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冬青海……

作者: migratebird

導讀本文所述所思皆為個人感想,由於才疏學淺如有不當敬請諒解。非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違者必究。本文有刪節。 行吟冬青海 青海初印像 這應該算我第一次來到真正的西部。去年的山西之行,沒有給我太多強烈的異域感,可能是離北京太近,加上是樹木蔥翠的夏天。 關於青海和西寧,其實我並沒有太多的印像。但我記得我第一次聽見西寧這個名字,是在小時候看一部電 ...

本文所述所思皆為個人感想,由於才疏學淺如有不當敬請諒解。非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違者必究。本文有刪節。



行吟冬青海


青海初印像

這應該算我第一次來到真正的西部。去年的山西之行,沒有給我太多強烈的異域感,可能是離北京太近,加上是樹木蔥翠的夏天。 關於青海和西寧,其實我並沒有太多的印像。但我記得我第一次聽見西寧這個名字,是在小時候看一部電視劇《千裡難尋》,講的是一對父母千裡尋找失蹤的兩個兒子的故事,當時劇情中有這麼一段,父母追尋孩子到了西寧火車站,但似乎孩子們不願意見他們,而後車站播音員廣播:……我們知道你們身在青海省,此刻正在西寧市……。這是我記憶中似乎是唯一的對西寧的印記。而再後來,雖然對整個中國的地理有了相當的認識,但對於青海還是比較模糊。只知道青海在西部,靠近西藏,是個很大的省,有青海湖。

今天在飛機上鳥瞰青海的土地,著實有了點震撼的感覺。由於是冬季,挺拔綿延而裸露的大山,直白白的張顯著它們幾千萬年來形成的脊梁架構,當那連綿的一千道一萬道溝壑縱橫、高低起伏的山梁,在我們眼皮底下滑過時,我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敬畏感,似乎是偷窺到了上帝的秘密一般。我在心中想到,這回我是到了真正的西部了,看看那些裸露的荒涼的山脈,這種景像對於從小在蔥翠的東南沿海長大,心中對大自然充滿柔情的我,真的是一種不小的衝擊。

果然是蕭條的淡季,整個西寧曹家堡機場竟然就那麼寥寥兩架飛機, 機場大廳更是冷清的不行。簡直令我懷疑是否有必要建這樣一個機場在此。

這裡接近高原地帶,進市區的路上,太陽曬在身上,一陣躁熱感,然而冷風迎面吹來,又讓人感到絲絲涼意。

下午及晚上逛了西寧市區,城市不大,飲食以羊肉面食興盛,概因此地穆斯林多。 在旅行社咨詢出行事宜,皆言此時為淡季,無人旅游,想去青海湖等地比較麻煩。事實也是如此,我到如今還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在出租車上有個司機說,曾拉幾個客人專程在大雪天趕往青海湖體驗的。 青海主要就是自然生態比較吸引人,可惜現在不是時候。

旅游,是一種心靈的逃脫,還是身體的換位?

一段為玩而苦惱的經歷

冬游青海,不為蕭條的景區和荒涼的原野而遺憾,但卻著實為出行的不便而苦惱。旅行社或關門歇業,或只組發省外旅游團,筆者從來到西寧起便不斷咨詢各家旅行社,有無前往青海湖與循化的散客團,但直到離開青海,從未有一家旅行社給我發團的反饋。

長途汽車站停發了從西寧到青海湖的班車,只能乘坐前往格爾木等海西方向的過路車,返回西寧時,需在半路攔車,能否搭上,全憑運氣。唯一可行的選擇是與人共同包車,既保證了往返的方便,也適合旅行的需求。然而,多日的問詢聯絡不果,讓筆者產生整個青海就我一名游客的錯覺。在網上的青海旅游論壇發貼求助,幾乎得到一致的答復:歡迎你來青海玩,但現在不是時候。

筆者來到了素以互助旅行著稱的國際青年旅社,但裡面只有兩個客人,並非為旅游而來。負責人告訴我,前幾天剛為一個馬來西亞客人尋找游伴而煩惱,後來他只好一個人前往青海湖。而在夏天,人多的時候,我現在所處的旅社大廳地板,都會睡著旅行的客人。

