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名景-近現代革命史跡

作者: 淘寶小燕子精品坊http://

導讀 廣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許多仁人志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創下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業績,留下不少他們進行革命活動的遺址遺跡。 中共“三大”舊址位於廣州市東山區恤孤院路3號,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代表30余人,代表黨員400人。廣東黨組織的代表譚平山、馬菊坡、阮嘯仙、 ...



廣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許多仁人志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創下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業績,留下不少他們進行革命活動的遺址遺跡。

中共“三大”舊址位於廣州市東山區恤孤院路3號,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代表30余人,代表黨員400人。廣東黨組織的代表譚平山、馬菊坡、阮嘯仙、劉爾嵩參加了大會。

大會正確估計了孫中山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民主主義立場,以及使國民黨改造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聯盟的可能性。大會討論並決定與國民黨重新合作,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使其改造成為民主革命聯盟,同時必須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這次大會還提出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作了必要的准備。

之後,為了貫徹黨的“三大”路線,共產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參加國民黨“一大”,協助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旨在消滅反動軍閥為目的的北伐戰爭等等。革命戰爭形勢大好,一度如火如荼。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海珠區紡織路東河街18號,新建江灣大橋的南岸東面,瀕臨珠江。

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是以大元帥府舊址為基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17年和1923年兩次在此建立大元帥府而設立的遺址性紀念館。紀念館占地面積為7965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組成。

大元帥府府址原為廣東士敏土廠。1917年9月1日,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領導護法運動,與北洋軍閥進行鬥爭。孫中山借用了廣東士敏土廠一部分地方,設立大元帥府,下設財政、外交、內務、海軍、陸軍、交通六部。不久,由於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反動官僚政客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於1918年5月離職,並經汕頭,轉道日本去上海。

1923年2月,在革命軍驅逐陳炯明叛軍之後,孫中山回到廣州,第二次在穗組織政府。3月2日在廣州農林實驗場成立陸海空軍大元帥大本營。4月1日回遷到這裡重開大元帥府。大元帥府下設四部三局三處。在此期間,孫中山同時還創立了廣東大學(即中山大學的前身)和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之後,孫中山組建了北伐軍,平定商團叛亂,改組國民黨,終於促成了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1924年底孫中山北上,於l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同年7月大元帥大本營改組,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又稱“廣州國民政府”。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光輝的一生都無私地獻給了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參觀孫中山先生兩次建立革命政權的所在地,可以了解到孫中山一生中許多可歌可泣偉大而光輝的業跡。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元帥府東邊不遠的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內,還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廖仲愷是國民黨左派領袖、黃埔軍校黨代表、孫中山革命事業堅定的擁護者與參與者,曾任廣東省省長等要職。何香凝是廖的夫人,曾任國民黨婦女部部長,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人大副委員長職務,她又是現代著名女畫家。1927年廖仲愷被害兩年後,何香凝創辦了仲愷農工學校(即今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前身)。1982年政府將原農工學校辦公樓舊址開辟為紀念館,館內陳列廖仲愷、何香凝及其長子廖承志當年從事革命活動的文物、照片及詩畫等。

廣州是一座有著反帝反封建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國漢唐以來的大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多年來,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仁人志士,在這裡留下了許許多多反帝反封建鬥爭可歌可泣的事跡。廣州還有不少民眾自發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跡,三元裡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紀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一場罪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當年,英帝國主義封鎖珠江口,進犯廈門,逼近天津。1841年1月,英國侵略軍進攻珠江口沙角、大角炮台,強占香港。5月份又炮擊廣州城,進入城內燒殺搶掠,為非作歹,廣州人民對此深惡痛絕。

1841年1月7日,英軍攻占虎門要塞沙角和大角兩座炮台,當時陳連升等守台官兵壯烈犧牲。2月26日英軍又猛攻虎門要塞,提督關天培血戰殉國。接著,英軍闖進獅子洋,深人珠江內河。5月下旬又先後包圍了廣州城南、西、北面的主要炮台,從三面包圍了廣州,並在越秀山的蟠龍岡上的四方炮台設立了侵略軍的總部。廣州知府余保純向英國侵略者遞送了求和書,獻上600萬銀元的“贖城費”,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廣州和約》。

《廣州和約》的簽訂,以及侵略者燒殺搶掠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廣州人民的極大憤怒。1841年5月29曰,侵略者一路殺掠到三元裡的蕭崗鄉,調戲菜農韋紹光的妻子。韋紹光等人聞訊趕來,在村內的東華裡伏擊侵略軍,當場打死幾名英兵,並將其屍體投入豬糞坑內。現在蕭崗村內保存下來的東華裡門樓,就是那次鬥爭的歷史見證。

