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名景-海上絲綢之路史跡

作者: 淘寶小燕子精品坊http://

導讀廣州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建城歷史。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又有著很准確的歷史定位一一漢唐以來的大港口,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南越造大舟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西漢初年我國就已形成了對外貿易的廣州港市,一直延續至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還遺存著秦代造船工場遺址(秦漢)、南海神廟(隋)、懷聖寺光塔和蕃 ...

廣州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建城歷史。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又有著很准確的歷史定位一一漢唐以來的大港口,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南越造大舟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西漢初年我國就已形成了對外貿易的廣州港市,一直延續至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還遺存著秦代造船工場遺址(秦漢)、南海神廟(隋)、懷聖寺光塔和蕃坊(唐),以及十三時夷館(明)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跡。

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位於廣州市區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內,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層。1975年試掘,結果發現有3個並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場。其中1、2號船台還各揭開了一部分造船工場。由平行滑板組成滑道,下墊枕木,上置木墩構成造船台。滑道寬1.8米和2.8米,長度在100米以上。這裡還出土有錛、鑿等鐵工具和秦、漢半兩錢、銅鎖等。

造船工場建造於秦代,至西漢文、景年間廢棄。造船台發掘後就地覆蓋保存,至於船台結構、船體構合方船體如何下水等問題,還有待擴大挖掘與進一步研究。

由此可見,秦代廣州地區已有了造船工業的萌芽。

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原始航海活動始於新石器時期,尤其是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

秦漢時代是開發海上貿易,將航海向遠洋發展的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平定嶺南時期,當時處在番禺(即今廣州)的一支秦軍,專門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甌越所需。

廣州是中國古代的造船基地,從廣州東漢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貨艇、渡艇,還有人貨並載的航船。單從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後三艙。前艙低矮寬闊,蓬頂為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後艙稍狹而高,是舵樓;坡式篷蓋,船尾還有一間矮小的尾樓。這種船吃水深,負載量大,適合深水航行。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廣州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

而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來看,兩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場頗具規模——當時是可以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來。

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已能造出載人五六百、載貨萬斛的船舶,而最壯觀的是廣州的樓船,有四層,樓高三四米,抵御風浪的能力十分強,可把大量的絲綢運到外國去。

唐代中後期廣州有了大規模的造船業,能造樓船、鬥艦、游艇等六種船只,在性能、設備、載重、動力、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難怪外籍《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載:“只有龐大堅固的中國漁船,才能抵御波斯灣的驚濤駭浪,而暢行無阻”。外國商人十分喜歡搭乘中國船。

宋代廣州的造船業更具規模 所造船舶大,可載數百人和備用一年的食品,還能在船上養豬、釀酒。此時海上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指南針導航。

元代,廣州建造了可遠航爪哇(印尼)的大船五百艘。大船可載上千人,共四層,臥室、客廳、貨倉、廁所一應俱全。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企業在中國出現最早的任廣州的船舶修造業。1845年英國蘇格蘭人約翰·柯拜在廣州黃埔長洲興建了“柯拜船塢”,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個船塢,也是中國現代造船工業的開端。

航路通四海

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有陸路和海路之分。

最早繁盛的陸上絲綢之路,是從中國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塔裡木盆地,穿越帕米爾高原,然後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還可到達終點站羅馬帝國。然而到了唐中期後,陸上絲綢之路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衰落了。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幾度阻塞中斷、漸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又先後從廣州、泉州出發,隨著世界航運業的發展而發展。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對外貿易在中國歷史上開了先河,它最早將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最繁華的貿易口岸。

(1)秦漢時期海上航道的開辟,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

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裡,有一捆五支原支的非洲像牙,同墓出土的還有一只與伊朗出土的波斯薛西斯王的類同的銀器——銀盒,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海上舶來品。

(2)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這400多年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時期。

此時,廣州至大秦(古羅馬帝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那時,從那婆提(今爪哇)至廣州,定期航船的航班期是50天。東晉末,高僧法顯大師去天竺(今印度)取經,就是從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回國的。

同時,遠航亞非歐國家的這條航路越走越遠。中國商船從廣州起航,遠航南海、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把絲織品、陶瓷、茶葉輸往國外,又將金、銀、琉璃、像牙、沉香等輸人中國。當時通過廣州來華經商的國家和地區大為增加,有15個之多。尤其隋朝建立之後,隋煬帝十分重視對外貿易,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航線;從廣州出發,沿安南(今越南)海岸航行,通過真腊海岸,最後到達馬來半島北部東岸。

(3)唐貞觀年間,廣州海上交通空前頻繁,廣州實際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每年來廣川的外國商船多達40艘,廣州與南海、波斯灣的船舶往來如梭。當時唐代中國與南洋及波斯灣地區有6條定期航線,其中2條是中國商船,另4條分別為波斯商船、阿拉伯商船、錫蘭婆羅門商船和遣唐使船。這6條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其中最著名的是自廣州起航到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諸國,途經90多個國家和地區,即“廣州通海夷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和阿拉伯地區聯系起來。這些地區都是中國絲綢的集散地,也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