出行的問題成為了冬季在青海旅行的苦惱,然而還有更意想不到的,在青海著名的旅游景區,循化孟達天池,筆者雇車翻山越嶺幾經周折來到入口處時,竟然吃到了閉門羹,整個山門不見人影,連售票處和管理處也是大門緊閉。後來通過保護站的人員,才得以進入景區,獨自游覽了積雪皚皚的孟達森林公園。

塔爾寺遐想

塔爾寺離西寧不算遠,在30公裡左右的湟中縣內,6元的拼車價格讓我覺得超出預料的便宜,旺季則是10元。一路都是荒涼的山脈,沒有特別的風景,我只是想,如果在我的家鄉看見這樣的景像,那該是多麼的恐怖。

相對而言,很多西部的人們或許由於經濟,教育,地理,氣候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無論是他們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或長相都能讓人感覺到他們生活條件的惡劣,所從事勞動之艱辛,所享受待遇之差薄及文化教育水平的低下。但他們的表情卻讓我覺得熟悉,那副被太陽曬的發黑又發紅的臉龐,張著一雙似乎永遠帶著愁苦和畏懼感的眼睛,醜陋的體形穿著醜陋的服飾,但依然很執著的走著自己的路,做著自己的事,我的腦中忽然映入羅中立的名作《父親》,這或許是中國大地上所有艱辛農民的同樣的神情,我知道我見過,就在我生長的環境裡。

又是寺廟!當我踏進塔爾寺時,我的內心閃過這樣一絲感慨。

為什麼在中國萬裡疆土上,幾乎所有的旅游地點都脫離不了宗教的影子呢?而甚或那麼多的景點本身便是因宗教,寺廟而成名。好像每次的旅行,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是一群朝拜者中的一員。有時,不斷旅行的我,覺得自己似乎儼然成為一個非常虔誠的宗教信徒,在不斷的旅行中,不斷的敬仰,不斷的朝拜……宗教,真的是具有無窮的力量,能那麼輕而易舉的傳播到各地,並受到景仰。

而在所有的宗教中,藏傳佛教可能是最神秘最奇特最令人感到驚訝的一種。

在塔爾寺,再一次注視那些目光神情顯然與常人不同的喇嘛們,那些五體投地不停的跪拜的佛教徒,再一次看到那些琉璃金瓦和各種精雕細刻的佛像、建築、壁畫,在那些顯得神秘的宗教場所裡,你的心中總會充滿好多問號。

一個人,一生,什麼事也不做,只虔誠的跪拜佛像,研讀佛經,四處朝拜游走。這種以信仰為全部的人生,對於常人而言,真的很難理解。

然而,今天來到塔爾寺,再一次看到那一副副被太陽曬得紅黑的面孔、執著的眼神、笨重的服飾、蹣跚的腳步,我突然若有所悟。我抬頭看看高原的天空,這天,它為什麼就顯得這麼晶瑩的藍?這寺廟在這晶瑩的藍天之下,為何顯得那般的金碧輝煌?還有那白塔,為何紛紛指向天空,似乎與那天籟之間若有所語?

我想,西藏與青海,本位於高原地帶,崇山峻嶺重重封鎖,交通極為不便,物產也較有限,自古以來,這裡的人便少與外界交流接觸。但西藏與青海雖然在地理上有種種不便之處,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年四季都擁有無暇般晶瑩的藍天,那種一以慣之,透徹得無邊無際的藍,在這高原之上,顯得如此神秘、空曠,令人望而生敬、生畏、生信仰。生活在這樣一片土地的民族,可謂是藍天之子,太陽之子,在他們高高的頭頂,高過那令人望而怯步的神奇山峰的,只有那永遠無法企及,無法窺探的潔淨藍天與灼熱的太陽,他們只有接受太陽的照射,虔誠的向天朝拜。佛教的出現和傳入,讓他們虔誠的信仰有了直接的歸屬和溝通的對像,於是不難想像,當那些輝煌的佛教建築,璀璨安然的佛像,在高原的藍天下烈日輝澤,閃耀出奪目的金光時,這個內心原本就充滿著敬畏感的族群,如何不欣喜的屈下身膝,五體投地,用一種世間最虔誠最熱切的方式去信仰和朝拜……

