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名景-宗教文化史跡

作者: 淘寶小燕子精品坊http://

導讀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新港西路南邊的五鳳村漱珠崗。這裡是侏羅紀火山岩石疊成的山崗地,其間岩石狀異,古木參天,環境幽雅。純陽觀周圍環境清幽,古樹蔥老,怪石磷峋。觀內亭台樓閣布局有致,曲徑通幽,是被譽為“古松怪石,溪山如畫”的游覽勝地。純陽觀所在地由漱珠崗、葫蘆崗、鳳崗三座小崗組成。小山崗均為古火山岩,經長年風化剝蝕,岩石多成潤圓光滑的“石 ...

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新港西路南邊的五鳳村漱珠崗。這裡是侏羅紀火山岩石疊成的山崗地,其間岩石狀異,古木參天,環境幽雅。純陽觀周圍環境清幽,古樹蔥老,怪石磷峋。觀內亭台樓閣布局有致,曲徑通幽,是被譽為“古松怪石,溪山如畫”的游覽勝地。純陽觀所在地由漱珠崗、葫蘆崗、鳳崗三座小崗組成。小山崗均為古火山岩,經長年風化剝蝕,岩石多成潤圓光滑的“石珠”、故該地叫做“漱殊崗”。此崗此觀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既具有旅游價值又有地質學研究價值。

純陽觀是廣州兩大道場之一。一是三元宮,二是純陽觀,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到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近代廣州有許多文人名流、書畫家、詩人,諸如居廉、居巢、蘇雲朋、高劍父、高奇峰等經常在此雅集,為道觀留下不少墨寶和史跡。

清道光四年(1824年),著名道士、天文學家李明徹為祭祀呂純陽,即呂洞賓,而倡建純陽觀。由於李明徹是天文學家,因此觀中除修築道教殿堂外,還築有一座可供觀察星像的朝鬥台。這座方形天文台至今仍矗立在山崗上。

純陽觀占地1萬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構造,高踞崗頂,石徑幽深,並多怪石奇松。全觀原有山門、靈官殿、大殿、拜亭、東西廊房、步雲亭、東西客房等11座建築物,如今僅存山門、靈宮殿、方殿、拜事、朝鬥台、楊孚祠、清獻祠及李明徹墓。

步入山門,見門石額“純陽觀”三個篆體字出自當年兩廣總督、大學士阮元的手筆。門兩旁有一副對聯:“靈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對聯是當年廣州“海山仙官”主人潘仕成所題。

純陽觀內的靈宮殿是供奉主宰人靈魂天宮的殿堂。早期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主三元的神靈分別稱天官、地官和水官。後期道教又以天、地、人為三元。人是萬物之靈,主人的天官謂之“靈官”,這是道教的一種演變,也是玄虛道學中新增的一點人文意味。

純陽殿是觀中的主殿,供奉“純陽子”呂洞賓。呂是八仙之一,又是全真道派“北五祖”之一,世稱為呂祖。中國道觀中,一般都附設有呂祖殿,惟有此觀以“純陽”來命名。

觀中還有楊孚祠和清獻詞,供奉的是嶺南古代兩個著名學者楊孚和崔與之。楊孚是東漢時代番禺(現今廣州)人,相傳今中山大學東北下渡村是他的故裡。漢章帝時為議郎,後隱居鄉中從事著述,著有《南裔異物志》,是粵人著述存於史志之第一人。崔與之是南宋增城人,曾官拜經略安撫使,後拜右丞相,堅辭不就,隱居鄉間,理宗皇帝賜其居日“葡坡”,世稱“葡坡先生”。以上二人的道德文章,為觀主所推重,故立祠來紀念他們。

朝鬥台在純陽殿後面,是李明徹編纂《廣東通志·輿地略》時,為觀察氣像和星辰變化而建築的觀像台。台高8米,呈四方形碉樓式,以青灰色石塊砌築 底層是一座石室,門楣刻有“朝鬥台”三字,樓頂為10多平方十的平台。



番禺南沙天後宮瀕臨珠江出海口的伶仃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番禺八大旅游美景之一。天後宮中的樓殿閣塔,依山而建,殿宇輝煌,樓閣宏偉。它集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與南京中山陵的建築氣勢於一體,被譽為“天下天後第一宮”。

天後宮的前身是建於明代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為順民意。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先生倡導並捐資,於1994年在南沙大角山重建天後宮,並於1996年5月10日(農歷三月廿三)舉行盛大的開光儀式。

