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國,您該吃什麼?》
偶見有人寫文章,將女人懷孕寫做“生理變態”,我覺得這人倒有點“心理變態”。如果我這專業老饕居然將美國評為世界美食之都,那就該被攜程網友罵為生理變態兼心理變態了。
確實,美國人是不大講究吃的。看看他們感恩節那樣大的盛典所忻享的火雞大餐,火雞肉大名鼎鼎氣像不凡,可是又粗又老又韌,讓人敬謝不敏,至多像那些善男信女吻羅馬教皇的大腳趾,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火雞大餐與香肥脆嫩的廣東燒鵝或北京烤鴨之間的雲泥之別,很容易讓國人聯想起憶苦思甜飯。
我最喜歡做出口去美國的食品業務。因為美國人太好糊弄了,甚至可以說是味蕾方面的低能兒。試舉幾個例子,您就知道此言不謬。
比如羅非魚,在我們國度不但登不了大雅之堂,連普通家庭主婦也對它堆起厚得用菜刀都切不動的尊嚴,拒之於“千裡之外”,比周傑倫費玉清還牛。可是,我們出口往美國的羅非魚每年都在五六萬噸,很受老美歡迎的。再比如,國內少有人問津的胡子鯰、紅姑魚、貓魚、青口貝,出口美國的數量也很驚人;甚至淡水小龍蝦也能像和它一樣長著一對蝦米眼的蕭亞軒,成為愛的主打歌,每年會被吃掉七八千噸,這就讓人起疑心老美的口條究竟是怎麼長的。
來美國之前,基於對中美飲食差異基本框架的深刻認識,我一點也不擔心吃不慣。因為不存在吃得慣吃不慣的問題,就如同腦子有病的前提是必須先有個腦子。我打算像享受加州陽光那樣,充分享受美國人吃的超高熱量超容易發胖的快餐,充分享受魯迅先生所說的真的勇士敢於直面的淋漓鮮血的牛排,同時對玉樹臨風的自己這次能夠增加體重也備感信心。
走遍美國,我發現我錯了。粗食之都的美國,在許多層面上甚至評得上世界美食之都!且容我細表。
每一條目,我都配上通俗或者說粗俗易懂的小標題,以便生動易記,到了美國您好按圖索驥、照葫蘆畫瓢。
其一,“一餐一國,當思來之不易。”
毋庸置疑,美國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地方,這邊有來自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他們也帶來了各自的飲食文化。這些花繁葉茂的異域飲食文化,之所以能在美國忠實再現而且生根發芽,一是因為美國本身沒有飲食文化;二是美國有著滋潤異國飲食文化的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
具體來說,正因為美國本身沒有特色鮮明的飲食文化,所以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不至於像日本那樣處心積慮地將外來飲食文化無一例外地改良成“四不像”。同時,美國是各領域眾多頂尖人才夢寐以求的烏托邦,其中包括各國許多身手不凡的廚師也移民此地;而享用故土美食的各國新老移民,無疑也都是有故事的人,非等閑之輩;再加上國際自由港與世界頂級貿易樞紐為各國美食提供了全世界絕無僅有得天獨厚的廣袤沃土,這些因素使得在美國能輕而易舉地享受到世界各地的正宗美食。
只要您願意,一日三餐都可以選擇吃不同地方的東西——法國的,意大利的,西班牙的,土爾其的,日本的,韓國的,墨西哥的,泰國的,越南的,印度的,還有更多您一輩子可能都無緣前往旅游的國度。那些可能終其一生也無緣涉足的國度,卻能在美國盡情享用到他們的特色美食,這良好感覺有點類似於讓未婚青年享受已婚待遇。
如果非要問我在美國最喜歡吃什麼國家的食物,我可能答不上來。因為老實說,我什麼國的食物都喜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民族的食物讓我不喜歡。
其中印像深刻的有:色彩斑斕奇怪如同印度婦女經常穿的大桔紅大碧綠的薩麗那樣濃妝艷抹的印度飯;開胃法式面包和果醬常常出人意外地新鮮美味的法國飯;少不了各種形狀和味道的橄欖和碎豆腐般奶酪的希腊飯;味道樸實可稱之為農家飯的墨西哥飯…還有古巴飯中的檸檬味道,中東飯中的小米加牛肉湯,俄國飯中的魚子醬,西班牙的各種各樣的小吃,都讓我喜歡不已。
您可不要以為這和內地旅游局慣用的伎倆 “世界美食節”或者“美食一條街”是一回事。那是蒙人的噱頭,連似是而非都談不上。舉個最小的範例,比如咖喱所用的430種香料,除了印度本國,大概只有在美國才調配得齊全。
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不妨打個比方來說明為什麼美國的各國料理沒怎麼走樣。比如在四川開的廣東菜館與廣東的川菜館相比,哪個更地道呢?毫無疑問是廣東的川菜館地道得多。因為,在四川開的廣東菜館必須迎合川人的口味才能維持客源,而廣東的川菜館則有百萬川軍擁躉,就怕你不正宗,根本不怕無人接受。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這句經文用來概括包羅萬像的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世界各地美食,似有唐突西施之嫌。那麼,還是改造子曰:“一餐一國,當思來之不易”,來與旅游美國的朋友們共勉:
真的不要錯過美國的各國“東餐”,因為除了本土以外,您絕對吃不到比在美國所吃的更正宗的各國料理了!