(4)元代,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有140多個。廣州至世界各地又拓展了三條航線:一條可到達爪哇北岸;一條是地中海亞平寧半島,後又開辟了一條非洲東岸航道。

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全球航海業又增加了三條新航線,它們分別是廣州一菲律賓一拉丁美洲航線;廣州一歐洲航線;廣州一日本航線等。

(5)明代,廣州每年舉行兩次集市交易叫“定期市”,1月和6月,外國船只載著香料、珍珠、琥珀、犀角、像牙、琉璃、玳瑁等名貴特產進港,然後在劃定的市舶區交易。

18世紀廣州開辟至北美的海上航線。美國360噸“中國皇後”號商船載40噸西洋參,1784年2月2日啟航,同年8月24日到達廣州黃埔港,開了中美兩國直接貿易的先例。

至此。廣州已開辟了四通八達的海運航線,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向全球擴展,實現廣州與世界的海上運輸大循環。

海上“絲路” 考察熱

隨著福建泉州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州也表現出更大的申報熱情,同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點的泉州、廣州兩個重貿城市,哪一個起點最早、航線最長、遺址最豐呢?當然是廣州。讓我們隨著最近世界上出現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察熱,去審視一下古代曾經輝煌的廣州吧!

1979年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和我國學者朱少偉、陳炎等,以其有關古代海上“絲路”的論著,揭開了這股國際性研究考察熱的序幕。

接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擬定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規劃》,並派出“和平方舟號”豪華游艇,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海上“絲路”發樣地廣州等地,進行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和考察。

阿曼蘇丹國仿古木帆船“蘇哈爾號”抵達廣州考察訪問,並在10周年後派遣文化使團前來廣州舉行紀念活動。

瑞典政府耗巨資打撈18世紀初三四十年代曾三次往返廣州--哥德堡的古代海上“絲路”的沉船殘體,並派遣歷史代表團攜著從沉船中打撈上來的貨物到香港舉辦展覽會,到廣州舉行有關學術交流活動,尋找當年在廣州裝貨的起錨地。

與此同時,法、德等國許多年青人也紛紛自籌經費,親自駕駛專門訂造的仿古帆船,沿著古代海上“絲路”,按照古代完全利用風力的航海方式,進行古代海上“絲路”的考察探險活動。

所有這些活動,都把這股國際性的古代海上“絲路”考察熱推上了高潮。

趁著這股熱浪,讓我們到廣州幾個與古代海上“絲路”關系密切的景點景區走一走,追憶過去,珍惜今天,展望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當您來到廣州東面黃埔的廟頭村時,一座古老而宏偉的廟宇聳立在您的視野中,它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代廣州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南海神廟。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以後歷代有重修擴建。現存的是清代建築,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復,現已基本恢復了廟宇的古貌。

修復前大殿僅存殿堂,如今廟宇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是一座五進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儀門及復廊、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南海神廟門前有石牌坊,額題“海不揚波”。廟中保存有歷代的許多石刻。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碑亭、洪武碑亭、康熙萬裡彼澄碑亭等附屬建築,構成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廟中還保存漢代和明代的銅鼓和制鐘,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還有木棉樹、相思樹等古樹名木。這裡存放的漢代銅鼓是中國現存三大銅鼓之一。廟西一小山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

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易日益發達的地位決定的。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的貿易船隊,經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後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裡,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處於這條航線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廟,在古代有碼頭,碼頭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實際是太平洋靠近東南亞大陸部分,大海又緊連著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須經過坐落在南海神廟的這個古碼頭。於是眾多的商船順路經過這裡均停下來上廟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順利。於是,神廟附近的扶胥鎮便商旅雲集,民間廟會交易頻繁。南海神廟之興旺,成為廣州海上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遺留下許許多多珍貴歷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賜的碑文、題字等,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百姓們更多的還是感恩於庇佑他們一帆風順、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占地3萬平方米,是明代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

廟外有“海不揚波”的石牌坊。廟宇的主體建築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共五進,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南海神的故事

談起南海神廟的建立,人們自然會問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發生火災,人們仍然認為祝融君光臨。祝融究竟是誰呢?他又怎樣合水火為一神的呢?這有許多傳說。

傳說一:祝融是中國帝王。他以火施化,號為赤帝。相傳,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祝融死後,葬在南岳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傳說二:上古帝嚳(ku音酷)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兒子,他的官職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於職守,努力為帝嚳和廣大黎民服務,當火官有功,帝嚳於是賜以“祝融”的封號。“祝”是永遠、繼續的意思,“融’是光明的像征,就是希望重黎繼續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祝融死後,葬在南岳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傳說三: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於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後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

今衡陽南岳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後岩石上建有石欄杆,可以憑欄瞭望北山的風光。

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像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離“≡”屬火,方位在南方的卦像。

