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4)之五台山(中)

作者: 群星燦爛

導讀古剎探幽: 看到上述種種,這裡還能找到清幽的佛家靜修之地嗎?事實上是有的。那就是曾經顯赫一時的皇家寺院——南山寺。只是由於現代旅游的步伐加快,為了一天內能同時游覽多個寺院,游客的匆匆步伐不願再踏訪佇立於寺院林立之外,山路陡峭的南山寺,南山寺也漸漸的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到了如今南山寺已經像被塵封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我認為正是因為這 ...

古剎探幽:

看到上述種種,這裡還能找到清幽的佛家靜修之地嗎?事實上是有的。那就是曾經顯赫一時的皇家寺院——南山寺。只是由於現代旅游的步伐加快,為了一天內能同時游覽多個寺院,游客的匆匆步伐不願再踏訪佇立於寺院林立之外,山路陡峭的南山寺,南山寺也漸漸的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到了如今南山寺已經像被塵封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我認為正是因為這樣,才較好的保持了它的本色。成了五台山上難覓的一方淨土。

南山寺不在顯通寺、塔院寺一線,避開游人如織的寺院,我們從台懷中心區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來到游客罕至的南山寺,在這裡我們感受到這才是佛家清修之地。

我們上南山寺,腳上著實花了些功夫。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上山的道路陡峭難行,石板鋪就的崎嶇山路呈“之”字型向上延伸。也許是少有游人到此,山路上的石階布滿了青苔,山間林木蒼翠,偶爾有幾只頑皮的小鳥在你的眼前表演他們的獨立跳躍技巧。它們並不怕你,和你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似乎在考查你的“居心”。山間空氣格外清新,深深的吸上一口,呼出心肺中的濁氣,松木的清香已將我們的心肺洗滌一清,有種說不出的舒暢。有幾個朋友選擇騎馬前行,但是我還是喜歡自己一步步走上去,哪怕是氣喘吁吁。大家一路走走歇歇,走了約半個小時,還是沒有見到寺院的蹤影。如果不是有導游引導,不會有人知道在這深山的深處還隱藏著這樣一座曾經聲名顯赫的寺院。

和顯通寺等寺院相比,這裡少了一份喧嘩多了一份靜謐。寺院門口並沒有見有什麼值班“武僧”把守。只有一個小小的門房,估計是守門用,但是沒有見有人。寺院的門不高,呈半敞開狀,在外面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當你推開寺門,你會立即被它的氣勢所震撼。

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題有“真如自在”四個字的巨型石刻。高聳於寺前牌坊上。細看落款竟然是慈禧老佛爺。這幾個字可是有來頭的,據說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聽說他道行高深,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閉關修行七七四十九天,慈禧太後不信,便真的試了他一次,發現果真如此,慈禧太後驚遇神人,逐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早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石刻上的題字的由來。

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長十七點三米,高約八米,石徹底座,磚砌壁身,頂部壁檐有磚雕,壁面嵌有漢白玉石,上刻題詞和對聯。

左邊的石刻對聯是:風化神中夢,迷路天作合。

右邊的石刻對聯是:了道心圓地,真光上明天。

中間圓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樣內容的字跡。從影壁旁才是真正進入寺院,要進入寺院的殿堂首先登一百零八級石台階。登上就不要往後看,寓意將世俗的一切都拋在身後。台階盡頭的高台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樓,。牌樓下有三個門洞,上分三層樓頭,一層比一層內縮,居中的樓頭最高,兩側配以對稱的分層次的四個樓頭。中門洞額的石面上題有:

“蒼松無毀智轉雲中飛騰萬裡山水乎”字樣。兩個邊門的外側和內側,都刻有楹聯。牌樓的背面也有許多石刻題詞和對聯。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鐘樓。鐘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下層門洞的拱券和門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圖,邊側刻一副對聯。鐘樓背面門洞兩旁,又有兩個小門洞,內砌二十八層台階,直通樓上。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有各種花草樹木,很簡單的勾勒,就把神韻顯示出來,足見其刀法的純熟。高層的本建築上,塗金著彩,十分華麗。南山寺的大鐘樓,石建和木建相結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題字相結合,石雕和彩繪相結合,很有特點。游人穿過大門洞,登小門洞內的二十八級暗石階上樓,可憑欄觀光。

憑欄遠眺,一片郁郁蔥蔥,讓心曠神怡。但也許是由於游客罕至的緣故,寺院的香火不是很旺,相比其他寺院,這裡來自各方面的善款較少,寺院裡有的石刻、圍欄已經殘敗不堪,卻沒有能力修繕,任由山風冷雨無情的摧殘它年邁的軀體。不用任何游說,大家把善款放進功德箱,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寺院做一點事,不管我們投入多少款,在旁的出家人總是雙手合十彬彬有禮的給大家回禮,並送上賜福的符。

寺院中沒有遇見什麼僧人,也沒有什麼“護寺僧”盯著我們。我們在寺院裡隨意的游覽,也因為這裡特有的靜謐,大家在游覽中也自覺的將自己的腳步和說話的聲音放輕、放低。還沒有到做晚功課的時間,僧人們都到哪裡去了?我們卻意外的在後院內發現幾個僧人,或站或踱步,自顧自看書,我們的到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讀書的興致。這種情景在如今的寺院裡已不多見

庭院廂房的牆上張掛了許多照片,都是該寺院一些做法事和其他一些寺院高僧,甚至是和海外一些僧侶進行學術交流的照片。但是可以看出照片的拍攝已經有些的年代。那裡記載著它曾有過的輝煌的過去。

天色不早,也該到告別的時候了。我們在寺院門口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看到大家要離去,他雙手合十與我們道別。有幾位男同胞提出能否和他留影,他欣然同意。也許這也是他為數不多的留影。留影後,大家和他道別,他依然微笑雙手合十與我們道別。重新關閉了那扇與世俗隔絕的山門。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