一次偶然的奇妙旅程

人生中總是充滿很多不可捉摸的變數。來到西寧後,我一直在為如何去循化和青海湖煩惱。尤其是循化,這幾天所見旅游市場的蕭條景像,讓我覺得很難能在循化獲得一次美好的旅程。但是感謝上蒼,讓我在機緣巧合中,獲得了一趟循化的完滿旅程。

我相信,只要去做,總會有收獲。昨日清晨,當我搭上一輛出租車往昆侖橋方向行駛時,我照樣和司機談起了我在青海的旅行計劃,沒想到這次隨機的談話,讓我有了意外的收獲。司機周師傅是循化縣附近青海與甘肅交界處一個小山村的女婿,明天他們正想回娘家去看望他們生病的丈母。周師傅願意以低於常規的價格,做這筆順路的生意。當晚,在四處撒線仍無消息之後,我打定了與周師傅同車去往循化的主意。

我覺得西寧和北京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時差,早上7點時天還沒怎麼亮,而晚上7點時,太陽還掛在天上。一路向循化行駛,沿途的風景和我想像中並無太大的差別,連綿的荒涼的大山,空曠的田野,蔚藍的天空。走了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汽車漸漸進入深邃的高山區,道路狹小,坡陡彎急,兩邊高峰蔽日,怪石嶙峋,且不斷有碎小落石從山上掉落,擊打在車頂上,撞擊聲使人毛骨悚然,真是一路妙趣橫生伴隨著現像環繞。

幸好周師傅有著良好的車技,七拐八彎,減速提速,不一會帶著我駛離出了危險的溝壑內的山路。不過畢竟還是偏僻地區,一路下來除了旅游區的路修的好點,其余路況都不容樂觀,有的更是因施工新開的土路,到處塵土飛揚,濃煙滾滾,令人看不清前行的道路。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循化縣城“駱駝城”,著名的撒爾族聚居地,來到聞名已久的街子清真寺,卻令人頗為失望,可能由於淡季,除了一座頗有古風古味的清真寺廟以外,沒有讓人興奮的任何人文風景,還不如遠處極為荒涼的黃土高山。

離開街子清真寺,帶著有點失望的心情向孟達天池駛去,但路邊清澈得發綠甚至發藍的黃河在那些連綿的不見一屋一樹一人的戈壁山下流淌,卻讓人覺得頗為驚奇,我趕緊下車拍下這難得一見的景像。

五十元,我包下了孟達國家生態保護公園和天池

經過重重山嶺,我們終於來到孟達國家生態保護區,要向天池進發,可這時,眼前的景像讓我呆住了,整個天池入山口的巨大山門和售票處均不見人影,連工作人員也看不到,而遠處通往天池的山路更是用鐵門緊鎖。我帶著緊張失望的心情,找到了旁邊觀測站兼守衛山門的工作人員,在一番懇切的勸說下,用五十元票價換得了他的同意,為我們開啟了山門。於是我們驅車來到了半山腰,而後徒步向天池進發。

一進孟達生態保護區,這裡茂密的植被立刻與山門外光禿禿的黃土高山形成鮮明對比,但大部分樹木都掉光了樹葉,只剩下枝干。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通往天池的山上,還滿是厚厚的積雪和冰塊。我們只得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向山上爬去,為了避免滑倒,我們的雙腳盡量踩進雪堆中,避開光滑的冰面,一腳踩下,有時那雪竟快漫到膝蓋處,但是在溫暖的陽光照耀下,我們並不覺得冷。在興奮中,我忘記了登山的危險與疲憊。終於,我來到了還處於冰凍期的孟達天池身旁,我們自從進山以來,一直到徒步登上天池,再沒有見到除我們外的一個身影,此時此刻的孟達天池和整個生態森林保護區,已然成為我們獨有獨享的地帶,我站在冰封玉砌、潔白不語的天池邊上,抬頭深呼吸,環顧四周環繞的高山植被、積雪冰瀑,聽著清脆的鳥鳴,忘我的投入在這種與自然零距離相處的美妙感覺中。