其二,“家花不如野花香”,比在本國還要物超所值的中華餐館。
在日本,我最怕去中華餐館應酬,因為性價比太低,還不如香港的大排擋。可是,美國各地的中華餐館卻不但值得去,而且去了花了錢就等於賺錢了。怎麼回事呢?物超所值啊。
以前描繪祖國總愛說“地大物博”,語氣中透出無比的自豪感。後來才明白,豬長得壯,豬身上的肉是沒什麼好驕傲的。再後來到了美國才明白,什麼才叫真正的壯豬,什麼才叫真正的地大物博。
別的不說,逡巡於美國各地的中華餐館,剛開始被魚翅、鮑魚、皇帝蟹、燕窩的份量嚇了一大跳,分在每個人碗裡的,都夠國內一桌10人份的標准了。一餐超豪華燕鮑翅下來,結賬時總讓我懷疑在美華人的數學不及格,便宜得讓我覺得不多付20%小費心裡過意不去。
深知內地吃喝行情的美國食通天說,美國吃飯花不了多少錢,像內地那樣平均收入百分三四十用在吃上,這表示還夠窮的;而像你這樣年接待費用近百萬的,在美國人看來是夠畸形夠變態的。
我生平最怕談中西比較文化,也怕聽別人談。因為涉及範圍太廣,一己所知有限,除非真正學貫中西,妄加比較必定失之偏頗。所以,夠變態的我,在美國徹頭徹尾大快朵頤了無數的超豪華佳肴,
這樣可以保證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對這些在國內需量珠重聘的美味產生一膏饞吻的衝動,不亦賺乎?
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在國內都難覓芳蹤的許多很懷舊的美食,在美國卻能不期然地意外邂逅。比如,在美國,我就吃到古典美味的泥螺、碩大無朋的黃瓜魚鯗、收藏有年的霉香白力魚,甚至連銷美的青島啤酒,都醇美得讓人無法忍受國內那些若無其事地貼著同樣商標招搖過市的貨色。
雖說美食並不是只有有錢人才能享受,但好貨都是流通到有錢的地方,這是不得不承認的商業鐵則。美食作為文化的一個層面,無疑屬於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著這兩百八十八萬華人華僑以及數不勝數的中華料理的追捧者,才有中華料理在美國的生生不息與繁衍發展。
所以,我極力推薦到了美國不要錯過中華餐館的佛跳牆、燕鮑翅、大龍蝦皇帝蟹這些集大成者,絕對物超所值的,萬萬不可咽著口水慳吝口袋裡的美元,要知道,世界上難以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美食。
需要溫馨提醒的是,我所推薦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餐館,而不是類似於曼哈頓那樣星羅棋布的送外賣的中華小餐館。
在曼哈頓,很不可思議的兩件事,一是在曼哈頓聽到福州話的頻率比在福州市當地還要高;二是我的老鄉們打敗了西西裡島黑手黨,壟斷了曼哈頓所有送外賣的小餐館。
曼哈頓繁華街頭有一座比華爾街銅牛還牛的林則徐塑像,我去那附近的一家中華小餐館拜訪鄉親,熟識的鄰家小媳婦在家鄉時連開水都燒不清楚,渡美後居然能文君當壚了。她紅著臉謙虛說不好吃,無非多澆沙司多放味精,價格低廉分量足,騙那些對中餐很老外的老外而已。
出於禮貌,我點了份套餐,略嘗數口就發現自己原本並不高明的假裝和應酬的本領到此簡直破產,竟沒法表示感謝。我堅信,白米飯拌咳嗽糖漿也比她做的福州炒飯好吃。
我真誠地告誡她說,你這廚藝不怕黑手黨砍你,老鄉們也會來砍你的。送外賣剛回來的她老公樂呵呵地說,為了不怕砍他已在背上紋了一個龜殼。難怪剛才我見到他時忍不住想摸摸他的頭。
