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的時候,隊伍中的女兵險些被拋棄,當時究竟發生了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緬甸北部,有座戰爭墓地,那裡安息的並不是什麼偉人或者戰士,而是一輛輛鐵骨鋼筋的坦克和戰車,它們曾經經歷了怎樣的戰火洗禮?
二月底,《中國國家地理》的兩名記者從貴州黃果樹出發,經睛隆,到昆明。他們與二戰歷史專家戈叔亞彙合後,開始了“自由之路”活動的首次境外探訪。對被譽為二戰時期中國“生命線”的史迪威公路進行全程探訪,此次的三人小組完成了南線昆明至密支那的部分。

(24道拐全景圖)
貴州還是大霧彌漫,雲南仍舊寒氣襲人,而這些,都不足以對抗三個隊員對於當年那場戰役的震撼!抵達緬甸的南坎,他們已經開始接觸到那段既悲壯又引人入勝的歷史的核心。那裡就是史迪威公路的南線路段。
抗戰時期,中國與盟國為了粉碎日軍從南亞合圍中國的企圖,組建了中國遠征軍並開赴緬甸與日軍作戰,由於盟軍中英緬當局的失誤,使得中國遠征軍被日軍擊敗,被迫分別向中國和印度兩個方向撤退,中美聯軍傷亡慘重,在向印度的撤退隊伍裡,當時還有幾個緬甸籍的女護士,有人嫌女人累贅,紛紛議論要把她們就地留下,讓她們混入難民中自己逃生。這個時候一個堅定的聲音改變了那幾位女戰士的命運:“如果要丟下這幾個女人,那麼你們還是男人嗎?”說這個話的,就是當時的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後來,這幾個女護士隨史迪威將軍撤到了印度,在後來的中國軍隊的大反攻時,她們的身影又出現在了反攻隊伍的行列裡,她們為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史迪威公路的舊裡程碑)
探訪小組見到愛斯倫·坡的時候,她的丈夫剛剛去世幾天,看起來她有些精神不佳。90多歲的她已經是當年的那幾個女護士中唯一幸存的見證人了。在我們的詢問下,她又對記者說起當年的故事,說起如何在死人堆裡找還有一口氣的受傷士兵,說起如何為保護中國傷員和日軍周旋……“我救過的中國人,比救過的自己的同胞還多。”愛斯倫·坡這樣告訴我們。年老體衰的她顯然已經不能再那樣激動地回憶那出生入死的歲月了,她在記者的本子裡,用筆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在二戰的時候,我很高興為中國軍隊服務……希望這個世界不要再打仗了。”作為她的總結,也許這是老人這一生裡最後的願望了。

(八莫華僑學校辦公室裡的校訓)
探訪小組帶著老人“希望不要再打仗”的心願,離開了南坎。戰爭帶來的傷害的確是大多數人不願想起的,然而為了不再重復戰爭的苦難,我們必須牢記歷史。
緬甸的北部城市巴莫是一個古城,而幾百年的輝煌在二戰的時候已經被完全摧毀了,現在繁榮的市場與街市並不是探訪小組的目標。他們尋找的,是曾經的“戰車公墓”。

(仍然在使用的二戰軍用橋)
當年在肅清了逃竄的日軍後,盟軍將許多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坦克等軍用車輛堆砌在一起,用廢棄的輸油管圍成了一個“戰車公墓”,以這個形式紀念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60多年過去了,那些裡程碑式的戰車已經都被當地人切割另做了他用,而那些曾經圍護著戰車公墓的盟軍輸油管,卻被當地政府仍作為圍欄保留了下來。現在,它們圍護的,是市政府的聚會廳,據說這裡經常舉行音樂會,也許圍護著和平的歌聲是這些經歷過慘烈戰火的輸油管最好的歸宿吧。

(生活在史迪威公路邊的孩子)
從南坎經巴莫,再抵達密支那,近二百公裡的路程,探訪小組一直在與艱苦與感動相伴,由於緬甸的經濟相對落後,很多的戰爭遺跡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一個地堡上的槍眼、一個路邊的裡程碑,都在訴說著悲愴、訴說著中美聯軍奮勇作戰的故事……
史迪威公路還在我們的腳下向遠方延伸著,一直消失在茂密的叢林中,探訪小組期待著4月與大部隊一道繼續的前行。在崎嶇的史迪威公路上,因更多關注的目光,讓我們在艱險面前,依然能保持激情奮勇前行,探尋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足跡。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還會有更多的自由勇士攜手重走史迪威公路,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將內心的自由渴望一路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