路邊的風景

剛才朋友和我說,其實真正的旅游應該是無所謂季節的,不同時候有不同的風景,有時候人少感覺會更好。喧鬧與沉靜,繁華與寂寞,只要你能去感覺都會發現它的美。這幾天一直在考慮,如何去表述所謂的體驗式旅行,我想我這次行程,可謂是真正體驗式為主,看景為輔的行程了。

離開了孟達天池,我們正式向周師傅的丈母娘家進發。我以為,今天我的旅程就到此基本結束了,但其實,這趟奇妙的旅程才剛剛進行了一半。

在天池的山腳下,周師傅的媳婦指著一座積雪的高山對我說,她的家就在山的另一面,小時候,她們總跟著家人走路翻過這座高山來到天池。而當我們開車穿過條條煙塵滾滾的山間公路,在路旁一雙雙好奇疑惑的眼神注視下到達她家的山腰時,我們已經身處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內。

這個連綿積雪高山下的小山村,似乎比外界中所有你去過的名勝古跡更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痕跡和滄桑。一道道破舊甚而倒塌的土建房梁下,一張張質樸而艱辛的面孔在努力嘗試以恰當的笑容來體現對你的友善,在這些衣著光鮮,對他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方的人”面前,他們的笑容中似乎多少隱含著一點尷尬。這時候,香煙成為了我迅速消融這層隔膜的最好禮物。相對於這些質樸而艱辛的成人面孔而言,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則大部分顯得好奇而勇敢,當我把相機鏡頭對准他們時,他們在你推我搡的過程中很快組成了一個拍集體合照的隊伍,有的開心的大笑,有的比劃起了手勢,有的顯得有點害羞,有的在窗台探頭探腦,有的則似乎還沒搞明白我到底在干什麼……

在山民的家中,我見到了土炕和土炕前他們燒水待客的火爐,為了表示對我的敬重,他們一再的要求我脫下鞋子坐到炕上去,我低頭看看自己奔波了一天的穿著運動鞋的雙腳,連連的搖頭擺手婉言謝絕,後來實在推切不過,只好坐在炕沿上,把雙腳放在地上。主人家為我端來了用枸杞紅棗桂圓加冰糖泡成的熱茶,和用面粉作成的茶點撒子,這茶絕對是他們待客時才會泡上的,我雙手捧過連聲道謝,然後大方的喝起熱茶吃著撒子。

似乎中國所有的農村、山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令村民們煩心的事。小小的地方,卻隱藏著許多不幸的遭遇和怪異的想法。在他們的聊天中,我隱約知道了某家的小孩由於發燒誤治成為痴呆,貧困的家庭苦苦尋思解決的辦法,問我假如將她偷偷扔在北京的福利機構門前,會否有人收養?某家孩子出門打工一去數年不回,卻多次打電話問家中要幾千元幾千元的生病治療費用,後來才知被騙入傳銷集團,自從家中無錢再可給他,也漸漸失去了音訊。而這家的雙老已均過了古稀之年,身體多病,自知在世之日已不長久,早早將兩副精雕細畫的棺木放在家中偏房讓人參觀,毫不忌諱。……

在這些沉重的話題面前,輪到作為旁聽者的我覺得無助和尷尬。我起身來到屋外,看著門前高聳入天的大山。周師傅怕我孤獨,走了過來,用閑聊的語氣問我,感覺這山村怎麼樣?我一時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吃完了主人家的農家飯菜,我們起身告別,由於周師傅和他的媳婦難得回一次娘家,而且又是這些山民們在城市裡的唯一親戚,一群送別的隊伍扶老攜幼浩浩蕩蕩來到半山腰的大路口。我們進車,揮手告別,向山下開去,大約十幾分鐘後行駛到山腳下的平路,周師傅忽然停車走到路邊向著起程時的山腰揮手告別,我扭頭一看,暮靄中,隱約可見山腰上有一排長短不一揮動的手臂……