韋紹光是三元裡當年的抗英志士,又名進可,廣東南海人。韋紹光平日以種蔬菜為生,兼事營建和管理墳墓。他的妻子李氏略懂醫術,常常以草藥為人治病。當他妻子被竄擾三元裡地區的英軍士兵調戲的時候,韋紹光揭竿而起,聯合村民逐走英軍。尤其在打死英軍士兵的第二天圍攻侵略者戰鬥中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深受人們的崇敬與傳頌。

抗英鬥爭紀念館

抗英鬥爭紀念館所在地三元古廟,原來是供奉北帝的道教廟宇。該廟坐落於市區廣園路的三元裡的北面。處在城郊結合部的三元裡村,現在已是高架路飛渡、高樓大廈林立的繁華市區。而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這裡是全部種植蔬菜的郊區。三無裡因明代有三元市而得名。

話說當年韋紹光等人在忍無可忍情況下打死英國侵略者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30日清晨,三元裡村民們估計敵軍定會前來報復。於是村民們在村北的三元古廟前集會,群情激昂,決定武裝抗擊,並即與各鄉聯絡,由蕭崗舉人何玉成“柬傳”廣州東北郊、南海、番禺、增城各鄉聯合抗敵。於是,各鄉代表在韋紹光率領下,眾志成城,齊聚廟前誓師。他們取出廟裡的三星旗作指揮旗,約定“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之後,他們還分頭聯絡三元裡及周圍103鄉的農民約15000人組成平英團,齊聚在三元裡村東北的牛欄崗上,商定利用該處復雜地形,誘殲敵人,一旦發現英軍,就“一鄉鑼響,眾鄉響應”。

果然不出所料,英軍逃回四方炮台後,由統帥臥烏古軍軍進犯。義勇誘敵於牛欄崗,頓時,滿山遍野的義勇高舉義旗,手提大刀、長矛、藤牌、三尖槍、撓鉤、長棍、抬槍以及鋤頭等原始武器,追殲敵人。連婦女、兒童也在吶喊助威。除當地農民外,前來參戰的還有打石和紡織工人、駐防石井的水勇等。

中午的時候,天空突然間下起了暴雨、電閃雷鳴,使得敵人的火藥槍在雨淋之下不能開火,敵人只得結成方隊退卻。村民們用撓鉤把敵人從隊伍中拖出來劈死,或用鋤頭將陷在西洋菜田泥濘裡的敵兵鋤死。

這次戰鬥,三元裡人民大獲全勝。英軍連死帶傷一百多人,直到天黑仍不能全部逃回駐地。

殘敵在英侵略者總司令臥烏古的率領下,狼狽退回越秀山四方炮台的指揮部內,連鴉片戰爭的策動者、英軍全權代表義律亦被圍困在裡面。

第二天,103鄉農民和從增城縣、從化縣、花縣等地趕來助戰的群眾將四方炮台團團圍住。英軍非常恐慌,急求廣東當局給予解圍。於是兩廣總督命令廣州知府余保純率領南海、番禺知縣來到現場,用欺騙和威脅的手段,強迫鄉民解散。當天,義律在余保純的護衛下,率殘部逃回停泊在珠江百鵝譚軍艦上,退回虎門。

三元裡人民抗英鬥爭的勝利,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序幕,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解放以後,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反帝鬥爭史跡,1958年11月,三元古廟這座當年義勇抗英盟誓的古建築物被辟為“三元裡抗英鬥爭紀念館”。現在這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廣州市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元古廟建於清代初期,是二進四合院的布局。因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所以稱之為“三元古廟”,裡面供奉的是北帝神。原古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侵略軍焚毀。現在所看到的這座是1860年由三元裡當地人民集資重建的。重建後的古廟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37平方米,面寬11.38米,進深20.88米。山門為硬山頂、面闊三間。條石鋪地,牆下部砌石,上築青磚。前檐方石柱與山牆都連以奇石坊。石坊大門上額書“三元古廟”四個大字。硬山頂的屋脊飾以琉璃鰲魚寶珠,並有雲紋脊飾。前廊及廟內四壁都繪有“伏生傳經”等壁畫及圖案花紋。表現了晚清時期建築趨向裝飾華麗鋪張的風格,真正具有濃厚的廣州清代祠廟建築的特色。