傳說四:堯帝時期,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堯帝下令鯀(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後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於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於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並奪回余下的息壤。上帝還命祝融監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由於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當然要選擇一個供他管理南海的駐地。這個地點最少要有兩個條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廟中頂禮膜拜和供奉管理。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扶胥鎮(今廟頭村)離廣州城約80裡,在珠江北岸,面臨扶胥江(珠江的一段),東連獅子洋,下接虎門,背靠廣州,是古代出入廣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經此放洋出海,可以抵達南海各國。扶胥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稱為“去海不過百步,向來風濤萬頃,岸臨不測之淵”。這裡成為建海神廟十分理想之地,於是,人們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廟,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兩職,衡陽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宮殿,南牆神廟則為其離宮。事實上,南海神廟的建立,是與南北朝以來,廣州地區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海上交通貿易頻繁有密切關系。當時,中國和西域各國的交往,除了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發展,不少海外商賈、僧人等乘舟從海上來華,中國海舶亦出洋到番國。由於海上風雲變幻莫測,祈求海神保護的願望也與日俱增,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下詔建南海神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適應了當時民間和官府的需要。

頭門

過了“海不揚波”石牌坊,是頭門的庭院,庭院東、西側各有一對青石華表,一對石獅子,這顯示出古廟的威嚴與不凡氣度。

頭門兩邊分立著千裡眼和順風耳,黑漆大門兩邊分畫有唐初猛將秦瓊與尉遲恭的門神彩繪像。這四位神祇日夜守護著神廟,其忠心耿耿可謂是千百年來如一日。門上方是“南海神廟”的橫匾。左右對聯寫道:“白浪起時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風;黑雲去後雲芽拂渚海懷開吞吐星月。”原聯由清代林子覺撰寫,現聯由廣東省著名書法家盧有光於1991年重書。這副對聯生動地繪述了南海神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神力。

頭門東側有韓愈碑亭,這是南海神廟保存最早的碑刻。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孫孔戣來到廣州祭掃南海神,並撥款修葺,擴建了廟宇,適逢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貶往潮州時途經廣州,孔、韓二人素來好友,且孔仰慕韓的文學才能,便請韓愈著文紀念修葺神廟之事。韓愈欣然寫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韓愈碑高2.47米,寬為1.13米,韓愈撰文,陳諫書。韓愈碑刻對研究南海神廟的起源、發展、唐代祭海習俗及當時海上貿易往來,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頭門西側是北宋開寶碑亭。北來開寶四年(917年),潘仁美率軍南下,滅了南漢國,平定了嶺南地區。開寶六年(919年),北宋在廣州設立南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並撥款修葺南海神廟,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順利。開寶碑亭主要記述了這段時期的祭祖及史事。

儀門

南海神廟第二進叫儀門,即禮儀之門。中間的門只供高官貴族進出,其他官階低或普通人只能走側門。儀門門口還有一對石鼓,鼓腳用石頭雕刻了鳥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種動物,其諧言是“爵祿封侯”之意,祈望來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夠升官發財。儀門上方是一刻有“聖德鹹沾”的橫匾。對聯是“鎮海神休永,司南廟貌崇”。

從儀門庭院到第四進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復廊,廊中陳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塊,除了頭門韓愈碑、宋開寶碑外,廟內著名的碑還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廟的這些歷代詩碑、石刻,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神廟的歷史淵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廟又被譽稱為“南方碑林”。

相傳唐朝時,古波羅國有來華朝貢使,回程時經過廣州到南海神廟,登廟謁南海神,並將從古波羅國帶來的兩顆波羅樹種子種在廟中,他因迷戀廟中秀麗的景致,流連忘返,因而誤了返程的海船。其人於是望江悲泣,並舉左手於額前作望海狀,希望海船回來載他,後來立化在海邊。人們認為朝貢使是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將其厚葬,並按他生前左手舉額前望海舶歸狀,塑像祀於南海神廟中,並給他穿上中國的衣冠,封為達奚司空,宋高宗紹興年間,還封達奚為助利候。由於他是波羅國來的人,又在廟中植下波羅樹,還天天盼波羅國船回來載他返國,所以村民俗稱此像為“番鬼望波羅”,神廟也因此被稱為“波羅廟”了。明代憨山禪師有一首詠達奚司空詩,寫得十分生動和貼切。詩雲:

臨流斫額思何窮,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歸故國,奮飛無翼御長風。

憂悲鐘鼓愁王膳,束縛衣冠苦漢容。

慰爾不須懷舊上,皇天雨露自來同。

關於達奚司空的身份,歷來亦有不少人考證。唐朝時期。廣州的海外貿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國人亦來華經商。以上關於波羅樹、波羅廟以及達奚司空的傳說,充分反映了唐宋以來的廣州對外貿易繁榮、中外友好往來頻繁的史實。

禮亭

出了儀門,就進人了第三進的禮亭。禮亭是古代官員拜祭南海神的地方。這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與進深各3間。

第三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園西側的康熙御碑亭。碑上“萬裡波澄”四個金色大字豪邁奔放。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親筆書寫,制成匾之後派專人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為此而立碑記事。