廚娘又紅著臉補償性地告訴我說,在美國要選對中國餐館的話,只要是衛生標准是A的、進門服務用英語的、菜單是英文的店就走開。要吃中法料理混血產下的私生子越南菜,就要看看裡頭坐的食客們是否個個鳩形鵠面皮焦齒黑的天生鴉片鬼相。遵照老鄉的這兩句按語依此類推,果然我毫不費勁地找到許多比家花還香的野花。
其三,價格不菲的“不菲”,非去不可。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美國的“不菲”buffet。也就是美式自助餐。前面已經介紹過,在美國吃飯花不了多少錢。所謂價格不菲的“不菲”, 是相對於普遍廉價的自助餐而言。
為什麼要推薦價格不菲的“不菲”呢?因為美元不斷地貶值,不乘現在趕緊花掉,落胃袋為安,它又要貶值了。開個玩笑,之所以推薦價格不菲的“不菲”,是因為看起來好像很不經濟,實際上檔次高的自助餐所用的材料,要比廉價大路貨好很多。
我曾在費城的一家“不菲”獨罄40多個鮮美無比的生蠔,我很擔心那家店會被我吃得血本無歸。還有的“不菲”店居然好善樂施地擺放鵝肝、海膽和魚子醬,我很懷疑自己是進了餐館還是誤闖慈善機構。
美國的“不菲”,規模有大有小,檔次有高有低,但都清潔整齊,是匆忙的社會應運而生的產物,性價比也遠勝於國內五星級酒店的所謂自助餐,雖然其中沒有我們大宴小酌的那種閑情逸致,更沒有豁拳行令杯盤狼藉的那種豪邁作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美國旅游的您,估計不至於錯過拉斯韋加斯,到了那兒,除了賭場,“不菲”是千萬不能錯過的。具體介紹可以說上一天一夜,就不多說了。
其四,“海鮮海吃”。
美國隱藏著讓我這樣好吃的人竊喜不已的剪刀差。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海鮮是多麼的好。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阿拉斯加。美國花720萬美元買下了阿拉斯加,據說現價值在3萬億以上,而在老饕們的心目中,這個令人垂涎欲滴的地名,簡直就是最美味海鮮的代名詞。
阿拉斯加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大量供應多種深海魚類及野生鮭魚的產地,也是蝦與蟹的重要產地。七、八月是西南阿拉斯加州甲殼類海產旺季,除了蝦類和黃金蟹外,還有海扇貝。同時間、同地區當季高單價魚類還有:大比目魚、黑鱈、紅鮭等等;八、九月是白令海和伊留申群島各種魚類產季,尤其是底棲魚類、雪蟹、黃金蟹和野生紅鮭、狗鮭、銀鮭、粉紅鮭,都是世界老饕們的寵兒。除了阿拉斯加,夏威夷、西雅圖等地的海鮮也都名聞遐邇,限於篇幅,不必一一列舉。
接著來看有趣的剪刀差:美國人對吃海鮮是多麼的幼稚,說“身在福中不知福”都還是客氣了,簡直是暴殄天物。
美國人吃魚大概只知道油炸。全世界最美味最無污染的魚,也是和我出口給他們的廉價羅非魚貓魚一樣,裹上雞蛋面糊,炸得黃黃的,當然不難吃,只是太可惜太單調,雖然佐以花色品種繁多的沙司,仍然乏味,再加以炸土豆條,即使猛灑番茄醬,仍然不怎麼提味。炸蝦也是一樣,考究一些的還有炸鮮干貝,不過還是炸。
美國人不會吃有刺的魚,只會吃大塊魚肉。超級市場的海鮮櫃裡,也都是死翹翹的魚蝦蟹。而且是整理好的成包成塊的。蝦是剝了皮的,魚是切了塊的,又大又肥的螃蟹則是煮熟了再冰起來的,水澇澇的走味。至於像拔蚌、海參之類的,簡直就隨便在海裡扔著沒人吃。
有這麼大的剪刀差,有這等便宜的好事,如果您居然不懂得欣賞,那可真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了。嗜吃海鮮如同嗜血蝙蝠的老饕如我,豈肯放過這千載難逢的饕餮良機?!