不少人都對天後這一神靈早有所聞。但未必了解她的傳奇事跡。據說,天後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誕生於福建省蒲田湄州島。她自幼聰慧勇敢,常在海上凌波涉險,扶危救難,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海上救生隊員”。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她在海上救人時以身殉難,年僅28歲。正所謂“人行善事,死後升仙”。人們把林默的殉難之事傳頌為“羽化升天“,並立廟奉祀。

從宋代以來,歷代皇帝都給林默累疊嘉封,至清康熙時.已晉封為至高無上的天後。而平民百姓十分親切地稱她為媽祖、娘媽和海神,建廟奉祀。目前世界上共建有紀念海神林默的天後宮或媽祖廟3000多座,僅台灣一省就建有800多座,近三分之二的台灣居民信奉天後。而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也是家喻戶曉的。就連澳門的外文名(MACAU),也與媽祖有關。據說當年葡萄牙軍隊侵占澳門時,首先發現的便是一座媽祖廟,於是對澳門取名MACAU,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沙天後宮是參照福建蒲田湄洲媽祖廟建成的(該廟是媽祖廟的祖庭),占地100公頃。其整體建築群是清代宮殿式的建築風格,莊嚴肅穆,極具宮廷的氣派。天後聖像高達14.5米,屹立在占地15公頃的天後宮廣場上。整座天後宮四周綠樹婆娑,殿中香煙裊裊,置身其間令人頓生超凡脫俗的感覺。

矗立在天後宮廣場巨大的天後石雕聖像,用365塊花崗岩石砌成,像征著天後娘娘在一年365天都保佑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廣場中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條中軸線,南沙天後宮的建築物都是依據這條中軸線而建造的。

從廣場仰望整個天後宮的建築群,可看到它們都是按清代建築風格倚山建造起來的。我們首先看到一座牌坊,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生前為牌坊題詞。

穿過牌坊便到達山門。山門是天後宮的正門,室內供奉的是“千裡眼”和“順風耳”這兩尊神像。

山門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鐘鼓樓內的鐘和鼓都按時敲擊。每逢節慶期間,這裡更是鐘鼓齊鳴,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而獻殿則位於山門的正上方。殿內供奉著“蹈海天後”,四海龍王則持玉圭在兩旁站立。正殿是南沙天後宮的中心,木雕神龕中分別供奉著以香檀木雕刻貼金的天後像。

寢殿位於正殿之內,是天後起居休息之所,內供奉素裝的天後坐像,兩側布置模仿天後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擺設。從這閨房中,可見天後是一位十分艱苦樸素的民間女子。

天後宮後山上建有南嶺塔。塔高45米,共8層。據傳,修塔的原因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西側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應了所謂“左青龍”的說法;三是天後既為海神,就必應有指路導航的建築物在此;四是該塔作為人們登高眺望的建築,它同時亦是一座標識物。該塔的層數是8層,之所以是雙數,與其它塔單數不同,是因為民間傳說中有這麼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男神仙的代碼是單數,女神仙的代碼是雙數。天後是女神,因此天後宮內,無論是階梯、瓦楞還是對聯的單聯(上聯或者下聯)的字數,都是雙數的。

與對面虎門沙角炮台隔江對峙的,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大角山炮合。大角山炮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中國軍民在此與外國侵略者殊死搏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炮台在1982年被國務院正式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大角山炮台這一文物古跡十分重視,專門撥出巨款重修。並於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前夕對廣大游客開放。現在對游客開放的六座炮台分別是:振威台、振定台、安勝台、安威台、安定台、安盛台(後改名為流星台)等,以及火藥局即洋彈藥庫一座。

仁威廟坐落於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仁威廟的得名還另有一說。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裡,十裡之內,參拜者眾。到鄉裡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岩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像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主體建築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構。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火山牆,上蓋綠灰筒瓦,采用藍色琉璃瓦剪邊。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瓦飾陶塑人物、脊飾亭台樓閣和舞台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樣,隱約可見。屋梁、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墀頭上的磚雕花紋也是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蓮花形的鬥拱、支柱梁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掛螯魚狀。雀替、駝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瓏,上漆貼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風格。多層次復雜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圓雕彙集於同一個畫面上。

正殿面闊9架用4柱,以穿鬥與抬梁相結合的粱架結構,采用勾連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與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機地連在一起。鬥拱、粱架、雀替、駝峰等所有構件與頭梁架的風格一致。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正殿前橫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賀壽、福壽雙全等紋飾。底部則雕有流暢的如意紋圖案,其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層次分明。明間兩金柱間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紋,雕工極其精細。人物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塗以金彩。