紀念館內的展品主要有沙盤、七星旗、武器和戰利品。沙盤是當年三元裡及附近103鄉農民抗擊英國侵略者鬥爭的示意模型。它重現了當年鄉民大敗英軍的場面與殺聲震天的情景,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裡“黑底牙邊三連星旗”曾是三元裡抗英鬥爭的指揮旗,英軍打仗忌黑旗,一見到這面旗就失色驚呼:“打死仗者來了!”頓時落魄驚魂,鬥志盡失。現在北京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內展出的三星戰旗是復制品,它和陳列在這裡的大刀、長矛、繳獲的英軍軍服,以及陳列在大門兩邊的4門古炮,被一代代保存下來,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讓後人永遠記取這段光輝的一個歷史。

抗英烈士紀念碑

一百多年前三元裡人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鬥爭業績可歌可泣,為此而犧牲的先輩們在這片紅棉花盛開的土地上灑下了滴滴英雄熱血。這正是:手執鋤矛舉三星,百鄉同心結聯營;振我民族英雄氣,牛欄崗上鬼魂驚!

為了永遠緬懷英烈們的英雄業績,解放後,廣州市人民政府於1950年10月在三元裡村西門樓的山岡上,建起了三元裡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四周建成三元裡抗英紀念公園。公園占地面積7920平方米,布局莊嚴肅穆。公園中心高處聳立著高約10米的英雄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兩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廣州人民在三元裡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1985年,紀念碑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人民在近代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留下許多光輝業績和動人故事。如距這裡15分鐘車程的白雲區石井鎮內,就有一座三進五間的祠堂式建築,叫做升平社學。升平社學是一個廣州抗擊外國侵略的群眾武裝組織。三元裡抗英鬥爭之後的第二年6月,由舉人李芳等發起,發動13社80余鄉的農民、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等參加,其宗旨是反抗英國侵略者。升平社學還招募義勇、團練御侮,“無事則負耒力田,聞警則操戈御侮”。升平社學先後組織領導了1842年的火燒洋館、1844年反對英國強租廣州河南地區、1845年驅逐知府劉潯以及1846年至1849年反對外國侵略者進城等一系列鬥爭,使英國侵略軍在《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多年後,一直未能進入廣州城。

現在,升平社學原址內仍保存著“眾志成城”、“氣懾鯨鯢”、“義維桑梓”、“藩籬永固”等石匾.真實地記錄了廣州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光輝歷史。

廣州市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近百年來廣州人民在這裡創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業績。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家。他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皇朝,建立起中華民國;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後來成為新三民主義,一生追求中國人民自由解放之路。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全國各地建起了多座紀念性建築。著名的除南京中山陵、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外,還有廣州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即今中山市)翠亨村。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後行醫於澳門、廣州等地。孫中山早年就矢志於推翻滿清封建皇朝。1894年他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張,被拒絕後,赴檀香山組織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後於1905年在日本創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

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武昌起義成功,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不久即建立起革命政權,孫中山從國外回來並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全國總工會簡稱“全總”,成立於1925年5月1日。其時,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和工農聯合等30多項決議案 並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選舉了林偉民和劉少奇兩位工運領袖擔任正、副委員長,鄧中夏、蘇兆征等25人為執行委員。

“全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全國工人運動的中樞,它在發展壯大工會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等多次軍事、政治運動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全總”成立後,先後在文明路和越秀南路原惠州會館辦公,1927年2月遷往漢口,越秀南路原址改為全總駐廣州辦事處。今天,這裡己被辟為“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

廣州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既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又有劉少奇等領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而且成為大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中心。全總成立後積極領導全國工人階級進行革命鬥爭。1925年6月組織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這次罷工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鍛煉了工人階級,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全國如火如荼的大革命運動做了充分的准備。

全總舊址位於越秀南路,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曾在此辦公。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此被暴徒暗殺後,國民黨中央黨部隨即遷走。同年10月,全總才從中共廣東區委遷到這裡,並和廣州工代會合署辦公。舊址一樓是廣州工代會禮堂和辦公室,主席劉爾崧也在此辦公。二樓是全總禮堂和秘書處及組織、教育、宣傳等部的辦公室,劉少奇在此辦公,審批文件,並與其他負責人一起研究工作。

當時正值省港罷工運動的高潮,省港罷工委員會機關報《工人之路》的編輯室也設在這裡。

天台上還搭有臨時建築,作為黨內會議室和宿舍,全總與省港大罷工中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在這裡研究決定。