除了“家花不如野花香”條目中推薦的中華餐館可以讓您對美國海鮮大快朵頤之外,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日本料理。像黑金槍魚的大陀螺,像馬糞海膽,能像在美國這麼大呼過癮吃得香汗淋漓的,不知該羨煞多少小日本。
我不斷攛掇一同赴美的兩位年長於我的女同伴陪著花錢海吃海鮮。我真誠告誡她們一定要吃好玩好喝好睡好,否則節儉死了,就有別的女人花你的錢,住你的房,睡你的老公,泡你的男朋友,還打你的孩子。此言很奏效,果然她們後來吃起阿拉斯加海味來比北極熊還狠。
其五,“巨汗”巨漢堡。
如果您也覺得不嘗嘗漢堡,就不算到美國旅游,這想法很鄉巴佬。
我也是個純樸的鄉巴佬,我也不能免俗地去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快餐店,FATBURGER,In-N-OUT,Carls Jr.,當然不會少掉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爺爺。長個包子樣就別怨狗跟著,讓我大失所望的是,美國本土的麥當勞難吃得讓人難以置信。不知道是美國人口味如此三八還是中國那邊的根據國人口味作了改良,看來什麼吃的和中國飲食一結合,就會有長足的發展。至於肯德基,我未入口之前已經准確預計到肯定不如國內的,您看看原料雞的飼養狀況就會了然於胸的。
果然不出所料,以中國之大,也很難找到這麼“淡泊以明志”的沒滋沒味的雞來。我想,不只是原料清淡寡味,論烹雞,隨便哪家墨西哥餐館做的雞腿,也比肯德基的好多了。兩位女同伴互相鼓勵:要適當吃一點,才有勁減肥啊。
除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這倆大佬以外,前面三個都還不錯,各有各的特色。FATBURGER 的漢堡可以冠以漢堡“大餐”2字,其他不必多說;In-N-OUT的薯條很特別,不是一般的好吃,有機會千萬不要錯過,服務也確實很好,據說只有親屬才能開分店,所以範圍小;特別喜歡Carls Jr.的牛肉漢堡,那牛肉居然是一片片炒出來的,屬於漢堡中稀罕的美味。
美國快餐店飲料的習慣和國內不同。你點了飲料,售貨員就會給你相應大小的杯子,然後自己拿杯子去飲料機前選擇,喝完可以隨意續杯;也就是說,價格的差別,僅僅體現在杯子的大小上。換在某一個國度,不知道有沒有人肯犯傻點大杯飲料,我只好暗自慚愧自己來自文明古國卻“人心不古”了。
其六,“牛排也牛”。
原以為美國人一日三餐就是拿著刀叉鋸牛排,到了這才知道那只是中國人的想像。
即便是老美,吃牛排也是件奢侈的事情,特別是8盎司以上的。至於骨長17公分、重16盎司的,更是奢侈到有犯罪感。美國的肉食者沒有不愛吃牛排的,久居日本的我卻對美國牛肉有了傲慢的資格,不過Houston的牛排還是獨一無二的,Red Lobster、Black Angus、 Claim Jumper也都有很不錯的牛排。
對於嗜豬的國人來說,美國的豬肉比較粗糙,相對來說牛排就好得多。關於牛排各種部位的口味特點與選擇,我就不在這人雲亦雲了,只想說兩點經驗:
一是有賣重磅級牛排的店才夠高級,越重越好,有16盎司的就一定不要點8盎司的;二是侍者問你要做成什麼樣子時一定要回答“rare” (三分熟)。如果您覺得太生的話,再要求廚師重烤過就會非常鮮美,特別適合國人的口味。反之,一開始就烤熟的話,要再變嫩就不可能了。
既然說到讓國人產生“茹毛飲血”印像的牛排,順便推而廣之說說在美國吃生菜。
一同赴美的同伴將美國當地人的日常飲食歸結為三個字:生、冷、甜。她們特別反感各種蔬菜拿來生吃,感覺自己變成了小兔子。其實這是國人飲食習慣中最大的不足之處。
要知道,事實上人們在進食熟食後,體內白細胞很快增多,如臨大敵,處於緊急戰備狀態,從而使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而生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維生素、礦物質等有利於酶活動的營養素,對生理功能正常運轉有好處。這就很容易理解一些人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一日三餐幾乎全吃生菜和瓜果汁,不吃熟食,而這種“返祖”式的飲食,居然使很多病人絕處逢生的醫學特例報道了。
如果以美國之旅為契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茹毛飲血” 生吃蔬菜的習慣,倒不失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依然是我那兩位同伴,在我的“訓有方”之下,她們一反常態,回國後依然隔三岔五的不生吃些青菜就渾身不爽利,儼然美國的洋兔子精附身了。我竊喜自己有當美食教主的潛質,恨不能身外化身,拍著自己的肩膀,說聲“教主,真有你!”拉拉雜雜的就說這麼多了,我不可能期待本篇拙作能讓每一位到美國旅游的朋友都能像我這樣,大有唐三藏取到佛經回長安的快樂,但至少能助您到了美國,不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