第三、四進的建築及東、西序的房舍造工略欠精細,而建築式樣及風格與正殿基本一致。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像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角柱。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工藝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像。廟內還有碑記多塊。

據說,昔日農歷三月初三是廟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參神、進香、唱八字等是廟誕期間的主要活動。鄉裡有耆老會主持鄉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時期取締祖祠,鄉民為保存這間廟,專意在後座供奉孔子和關公。其時廟內有一副對聯:“仁敷四海.威鎮之城”——其中上聯頭字“仁” 指孔子,下聯“威”則指關公關雲長。過去這裡還有多副對聯,現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對聯:“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派通紅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外敵人侵,遂又在此復倡團練,以抵抗“外洋滋擾”。仁威廟實際上已成為清末廣州地區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據點。



據明朝萬歷年間的《金華府記》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是浙江金華蘭溪人,東晉年間(公元328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8歲牧羊於浙江金華赤松山上;15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土善蔔。善蔔見初平有異相,就帶他到金華赤松山修煉了40年,最後得道成仙。因此,黃大仙以“赤松子”為別號。後來,其兄黃初起去尋找他。兄弟相見,初起問:“羊在哪?”初平大聲地叱之:“羊起!”滿山坡的白石立刻變成了羊。廣州黃大仙祠大門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記載了黃大仙成仙的傳奇故事。而現在復建的這座廟祠中,黃大仙殿門前所掛的也同樣是這麼一副對聯。

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黃大仙是相當出名的。當年黃大仙雲游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並於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裡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聖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於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致的建築藝術。

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並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後經有關部門批准,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廣州嘉游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黃大仙祠的復建項目。經過2年的策劃和設計,於1997年11月破土動工,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供各界人士參觀游覽。

復建後的黃大仙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離芳村和花地灣地鐵站很近。全祠總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呈長方形,有一個南大門和東側門供游人出入。

黃大仙祠是一個集傳統風俗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相繼傳入廣州。面中國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除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泉州清淨寺之外,還有廣州的懷聖寺。廣州懷聖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該寺位於光塔路,相傳是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阿拉伯人阿布·宛葛素建造,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興建的清真寺。據《南海百詠續篇》載:“懷聖寺為回教之祖,名貴聖穆罕默德,寺號懷聖,懷念貴聖也”。光塔路一帶是唐代廣州著名的“蕃坊”。當時曾有成千上萬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信徒聚居那裡。懷聖寺就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為紀念其教祖“至聖”穆罕默德而興建的,故名“懷聖”。

懷聖寺坐北朝南,占地3800平方米。主軸線依次為三道門、望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二門上用中文書寫“懷聖寺”,三門上掛“教崇西域”牌匾。望月樓建於明代,是一座紅牆綠瓦的樓閣。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重檐歇山頂,上、下檐均采用插拱,形式古樸大方,牆體是紅砂岩砌築,四周各開一拱門、券門,南北券門分別通向庭院,東西券門各接廊房,廊廡裡鑲有該寺歷代碑文。禮拜殿於1935年重建時將原來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綠琉璃瓦歇山頂,殿前月台為“鹹水石”砌築,只有雕刻精美古樸的欄杆為明代的遺物。

懷聖寺內還有一座光塔。光塔原名“懷聖塔”,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該塔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原塔尖有一只能隨風轉動的金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金雞為台風所墮,此後塔尖先後換上亭、金雞、葫蘆和十字架等物。1905年改為拱形禮帽式。現在所看到的圓拱形塔尖頂為1935年所建。塔高36米,塔體為圓柱形。塔內不分層,有兩道螺旋梯繞塔心而上塔頂。

光塔位於懷聖寺內,它的得名之由來有三:一是光塔原名懷聖塔,因作呼禮用,亦叫做“呼禮塔”,波斯文音為“邦塔”,“邦”、“光”音近,故稱“光塔”;二是光塔塔身光滑,而又俗稱為“光塔”;三是古代光塔還是一座導航的燈塔,古代在夜間常懸燈於塔頂,通宵達旦,其時珠江離懷聖寺不遠,光塔白天懸旗,晚上掛燈,實際已起到了船舶航行的燈塔作用,通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外歸來的貨船見到塔,便知廣州到了。由此看來,懷聖寺和光塔實際上是中國和伊斯蘭國家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海外交通史與伊斯蘭宗教史的重要史跡。

 清真先賢古墓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元代以來,中國境內的穆斯林被稱為“回回”,因而這裡亦叫回回墳。明清中國學者稱伊斯蘭教義為“至清至真”,因而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清真教”,其墓地理所當然地稱之為清真先賢古墓了。

