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廣西,第一次到桂林。氣像台說下了一星期的暴雨,我想,就像這跌跌不休的股市,總有放晴的時候吧。
站在漓江邊,朋友來短信,說股市又跌了100多點;眼前,是100多個雨點打在身上,打得岸上嘰嘰喳喳的日本旅游團落荒而逃,打得江上船女載著兩只魚鷹在像鼻山前迅速消失。
於是想找個適合雨中旅行的地方。
流浪到中心廣場的桂林書城,看到一本漓江出版社滕彬編寫的《桂林風光攝影指南》。翻了兩頁,就被一張照片吸引:遠景是一片朦朧的煙霧和很桂林的幾座山;中景是一座破落而安靜的小橋,一個戴鬥笠的農夫正趕著兩頭牛上橋;近景是幾縷嫩綠的柳枝,有已經舒展的柳葉,還有鼓鼓的柳芽兒。作者寫到,“作品名稱:會仙銅橋,最佳拍攝季節:3-5月”
我是那種會為一幅照片而熱血沸騰想去看個究竟的人。毫不猶豫買下28塊薄薄一本書,又和同行的朋友商量,決定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會仙。
會仙其實就在桂林邊兒上的臨桂縣,首都機場到天安門的距離。臨桂雖小,卻出了兩位大人物,一位是大軍閥白崇禧,另一位就是曾登上中華民國代總統寶座的李宗仁。從桂林長途汽車站到會仙的中巴20分鐘一趟,車資8元。在鎮頭的米粉店要了兩碗地道的鹵菜米粉,老板娘看我手裡那台並不專業卻有點兒唬人的400D,還以為是新聞記者,於是熱情地在米粉裡多加了兩片牛肉,還滿臉堆笑守在一旁做有問必答狀。當我把那張會仙銅橋的照片給她看時,她居然不知其所在!
好在街上還有更老的鎮民,大手一揮給我們支到田間地頭。到了田裡傻了眼,路在哪啊。路過的農民們笑笑,莊稼地裡哪來的路,踩著田埂走吧。於是深一腳淺一腳趟在泥裡,心裡暗想,看風景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田裡七拐八拐,卻有漸入佳境的感覺。雨後的霧霾迷漫四野,遠山的曲線隱約勾勒,近處的水田翻著春泥,停下腳步,幾乎沒有聲音,只偶爾有農忙的人趕著水牛經過。
不一會兒,看見了銅橋。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朋友問我找什麼,我說找“銅”啊。分明是一座石橋,橋面的石磚已經塌陷,石縫兒裡夾著雜草,在雨水的浸淫下,似乎很快就要變成一堆亂石。朋友說,要是“銅”橋,早就拆沒了,還能留到現在?
橋下一條小河淌過,在另一側形成一個水塘。水塘邊種著垂柳,池水映著柳樹和遠山,四周是茫茫水田。
山腳下盛開一片桃花,遠看如一團粉霧,又如一抹粉黛。當地人說那是桃花徑。看慣了北方旱地裡的萬畝桃花,雖然壯觀,卻不及這臨水的幾畝桃園,更像陶公筆下的“桃花源”。
更多圖片請訪問本人博客“上路 http://amengchen.spaces.live.com”
附:會仙銅橋路線
1、桂林汽車總站到會仙的中巴,20分鐘一趟,車程40分鐘,車資8元。
2、在會仙鎮下車後沿主路直行到丁字口右拐,直行300米後在一種子站岔口再右拐,見一屠宰站岔口左拐,前行約800米柏油路終止,繼續沿土路前行500米左右即可到達銅橋,此路線可盡量少走泥路。

(會仙銅橋)

(水田倒影)

(桃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