庭園東側是明洪武御碑。該碑立於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禮部情郎王瑋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簡,取消南海神廟以往一切封號,重新加封南海神為“南海之神”。

這兩塊御碑前各栽種的一株古木棉樹,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廟樹木蔥蘢,光是木棉樹就有10多株。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當年就曾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將南海神廟的木棉樹比喻為“十丈珊瑚”。現在的兩株當然是後人補種的。由於栽種歷史年代久遠,它們均被列為廣州的古樹名木。

大殿

禮亭的背後是南海神廟中規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築物。

大殿是南海神廟的第四進。它是仿明代木結構琉璃瓦歇山頂建築。屋頂用綠色的琉璃瓦覆蓋;中間有雙鳳飛翔、鰲魚倒懸等紋飾的琉璃瓦脊;上部有兩條軀體彎曲作騰飛疾走狀的蒼龍造型,它正在爭奪當中的寶珠。據說,雙鳳代表美麗,整魚代表自由,蒼龍代表權力,而寶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連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頭戴王冠,身著龍袍,手執玉圭,體態豐碩,神情卻十分端莊,一派和藹的王者風度。

大殿左右兩旁有六侯塑像。據說這六個人都是為南海神治理海上風雲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廟中爭得立足之地。他們分別是達奚司空為助利侯、杜公司空為助惠侯、巡海曹將軍為濟應侯、巡海提點使為順應侯、王子一郎為輔靈侯、王子二郎為贊寧侯。

大殿東側還有一面著名的東漢大銅鼓和一個明代的鐵鐘。銅鼓直徑138釐米,高71.4釐米,厚0.4至0.6釐米,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僅次於廣西、上海的大銅鼓,在中國現存大銅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東漢時期鑄造,鼓面正中太陽芒紋,鼓邊原鑲有6只銅蛙,不知怎的現已失散殆盡。其鼓身有圓形的方孔錢紋和雲紋。大銅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禮器,代表著權力和地位。這面銅鼓除在神誕慶典中使用之外,據說它還有鎮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後有一塊照壁,浩蕩的海水上有一條龍騰雲駕霧,兩邊有對聯:“順水千舟朝洪聖;伏波萬裡顯真龍。”

昭靈宮

第五進叫昭靈宮,也叫做後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寢宮。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時期被封為“明順夫人”。據說她原來是順德的一個養蠶女子,後化為神,許配給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與南海神一樣的法力外,還有“送嗣”的職能,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廟西側,有一座小山丘,古時叫做章丘。這大約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時這裡是三面環水,“前臨大海,茫然無際”,人立亭中,當然是觀賞海景、對大海抒懷的最佳位置。

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這山崗的階梯共108級,但如今僅余72級崗階了。這裡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像壯觀極了——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難怪當時有眾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廟,喜歡黃昏泛舟於此,第二天拂曉時分才登上古亭觀日出呢!

北宋紹聖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這大海的壯闊,太陽的輝煌,天地的浩茫,廟宇的古樸,便感懷身世地寫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正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詩因亭作,亭也因詩威。有好事者將蘇東坡所吟之詩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後名聲漸漸遠播,更有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觀賞“海中浴日(因神廟古時叫波羅廟,故又叫為“波羅浴日”),亦留下不少與蘇東坡應和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陳獻章的《浴日亭和蘇東坡韻》一詩。詩是這樣寫的:“殘月無光水拍天,漁舟數點到灣前。赤騰空洞昨霄日,翠展蒼茫何處山。顧影末須悲鶴發,負暄可以獻龍顏。誰能手抱陽和去,散入千岩萬壑間。”

後人同樣也將陳獻章的詩鑿刻立碑。現兩詩碑並存亭內。

南海神廟像是一位歷史老人,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游價值。

最近廣州市政府已制定了南海神廟開發的總體規劃,並即將實施。整個規劃占地44萬平方米,將恢復“古扶胥一條街”,在“海不揚波”石牌坊前,恢復古碼頭與海景,並開辟水道通珠江。還將籌建“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成後,游人可在此遨游極其壯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風情勝景,發思古之幽情。

古扶胥運河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和連接汀江與珠江的靈渠已早為人知,然而在南粵之濱,扶胥之江有條古運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時候,珠江水面遼闊,浩似大海,故廣州人往往稱輪渡過江為過海,又稱江邊長堤為海皮(邊)。而位於廣州東面南海神廟前的珠江口,更被稱為大海了。這裡海面風浪較大,如果遇著惡劣天氣,更是白浪排空,洶濤浪湧,情景嚇人。來往於東江與珠江的小船,只有風平浪靜的日子才能平安無事。

為了解決小船不經珠江口水域便可來往於東江和珠江之間,唐代時,有人在神廟不遠的地方,即現在黃埔發電廠東側開鑿了一條古扶胥運河。運河寬10丈多,經志成圍、穗東聯圍到東江橫瀝出東江,全程10多公裡長。古扶胥運河把黃木灣與東江連接起來,縮短了珠江到東江的航程,百噸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來往於兩江之間,而不再受珠江風浪之苦了。

