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粵王井)位於應元路西端,在省科學館內。這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狀,寬丈余。到宋代,番禺縣令於伯桂加蓋大石板,並開鑿9個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南越國時期,越秀山上有越王宮,這口井可能是王宮專用井。又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稱越台井。對面有清泉街和清泉街小學,也因此井而得名。傳說趙佗曾投金杯於井,結果從北郊15公裡外的石門流出,說此井與石門相通。當然,這只是傳說。因此,唐《通典》謂南海(廣州)有“天井口”,天井即越王井,門是石門。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並說“佗飲斯水,肌膚潤澤,年百有余歲,視聽不衰”。如果能說明井水有美容功效,又能保護“視聽不衰”,還可以活到長命百歲,一定是很有開發利用價值的。
越王井所處的位置重要,水質好,又有那麼多美好的傳說,自然引起王府、官府的重視,甚至占為己有。
南漢王劉龔曾獨占此井,稱“玉龍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文豪蘇東坡曾寫信說,“廣州一城人”都喜歡飲這口井的水,可惜只有“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清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獨占此井達1O年之久,在四周築起磚牆,派兵把守,還貼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答四十。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廣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為廣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國初年,軍閥龍濟光曾派幾十士兵輪番抽水,想清理這口廢井,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水排干,可見井水的客量很大。舊時,市內的一些茶樓號稱山水名茶、也從這口名井取水,以招徠顧客。20世紀50年代,仍有許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飲用。60年代以後,由於周圍環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跡。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曾經有人議論開發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資源,也有人想毀井用地,並於1996~1997年間,出現了“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道得十分熱鬧,最後以“恢復原貌”告終。
現在的越王井已經建設成一個美麗的景區,“粵王井”白石匾後面是一條鋪滿卵石的彎曲小道,寓意“歷史長河”,通向古井。井上建一綠瓦亭,紅牆紅柱,飛檐鬥拱,古樸典雅。頂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風飾物——銅朱雀(長頸銅鳥),整體風格和南越王墓和諧一致。通透的圍牆,翠綠的花園,不失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專家設計城市傳統中軸線方案時,也提出在中軸線西側恢復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帶河的六脈渠,創意是以越王井為源頭的六脈渠經玉帶河入海,重顯“六脈皆通海”的歷史景觀,把焦點對准越王井,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