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尋找過去的時光

作者: 畫堂春

導讀從什麼時候非常想去鼓浪嶼的?許是源於爸爸對那個美麗、光影班駁的小島的講述,從小就想那該是怎麼樣的一片地方呀?每當提起它,那首著名的鄉遙總是不自覺的從腦海裡漂浮出來,“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那斜陽、那沙灘有我父輩們玩耍的身影,盡管那時那裡戰火紛飛,但孩子們依然在尋找的快樂。。。 今年春節, ...

從什麼時候非常想去鼓浪嶼的?許是源於爸爸對那個美麗、光影班駁的小島的講述,從小就想那該是怎麼樣的一片地方呀?每當提起它,那首著名的鄉遙總是不自覺的從腦海裡漂浮出來,“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那斜陽、那沙灘有我父輩們玩耍的身影,盡管那時那裡戰火紛飛,但孩子們依然在尋找的快樂。。。

今年春節,當我踏上尋根的旅程,那一刻,過去的故事重又出現的眼前。

坐上渡輪,船開離碼頭,從船上看,碼頭馬路對面的鷺江賓館(曾經的廈門第一高建築)和老海關的景色更開闊,還沒怎麼感覺鼓浪嶼就到了,真近呀,從廈門去鼓浪嶼是不要票的,回來的時候8元的票,難怪人們願意在鼓浪嶼住,而在廈門工作。

鼓浪嶼的魅力一部分源自百年這從四面八方人,不僅有領事館的各種官員和南洋富商,還有水手、醫生、傳教士。。。。,這些人在這裡掀起的“西”風在這裡改變這一切,在1.78平方公裡的小島上,在從1844年,第一座洋樓—英國領事館在這個小島上建成,法、美、日、荷蘭、瑞典等國紛紛建起領事館,晚來的、勢力稍微弱一些的國家也削尖了腦袋往裡擠,實在不濟的只好租用民宅充當領事館。那些從南洋回來的富商寫爭相在此建房,最興盛時,小小的島嶼別墅竟有1000多座。

避開旅游團,在小巷中穿梭,尋找昔日的痕跡。小島上的道路忽上忽下,走了一會兒竟有些出汗,難怪船屋的主人當年要騎馬而行,確是風雅而實用的好方法。地面上的音符和不時飄來的鋼琴聲提醒著人們這裡是曾出過200多個音樂家的音樂之島。

找到了,沿著教堂的路走下去,第二醫院還在。從我父親到四叔都在這裡出生的,那時國民黨正在大撤退,“那時兵荒馬亂的,剛生完孩子沒法走路,醫院都是傷兵,你爺爺只好出去雇滑竿,挺害怕的,我倒沒什麼。。。”奶奶說。小小的3層醫院,每層的陽台上都有著數盆三角梅點綴著,面對著繁花似錦,想來在這裡住院的人心情也會好些吧。

接著找下去,卻迷路了,地圖上的同一路名,到了實地才發現有好幾條,是哪裡呀?只好1條條走下去,過了一會發現,不對呀,怎麼又回來了。只好問小巷裡買東西的大嬸,很熱情的指路,“從這裡往西。。。。”,走了好一會,終於找到附近的標志性建築——荷蘭領事館(很不幸,建築翻修後已不見照片中的舊日風采,淪為了各種旅游商品的店鋪),我和媽媽在四周的建築轉了2圈,對照奶奶、爺爺對別墅的描述,來到一幢二層有大落地窗的紅房子前,應該是這裡吧,,,看了看門牌,好像不是田尾路。門口的老大爺看我們在院外轉來轉去,走上前問要去哪裡?看大爺那個歲數感覺應該是本地人,我們就詢問這是否是40年代老海關人員的宿舍。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和老大爺攀談起來,當得知我爺爺、奶奶以前住這裡,老人家很熱情的邀請我們進院,並介紹起來,“這現在是海關賓館員工的宿舍。。。。。”。真不錯,終於找到了,在院內參觀,拍了幾張照片回去好給奶奶爺爺看,每層都有大大的落地窗可以從內向外看風景,小院裡雖小,卻什麼都有,有草坪、有花、有樹。。。。爸爸他們小時候肯定在這裡嬉鬧過。。。。。。

在這樣的時代裡鼓浪嶼也和眾多旅游景點一樣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淪落入嘈雜和平庸。過去,每當問到鼓浪嶼怎麼樣時,父親臉上露出痛惜的神情不願意多說,或許在他印像中鼓浪嶼永遠是那樣的幽靜和繁華。。。。也許只有在遠離旅游區的小巷裡才可以尋回往昔的記憶吧。。。



(以前奶奶爺爺住的老房子)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