運河開鑿後,大船小船都喜歡選擇這一航道。因此,運河河道熱鬧非凡,長年不衰。運河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它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珠江又名粵江,全長2105公裡,是我國南方的最大河流,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裡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珠海島(石)而得名。如今它已作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它的長度及流域面積在我國各大河流中均占第三位,而流量年平均3400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居第二位。

珠江有狹義和廣義之稱。更狹義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廣州西北方的“三水”彙合後,由北向南,又從西到東流經廣州市區的那一小段河道。

廣州三石及珠江之得名

在古代,珠江流經廣州市區的那段河流原來是很寬闊的,約有2公裡寬。原來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帶,而南岸,千百年來大致沒有改動。在寬達2公裡的珠江中,原來有3個礁石島,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浮丘石原離航道中央最遠,在現中山七路陳家祠附近。宋代以前這裡仍是珠江中一個小島,其實是浮出水面的一個浮丘,所以取其狀叫浮丘島。後來由於水道衝積,遂與周圍漸成陸地。民國初年修馬路鑿低丘石作為路基,終成為中山七路的一段了。

海印石在舊東濠湧口東側,即今廣九大馬路與廣九三馬路相交處,是舊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島,因形似印章,故名海印石。明萬歷年間在石上建有海印閣,清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供人登臨觀賞珠江日夜景色。清同治年間改建為東定炮台,其後附近一帶成為陸地。清末時海印石被埋入地下。

海珠石也是舊時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島,又名海珠島,在今沿江西路與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長期被江水衝刷而渾圓如珠,所以被稱為海珠石。宋時該石仍位居江心,後因泥沙衝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相連。1931年擴築新堤建沿江西路時,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海珠石准確的位置應在珠江北岸長堤海珠花園裡。最近廣州市政府准備將該石周圍的泥土掏空,外飾以玻璃外殼,建成一個海珠石公園,讓游人通過電梯進入地下觀賞海珠巨礁石。

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圍繞著“珠江得名” 同樣有著兩個與海珠石有關的故事傳說,它又是“海珠石得名”的另兩個版本。

傳說故事之一:很久很遠以前,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來到廣州這條如練的江上,手裡拿著一顆碩大的珍珠觀賞,一不經心,珠落水中,變成一座海中的珍珠寶島——海珠島,所在的這條江後人都把它叫作珠江。故事經人們一傳開,又演繹出另一個關於海珠石和珠江得名的故事。

傳說故事之二:相傳,從前光孝寺後花園旁邊住著一個趙舉人,他祖父是前朝的宰相,自己卻是個坐享祖先清福的二世祖,喜歡古玩卻沒有一點真才實學。一天來了個外國的珠寶商,說要買他家的家寶。珠寶商挑來挑去,最後看中他家玉杯下的青石板,要高價購買。趙舉人大吃一驚:這塊從書房前洗硯池邊打撈上來的青石板居然能賣好價錢?珠寶商見他猶豫便說:“你若不肯整塊出賣,可分為3塊,我取中間一塊,給你3000元。”趙舉人應允了,雙方即立下契約。當玉工將青石板剖開,中間那塊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圖,上方群山疊翠,樹木青蔥;下方碧波蕩漾,東方旭日,一片耀眼霞光。趙學人驚呆了——原來這是無價之寶!但後悔已晚了。外國商人拿了寶石後,急忙在坡山渡口(即五仙觀附近)坐船回國。中走沒多久、突然大浪翻滾;第二次開航仍是如此;第三次開航,眼看船快駛出珠江口,怒吼的波濤卻將船掀翻,連同珠寶沉到海底。原來,這件珠寶形同中國河山,南海神將屢次把它送回未果,只好將它沉落海底。第二天清晨,船只沉沒處浮起了一塊銀光閃閃的巨大礁石,人們說就是那寶石了,便叫它海珠石,而日夜流經廣州的這條江因此叫作珠江。

不管這珠寶是中國本地或是外國商人帶進來的,它都是中外貿易往來的極好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插曲。說明廣州從來都是對外開放貿易往來的。

海珠石與明代外貿“定期市”

廣州自從有了海珠石之後,它周圍就有了眾多以海珠命名的地方,如海珠路、海珠區、海珠花園、海珠大戲院、海珠廣場……其中海珠廣場是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的南部城市廣場。

海鐵石(珠海島)在古代曾是廣州著名的旅游景點,明代曾經在這裡舉辦我國最早的出口商品交易會——定期市,因此帶旺了這一帶的商業發展,以至延伸到今天喧鬧繁華的長堤商業區。解放以後,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就設在海珠廣場,如今廣交會早已遷往流花路舉辦。隨著琶洲新會展中心的建成,這被稱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即將搬遷新址。充分地表明了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貿易的光榮歷史。歷史還得從古代說起。

古代廣州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門戶,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交往中,廣州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廣州古代的海外貿易分為朝貢貿易和市舶貿易兩種。