清真先賢古墓是以賽義德·艾比·宛葛素為首的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的墓地。相傳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到廣州傳教並建清真寺供僑民禮拜。他歸真後,教徒為其營葬於此。墓建於貞觀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順的古墓。

古墓是一座園林式的墓園,四周繞有牆垣,內有拜殿、方亭、廂房,穿過一座懸有“高風仰止”大牌樓而入,沿著一條兩側設有石欄杆的石路,便可步人先賢古墓內。墓室中空外圓,形如懸鐘,先賢的墳墓就設在裡面。因為墓室內呈拱形,教徒或游人在此憑吊先賢,誦經祈禱或講話時,聲音特別的響亮,且有回響,故這墓又有“響墳”之稱。墓園內現存的殿堂及其他建築,均為明代風格。

先賢古墓旁,除葬有一些歷代有威望的教長以外,還另有“四十一賢者墳墓”。此墓有這麼一段神話式的傳說:故事發生在唐代,按當時伊斯蘭教律規定,凡在禮拜祈禱時,絕不能做別的動作,即使刀斧加身也巍然不動。一次,前來傳教的40位先賢正在做禮拜,有一強盜要搶他們的財物。強盜手執利刃,乘他們做禮拜時逐一殺掉。當殺完第40個時,強盜忽生悔念,也自刎死去了。後人殮拾40人遺賅時,亦一並將強盜屍首葬於墓邊。至今這裡還豎有一清代碑刻記述此事。

20世紀50年代廣州市政府曾多次撥款對墓園進行修葺、綠化。今天墓園樹木繁茂,環境幽雅,莊嚴肅穆,被國內外穆斯林視為伊斯蘭教聖地,每年均有大批穆斯林前來憑吊瞻仰。

聖心天主教堂坐落於廣州市一德東路,是基督教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特色的一間大教堂。

石室教堂始建於1863年,落成於1888年,前後歷時25年,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於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石砌築,所以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室教堂建築總面積2754平方米,坐北朝南,東西寬32.85米,南北長77.1米,底層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而從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屬哥特式風格,可與聞名世界的巴黎聖母院媲美。1863年6月28日是天主教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並命名為聖心大教堂。

教堂的建築結構是:正面為一對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塔尖直插藍天。石塔中間西側是一座大時鐘,東側一座大鐘樓,安放四座專門從法國運來的大鬧鐘。堂內是尖形肋骨叉的拱形窟窿。正面大門上面和四周牆分布的花窗欞都是合掌式。所有門窗都以法國制造的較深的紅、黃、藍、綠等七彩玻璃鑲嵌。這種玻璃可避免窗外強光射入,而使室內光線終年保持著柔和,形成祥和、肅穆、神秘的宗教氣氛。

石室的平面為“+”字形。這是有其十分明顯像征意義的。“十”字在世界各地的遠古時代,是太陽和火的像征,也即“光明”之意。但十字又是古代一種極其殘酷的刑具,它用橫直二木交叉而成。行刑時,將受刑者的兩手分別釘於橫木的兩端,雙足合在一起重疊釘於直木的下方,然後將木架豎起,使受刑者高懸,距地面3米。受刑者最終由於體力或心力衰竭而死去。當年耶穌就是被打死在這樣的十字架上的。

後來這種十字架刑具因耶穌受難而成為基督教信仰的標記。它又與古代的“十”字為太陽、火、光明的意義相吻合,符合基督教對上帝之光的追求,因而成為西歐基督教堂正院的平面形式。

聖心大教堂現僅存教堂、主教府和東面頤鐸堂。教堂建築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兩座尖頂石塔,這種哥特式建築藝術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與含義,像征著向天升華、皈依上帝的宗教思想。後半部分是大禮拜堂,這禮拜大堂又高又圓又大。其頂部原為木桁桷結構,1929年由法國人巍暢茂改為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石位於堂前東西兩側:東側刻有拉丁文“耶路撒冷”,西側刻有“羅馬”字樣。其意思十分明顯,意為天主教創立於東方的耶路撒冷,而盛興於西方的羅馬。基石下面除藏有清代流通的銀幣以及宗教用品外,還有建堂人法國主教明稽章和中國青年“亞海”分別取自耶路撒冷和羅馬的泥塊,各1公斤。

教堂的外圍四周有大小石亭近百座,按原設計可安放宗教人物塑像之用。後因故未能實現,成為該建築物未完成之部分。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