別樣的青海湖之行

有些人,有些物,只有我們親身去接觸、感受了,才能以切身體會說出令人信服的話語。一如我對青海的感知一樣,這幾天通過和這裡的人們的交流,我的確感受到了以出租司機為代表的西北漢子們的樸實憨厚,言而有信。雖然這其中仍然免不去經濟利益的關聯,但在拋卻金錢外的隨機溝通過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他們的憨厚與可信。與他們交流,你無須掩飾,無須假扮斯文,無須小心翼翼,只要你願意,他們可以隨時為你開啟話匣子,這些話語中,也許沒有高深的見解,精彩的描述,但卻能以自然樸實讓你感到踏實可信。

來到青海,假如沒有去青海湖,或許會像去了北京沒到過天安門廣場一樣,讓人覺得遺憾和不可理解。即便你是在山荒草黃的冬春之際來到青海,那一面深藏在三千多米高原中的寶鏡,還是會讓你充滿一睹真容的衝動。去年的冬天,青海湖旅游管理處宣布取消冬季休假,降低價格迎接冬游青海湖的游客,在冬季旅游普遍蕭條的西北,青海湖多少顯示了一些自信。

從西寧往青海湖,是一段從東往西從低往高的行程,一路上,當你看到高速路上一晃而過的交通指示牌,上面寫著從此處到往格爾木600公裡、德令哈700公裡、玉樹800公裡時,你才會真正體會大青海的概念,看著窗外重重山嶺,前方茫茫天際,讓人不由自主的哼起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

日月山是從西寧往青海湖途中的一個重要站點,這裡是漢藏民族居住的區域分界處,更是當年唐朝文成公主西嫁的所行之處,留下了許多或美好或哀傷的傳說,我望著這片千百年如一的連綿山野和頭頂湛藍高遠的天空,想像文成公主當年離鄉遠嫁的孤苦心情和艱辛旅程。

自然的力量在這裡彰顯無遺,無盡的黃與無盡的藍形成鮮明的反襯,那枯黃中不見一絲綠,那湛藍中又不見一絲白,兩色交接之處,讓人頓感天地一體的無盡永恆,芸芸眾生何其微細渺小。進入藏牧區後,偶見遠處山坡上搭有一些木台,周圍拉著藏族特有的各種布飾,司機小陳告訴我,那就是藏族用來放置逝者身體的天葬台。

公路開始漸漸呈筆直壯,但限速警告牌也越來越多,由於兩邊都是天然牧場,大批牛羊被放牧於此,隨時有牛羊衝進公路的可能。漸漸,前方隱約出現一條白線,隨著汽車前行,白線越來越寬越來越長,與近處空蕩草原和遠處天際形成黃白藍三步曲,青海湖終於到了。

冬季的青海湖,遷鳥未歸,千裡冰封,與夏季的碧波蕩漾和燦爛的油菜花田相比,確實顯得溫馨不足而蕭剎有余,加之天氣寒冷,令人無法在湖邊長久的駐足。不過,此時駕車環著霧氣縈繞的湖面而行,或騎上湖邊居民的駿馬,在尚無游人的湖邊馳騁一圈,卻也會有一番別樣的滋味。

青海湖在藏族眼裡是聖湖,環湖公路上,經常可見一些藏族佛徒,一路行五體投地的朝拜大禮,一步步向著一望無際的前方行去,據說他們將在此環湖跪拜,或從此處一路跪拜到拉薩,此種虔誠令人咂舌。在這些虔誠的身影一側,是一群還被積雪覆蓋的連綿山峰,和著冰封玉砌的青海湖面,顯得寧靜而悠遠。

冬游青海湖及青海,似乎過程遠勝過於目的,而這不正是旅游的真諦嗎?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