朝貢貿易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所謂朝貢,是指前來中國的外國使節(貢使)前往京城朝見皇帝,在遞交和接受兩國外交文件的同時,把一些國內的珍貴的土特產作為禮品貢獻給皇帝。皇帝也回贈相同價值的禮品給對方。而廣州由於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因此便有著過境和接送外國朝貢者的任務。

唐代朝廷對來朝貢的國家一般都有著相當豐厚的回賜,這種“貢”和“賜”的關系實際是不等價的,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而實行了市舶貿易之後,開始有了等價交換,它相當於今天的自由貿易。當然,實行這種貿易,朝廷和地方為了賺錢,管理好,就必須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監管。

由於唐代彙集廣州的外商很多,其僑居地稱為“蕃坊”,所設之市叫“蕃市”,而專為僑民子女所辦之學校便稱為“蕃學”。到了蕃坊興盛的宋代,已是“蕃漢萬家”了。

唐開元二年(714年)廣州首次設立了市舶使,朝廷派專官員充任。市舶使的職責有四:對來華船舶征收關稅;代表朝廷選購舶來品;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國朝貢事務;總管海路通商事務。中國海上貿易開始走向規範化的管理,這是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與經營方式。廣州是唐代惟一設立市舶使的城市。

唐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下令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司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

宋元豐三年(1080年),宋朝廷正式修訂了《廣州市舶條》,並向全國推行,這更充分說明宋代廣州在海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當時廣州已是“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一個著名對外貿易港了。

元代同廣州貿易來往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4O多個。元人周政中在《異域志》中特別記錄了其中的三條航線的到達時間。一是廣州至占城(今越南南部),“順風八日可到”;。來廣州至三佛齊航線,“自廣州發舶,取正南八日可到”;三是廣州至莆家龍(今爪哇北岸),“順風一月可到”。此外,還有一條非洲航線。1325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從摩洛哥出發,1347年,先到泉州,後轉來廣州。他後來在《游記》中稱廣州為“興阿興”和“泰克蘭”城。並說:“秦克蘭城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容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

明代規定所有的貿易都以朝貢形式進行。外國來船必須在廣州城停泊,廣州是指定貢舶靠岸最多的港口。明朝還在泉州、寧波、廣州三地建造驛館;泉川叫來遠驛;寧波叫安遠驛;廣州叫懷遠驛。廣州的懷遠驛有房子120間,外商入住之後,一切的食宿、交通、醫療、文娛皆由驛館負責.以示“懷柔遠人”之意。此種制度延續了100多年。

准確地說,懷遠驛設於明永樂四年(140年),在城外蜆子步,即今西關十八甫路附近。懷遠驛由專門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市舶司來管理。中國官吏在這裡檢查外國船只運來的貨物,並進行征稅和收購。有時還把國家的有關規定在這裡張榜公布。而外國人員在這裡通過從事中介貿易的商人(“牙人”),把中國官方收購後剩下來的貨物賣出,買回中國產品。

到了清康熙年間,隨著珠江北岸向南延伸,原位於江邊的懷遠驛已遠離江岸,在其南面則出現了十三行夷館。從此,懷遠驛就被十三行夷館所取代了。

明朝,西方殖民主義者紛紛東來,葡萄牙用詭計占領了澳門,荷蘭則侵占我國台灣。他們利用澳門作為貿易基地,幾乎壟斷整個東西方貿易。

巨大的商業利潤也吸引著福建和廣東的商人。明萬歷年以後,廣州每年夏、冬兩季均舉行定期的市集貿易(故稱“定期市”),每次數天或數個星期不等。當時荷蘭侵駐台灣第三任長官訥茨曾說:中國政府允許葡萄牙人民留居澳門,每年兩次到廣州買貨,他們的確從這種通商中比馬尼拉的商人或我們獲得更多利潤。然而中國物產富繞,運往廣州的貨品很多,以致葡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這樣一來,從北方以及內地來參加市集的商人們看到他們的貨物賣不出去,便用自己的船把貨物直接運往馬尼拉和泰國等地去。

“定期市” 的地點就在現在的海珠島一帶。

據專家們的考證,古代廣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商品貿易和中外文化交流,所以這條路又叫作文化之路、友誼之路。至今廣州仍保留有這方面的豐富的文化遺跡。

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遺物有光孝寺、西來初地、六榕寺、海幢寺、南海神廟、懷聖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長洲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墓地、外國人墓地、柯拜船塢、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銀盒和銅熏爐等。

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地名有西來古岸、扶胥港、光塔路、十三行、寶順大街、濠畔街、沙面、琶洲、丹麥人島、法國人島等。