全總舉辦的勞動學院是專門培訓工會干部的學校,第一期在大樓的地下室內舉辦。

1926年5月,全總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大會作出決議:在大樓前為參加工農運動而犧牲的烈士和廖仲愷先生分別建立紀念碑。

全國解放後,文物部門對舊址進行修整復原,1958年辟為紀念館,後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坐落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築規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築均用花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

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鬥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陵園主要建築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築物,以及浮雕牆,航空紀念碑等景觀。

陵園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凱旋門。門樓建於1932年,位於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 11米,占地面積 40.7平方米。門額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接著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抗擊敵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隨後張治中部第五軍也參加了作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33天,激戰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損兵1萬多。但最後由於寡不敵眾,十九路軍退守第二道防線。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結束。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了日本企圖侵占中國的步伐,激發了全國軍民衛國御敵的鬥志,開創了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紀念戰鬥中犧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軍將士的衛國抗敵之舉,特建立起這座烈士陵園。

浮雕牆位於陵園的西邊、戰士墓的北側,由浮雕牆和浮雕牆廣場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崗石制成,於1998年元旦竣工。這組浮雕由閘北巷戰、爭奪戰、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支援前線等幾個戰鬥場面組成,還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這兩位抗戰風雲人物的形像。浮雕牆長46米,高4.6米,其浮雕殘缺的牆體像征當時祖國山河破碎,整體紅牆則寓意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戰士墓建於1932年,墓區位於陵園的西邊,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士墳墓”。墓區由主墓碑和墓組成,占地1187平方米。墳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像征性的水泥棺比將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邊,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士墳墓”。

“廣東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先驅和在東征、北戰、抗日戰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們而建造的。1987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將這座碑移建在陵園內,次年3月紀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航空救國”4個字,碑志上面刻有馮如等266名殉國殉職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於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為一花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緊備司令戴戟將軍題寫。碑亭建於1932年,面積為120平方米。

陵園的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由抗日亭沿中軸線向北走,可見到中軸線中部有座題名碑。碑體為方柱體花崗岩石碑,四周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稱叫“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該碑建於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中陣亡的英烈。

廣州市政府為弘揚中華民族抵御外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干1991年3月開始,用了10年時間,共投入資金49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全園進行了整飾維修。現在,修復後的陵園更加莊嚴肅穆,並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於1999年4月立下維修紀念碑。

陵園東大門廣場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築物,這就是先烈紀念館。該館位於陵園的東南側,建於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這裡是用來祭拜英靈和臨時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後曾作為十九路軍陳列展覽館。2002年初淞滬抗日 70周年紀念日,對先烈紀念館進行了重新陳列,並建起了紀念廣場和“文化牆”。

現在,這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紀念館運用了現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實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史跡陳列,使游人對先烈事跡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陵園內除了西側的戰士墓之外,在東側靠北部,還有一個戰士墓群和將軍墓區。將士墓群與戰士墓群位於東西兩側邊,相互呼應,水泥棺也像征性整齊地排列著。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烈士公墓”,建於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區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齊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崗石砌築,現保存的碑有37塊。主墓碑上有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題寫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背面“十九路軍抗日死難將士之碑”也是蔡延鍇親手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的經過。

將軍墓位於陵園的東邊,將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這裡,蔣光鼐將軍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於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於陵園。兩墓碑石采用兩個25噸自然花崗石鑿成,碑文為“蔣光鼐之墓 和“蔡廷鍇之墓”。

陵園中軸線的最北段豎立著一座先烈紀念碑。該碑建於1932年,也是陵園中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築。

紀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這座全用花崗岩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圓柱體紀念碑格外宏偉壯觀。紀念碑底座鐫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降”,是李濟深的題字;而下端鐫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

紀念碑上有一立體方形的花崗岩石底座,其上豎立一個威武雄壯的十九路軍戰士銅像。戰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階,則臥伏著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立鼎,依次排列在拱衛紀念碑的石墓欄上。

銅像(1個)、銅獅(2只)和銅鼎(8個)原始物,在1938年廣州淪陷時被日軍奪去了。1991廣州雕塑院尹積昌教授根據有關記載加以復制。其實,一個銅像、二只獅子、八個銅像寶鼎,這數字不是巧合,而是專門用來紀念“一 二八”淞滬抗日事件的。

紀念碑後現建百羅馬式半圓柱回廊,由12對古羅馬式石柱環繞。在回廊的兩邊是門亭,左亭牆有1933年林森撰文並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全文,右亭牆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並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