人是三四十歲的清秀女子,據說是一位教師。她負責唱詩、禱告活動。她告訴我們明天上午八點他們要在這裡做禮拜,極有興趣,說好到時候要過來的。後來,由於整個行程改變未果,甚為遺憾。小村不大,一會兒就逛完了,無所事事,在我們用餐的那家客棧裡,廊柱上懸掛幾只殺好風干的雞,覺得挺有意思,L支著三腳架,對著那些雞們開始瞄准。我站在一旁指手畫腳,一會兒告訴說,用大光圈,景深要淺得恰到好處,一會兒教訓說,知道嗎,既不能喧賓奪主,又要交代出背景環境,那些隱約的農舍屋瓦讓人一看就明白,這不是懸掛在你家裡的雞。嘿嘿,讓當老師的人給自己當學生,那感覺,爽。小貼士:1. 芙蓉村、蒼坡村都可以從正門的兩邊繞進去。林坑,網上說門票10元。我們去的時候沒有收門票,可能是春節都過年去了。2. 從毆北、岩頭鎮每天都有發往林坑的班車,大致是兩班,但具體發車時間經常有變化,到時候要現打聽好。3. 林坑的住宿挺方便,農家客棧非常多。但條件都不是太好,雖然有空調,所有的客棧都是衛生間共用,沒有連帶衛生間的那種標間。這包括條件比較好的小橋流水客棧。我們去的時候算是旅游旺季(大年初三),在小橋流水客棧,雙人房也就是70/天,其他的客棧是60/天。如果是平常淡季,想來會更便宜。(林坑)



(在村裡,不時能看到一方方綠水池塘,散落在民居的屋前檐後。)



(。順村街拐進小巷,見一奢華繁復的三檐門台,飛翹的檐角砌有龍頭鳳尾之獸,)



(蒼坡古村)



(林坑)



(不大的小村,卻有五座大小不同的木橋、石橋點綴溪澗,讓這個小山村更顯得有靈氣。)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