與海上絲路有關的人物就更多了,主要的有:牛應、康泰、曇摩耶舍、求那跋摩、拘那羅陀、菩提達摩、常駿、王君政、義淨、楊廷壁、阿布·宛素葛、伍秉鑒、潘仕成等。

古琶洲塔

琶洲塔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琶洲(今新港東路),靠近珠江邊。塔址原為珠江的洲渚。琶洲塔建於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塔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內膛為八角直井式,外觀9層,內分17層,高50多米。傳說當年珠江中常有金鰲浮出,所以原稱海鰲塔;又因建塔的山崗為兩山相連如琵琶,故稱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古代屹立江心,似中流砥柱,又因塔可作導航的標志,故有“省城華表”之稱,“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琶洲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琶洲歷史上也曾經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我們在珠江游的游船上會看到這座著名的琶洲塔。

柯拜船塢遺址

黃埔港是今廣州港口作業區之一,它是華南最大的沿海和遠洋交通運輸的樞紐。隋唐時期,黃埔港灣已是船舶進出廣州的外港停泊地。

柯拜船塢位於黃埔長洲島西北部現黃埔造船廠內。船塢是用老板約翰·柯拜的名字命名的。1845年大英輪船公司職員柯拜受大英輪船公司派遣,負責公司送入黃埔修理船只的監修工作。他在當地租了幾個泥船塢,雇佣了一批中國工人辦起了一間修船廠,後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柯拜的兒子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得的賠款,將泥船塢改建為石船塢,後人稱之為柯拜船塢。

柯拜船塢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個船塢,也是中國現代造船業的開端。船塢在19世紀60年代為中國最大的石船塢。

船塢長167.64米,塢口寬24.38米,深為5.19米,有兩道浮門分為內外兩區、可供5000噸輪船入塢修理。1863年,柯拜的兒子小柯拜將船塢賣給怡和洋行財團,結束了柯拜船塢的歷史而成為香港船塢公司的一部分。

柯拜船塢遺址對研究中國產業工人的誕生和中國造船工業史有重要的價值。

瑣羅亞斯德教徒墓地

位於黃埔長洲島的巴斯山山頂上的無聲塔是世界最為古老的宗教之———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墓地。

巴斯山海拔38.9米高,墓地面臨珠江,內有成人墓10多座,按埋葬的先後向東參差排列。根據墓碑標記,最早的葬於1847年,遲的葬於1852年。各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崗岩石砌築成阿拉伯式石棺。碑文則刻鑿在頂蓋石的上面,分別記載死者的名字、宗教信仰及去世的日期、地點、年齡等。

瑣羅亞斯德教徒墓地占地約1000平方米;是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劃定給旅居廣州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專用墓地。該墓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史跡之一。

蓮花塔與蓮花城

在廣州市番禺區東部珠江近海處有一個蓮花山風景名勝區。蓮花山上有被譽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和清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等古跡,分別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樣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

蓮花塔建於明萬年四十年(1612年),原名文昌塔。因山上多礪石(可作磨刀石)、以及東面山坡上有一天然的獅形岩石,所以又名石礪塔和獅子塔。為番禺舉人李惟鳳等建。這座樓閣式的磚塔,平面八角形,外觀9層,內連暗層11層,層層鋪設木板,粉牆紅柱,綠琉璃瓦,八角攢尖頂,總高約50米。因雄踞珠江入口,故有“省會華表”之稱。

蓮花城在蓮花山東北角,名為城,卻是一座城堡。該城面積萬余平方米,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為不規則橢圓形的城堡式建築。城牆內外均用石塊80磚塊砌成,有10多米高。它遠經虎門,近靠獅子洋,所以說它是“府城捍山”。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以台灣為基地,進攻東南沿海,使清廷上下寢食不安,便下令實施海禁,由沿海18鄉提供原料和夫役在蓮花山上下建築城堡,作為軍事防區。今天我們見到城牆上的磚塊有六七種規格.且紅雜相混,五顏六色,可見是用各鄉祠廟民房的舊物作為建築材料的。

清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林則徐也曾將蓮花城作為抗英的第二道防線,可見蓮花城地位之重要。

這裡是珠江進出口處,蓮花山上的蓮花城和蓮花塔,多少年來屹立在這裡,親睹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歷史。

清代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作為漢唐以來的大港口,長盛不衰,繁榮至今,那是舉世罕有的。廣州自漢、唐、宋、元、明代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在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航線越來越多、越長,令廣州成為一個兩千年歷久不衰的商港。

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開放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沿海為通商貿易地點,並在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設立四個海關,主持對外貿易。其時,荷蘭最早被批准與廣州貿易,隨後英、法、丹麥、瑞典也來廣州設立商館,其中英國來船最多,貿易額最大,此為“四口通關”。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詔關閉浙江寧波、福建漳州和江蘇雲台山三地口岸,只保留廣東廣州一地口岸,歷史上稱為“一口通商”時期。

廣州“一口通商”先後延續了83年之久。期間,廣州進出口貿易大增,收入由1792年的白銀1300多萬兩增加到1837年的5500多萬兩。45年時間,英國對廣州貿易增加了80%左右,而美國則幾乎增長了三倍。

清政府之所以決定“一口通商”政策,主要是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拓展貿易,與清廷閉關鎖國政策發生了矛盾,再加上對當時國際形勢和民族矛盾的考慮而作出的。

十三行路與十三行

十三行路是廣州現今的一條馬路名,位於廣州文化公園的北面。在明清時期,這裡包括現廣州文化公園範圍的整片土地,都是廣州對外貿易的中心地帶。

十三行是洋行的前身,原指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

為了接待外國商人,外商在十三行街區設有“商館”,亦稱“十三行夷館”。該館為外商住宿、辦理商務和堆放貨物之用。建築以三層小洋樓為主,多具西方建築風格。

十三行的成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外商不能直接與中國商人接觸,所以要有中介商人來主持對外貿易。於是廣州便有了“十三行”這個壟斷對外貿易的經濟組織和經濟形式,並讓對外貿易權掌握在十三行商人的手中。

十三行的業務有什麼特點呢?明清時期,廣州的外貿全屬官營,十三行則壟斷了廣州的對外貿易。到了乾隆年間,該行業務發展很快,便分工為外洋行、本港行和福潮行三種,分別辦理對外國商人,對暹羅貢使及商人和潮州、福建商人的貿易事務。行商的主要作用有五:包銷外商運來的商品;代繳關稅和各種現租;代替外國購買各種出口物資;對外商一切活動負保證監督之責;代替政府向外商傳達政令,辦理一切交涉事宜。

廣州十三行貿易壟斷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長達1個半世紀長盛不衰。在這一時期,廣州的貿易以其得天獨厚的地位,處於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十三行富甲一方、名揚天下的巨富有潘啟官、盧觀恆、伍秉鑒、葉上林等,他們創辦的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現在人們仍然可以從廣州西關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寶順大街(寶順行)、普源大街(普源行)、仁安街(仁安行)這些由洋行命名的街道中,尋覓到當年十三行一度輝煌的歷史痕跡。

那年間,十三行內外檣桅林立,彩旗飛揚。但它很快衰落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炮艦轟開了清朝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戰敗的清廷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廣州長達83年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特權被取消。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滾滾硝煙中,憤怒的廣州民眾焚燒了外國商人居住的夷館,十三行也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結束了它長達156年的對外貿易特權的歷史。

當然,十三行衰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年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謀取更多的利潤,竟無恥地向中國傾銷鴉片。乾隆十三年(174年),鴉片出口僅占英國貨物的八分之一,到乾隆末年,鴉片輸入量已占輸入貨物的二分之一了,道光年間,數量更加驚人。鑒於此,清廷不得不下令派出林則徐來廣東查禁鴉片。

粵海關大樓

粵海關大樓是一座上面有鐘樓的西洋式建築,它是廣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俗稱大鐘樓。樓上大鐘響時,鐘聲清脆,聲傳十裡,在芳村區也能聽到。

上面講到,清政府由原四口通關到廣州一口通關整整近一個世紀時間內,促進了廣州對外貿易的增長與發展。

粵海關創立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它與江海關、津海關合稱全國三大海關。1913年拆去舊樓,由英國建築師戴衛德·迪克設計新樓,暉華工程公司承建。

粵海關大樓落成於1916年。大樓坐北朝南,四層建築。四層以上建鐘樓,鐘樓部分位於大樓中央前部,上為穹頂。粵海關大樓高31.85米,建築面積4421平方米。大樓內部各室高大寬敞,光線柔和充足,室內配有壁爐,柚木門窗頂略呈平緩的拱形,地板多以山樟木鋪砌。各層走廊寬闊,花階磚鋪地,彩磁磚牆裙。原有的電梯已拆去,花崗岩石樓梯完好無缺。

該樓現為廣州海關的辦公大樓。

沙面租界及西洋古建築群

當步入廣州,或從西堤乘船參加“廣州夜游”之時,人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在喧嘩鬧市中居然會有一方淨土,幽靜的濃濃的綠蔭下,聳立著一幢幢具有西洋古建築風情的洋樓,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素有“廣州第九景”美譽的沙面西洋古建築群了。

沙面,建於清代和民國初年,占地面積330畝。沙面原是古珠江江心島中流沙的一部分,是漁民聚居之地。

從宋代開始到清代,這裡曾是對外通商的要津和十三行的倉庫,鴉片戰爭時期曾經是城防要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57年這塊寶地被英法侵略者看中了。1861年9月3日,廣東官員勞崇光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租約,從此沙面便成為我國最早的“租界”之一。又是我國惟一的“租界島”。此後又有19個國家相繼在此建立起領事館,還興建了一批教堂、洋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當時的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職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沙面建築物的主要形式有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和各歐式建築,共150多棟。還有古樹名木158株。

這裡現在建有白天鵝賓館、勝利賓館、沙面公園、沙面網球場、游泳場等的現代建築。是廣州市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在沙面、芳村和海珠區三地環抱中的江面叫白鵝潭。每當夜圓月高照,涼風習習,華燈齊放時,四周傳來陣陣的美妙歌聲,一個非常幽雅寫意的景致出現了,那就是臉炙人口的舊羊城八景之一“鵝潭夜月”。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