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自助10日之3-麗江

作者: gwtw-wt

導讀第五站:麗江 從大理出發沒多久,就在車窗的正前方看到了玉龍雪山的身影,遠遠看去,玉龍雪山給我的感覺是神聖無比。 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的山脈,山勢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長35公裡,東西寬25公裡,雪山面積960平方公裡,高山雪域風景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這裡終年積雪,雪山山體高聳,橫亙排列有十三座山峰。 後來在麗江游玩之後發現:從不同的位置觀看雪山 ...

第五站:麗江

從大理出發沒多久,就在車窗的正前方看到了玉龍雪山的身影,遠遠看去,玉龍雪山給我的感覺是神聖無比。

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的山脈,山勢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長35公裡,東西寬25公裡,雪山面積960平方公裡,高山雪域風景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這裡終年積雪,雪山山體高聳,橫亙排列有十三座山峰。

後來在麗江游玩之後發現:從不同的位置觀看雪山,雪山所呈現的景色迥然不同。

大約4個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大理古城南門,入住飯店後第一站先去了黑龍潭,也稱“玉泉公園”,這座公園初建於清乾隆年間,乾隆賜題“玉泉龍神”。黑龍潭是麗江古城玉河水的源頭,潭水從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樹下、岩隙中噴湧而出,依山斛清泉最後彙成了一個四萬平方米的出水潭,成為古城生機勃發的秘密。其中最為著名的景色是龍潭水倒映玉龍雪山。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有風,水面不是很平靜,所以幾乎沒有倒影,不過從這裡觀雪山還是很美的。

黑龍潭的景色很美,此時北方雖還在寒冬,但麗江正值初春時節,柳樹剛剛發芽,玉蘭花正在盛放。可謂是山青水秀,柳暗花明,頗有江南的氣息。

從黑龍潭出來,我們開始了古城的游覽,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因為它四面被青山環繞,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得名。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

古時的建城方法是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城建規劃,布街辟路。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正是依承傳統的古城建規劃法的經驗,所以它也是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築,均是土木結構(麗江極干,所以木質房屋能經百年而不腐壞)瓦屋面樓房,多數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他們的門窗上多雕飾花鳥圖案,並且色調濃烈。這裡的居民都喜歡在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高原水城風貌,被譽為“高原姑蘇”。

古城中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過,在城區又變幻成無數支流,穿街走巷,入院過牆,流遍萬戶千家。古城流水密布,約2平方公裡的城區內,架有大小橋300多座。

城中流水很清澈,倒映著古城的房屋和藍天白雲。河裡有紅色的小魚迎著水流的方向逆流向上,只是半天也前進不了多少。

在古城的街道上向雪山眺望,幾乎等不及今天就想登上雪山。

東巴文化是麗江古城的靈魂。東巴文化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東巴文字,屬原始像形文字,共有1400多個單字,被譽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像形文宇”,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最早的東巴經是畫在木頭和石頭上,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像寫在紙上,抄寫東巴經的紙是由當地特有的有毒植物制成,故可以防止蟲蛀而保存久遠,所以東巴紙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在街邊的原始造紙店買了一本東巴紙訂制的書,一位東巴老人將我們的名字用古老的像形文字畫在書皮上,聽著古老的樂曲,看著手上拿的像形文字的書,那一瞬間,我感覺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古代。

麗江古城除了各種東巴文化的小店,最多的就是各種銀飾店鋪了,款式不算精美,但看著匠人敲敲打打的為你手工打造一只手鐲可能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不過我沒有耐心等上幾個小時,所以沒去體會這項樂趣。

在古城轉了一會後,為了從高處俯瞰麗江古城,我們前往萬古樓游覽,萬古樓位於獅子山頂,樓共五層,鬥拱重檐,用16根22米高的木柱貫通各層,總高度30多米,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第一樓。

登上萬古樓,可以將整個麗江盡收眼底。

向另一個方向看,可以看到麗江新城和玉龍雪山。

獅子山在明清木土司時期即為木府的後花園,所以從萬古樓向下走就到了木府。

木府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納西民族首領木氏自元朝世襲麗江土司以來,歷經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也正因土司姓木,所以麗江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如果築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這樣顯得不吉利。納西族也有官家姓木民姓和的說法。

木府位於古城西南,明代時建築氣勢萬千,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官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毀於"文化大革命”。1996年大地震後,世界銀行慧眼識寶,貸巨款相助重建木府, 麗江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經三年時間,如今木府如鳳凰涅磐般再現於世。

木府中各種花木繁多,不乏名品。

游覽過木府,天色已晚,在盡享麗江美食之後(東巴烤魚和麗江粑粑令我難忘),我們回飯店休息,養足體力准備明天登玉龍雪山。

因為又是一天的大風加上氣候干燥,所以我臉上的曬傷加風吹的痕跡又復發了!真是郁悶之極。在飯店門口買了一個麗江特產椰子,攤主告訴我喝過水後輕輕一敲皮就會破,可以繼續吃椰肉,可是我喝完椰汁後老公用盡辦法也沒能把這個椰子打開,而飯店為木質結構,跳一下樓板都要發出吱忸的聲音並晃動,所以也不敢使勁用椰子砸地板,想到如果為吃椰肉而導致飯店結構受損,我們都笑了,這也算這一天最搞笑的插曲了。

第二天早9點,我們出發前往玉龍雪山,在入山口排隊過車輛收費站至少用了半小時,到達玉龍雪山腳下已經是10點多了。

到纜車站買好票後發現乘大索道纜車居然要等到12點半,郁悶之下只好先利用這段時間前往白水河游覽。

白水河的河水源自於周邊的雪山融雪,清澈無比,又以白石為底,所以水流經這裡,顯得格外明淨,白水河由此而得名。從這裡觀雪山也是不錯的角度,恰好這一天的天空格外晴朗,雪山上飄著淡淡的白雲,景色美極了。不過這裡是旅游團去小索道的必經之處,所以人滿為患。

白水河有一處類似黃龍的泉台瀑布,規模不小,每層泉台的水色也多有變化,如果在夏季,還可以走到泉台中間,想想都覺得感覺一定很妙。

泉台上游的池水綠得讓人心醉,水質更是清澈無比。

池中映出的雪山和白雲的倒影干淨、明亮。天上水下一時不知該看哪裡才好,只覺得眼睛不夠用。

有時候白雲恰好從雪山頂上經過,好像雪山冒出了白煙。

白水河下流的河道漸漸變寬,河水的顏色也漸漸變為了藍綠色。

在白水河享受過雪山、綠水的美景後,我們回到纜車站,准備登頂玉龍雪山。玉龍雪山分為三條索道,我們選擇的是可達海拔4506米的大索道,另外還有雲杉坪索道、犛牛坪索道。三條索道中只有大索道能到達雪線以上,另兩條都在3000米左右。進了纜車站才知道居然還要先坐擺渡車,等擺渡車又是個百無聊賴的事情,大概下午2點,我們終於坐上擺渡車到了海拔3356米的玉龍雪山大索道站。一下車我就傻了,索道站裡以中國景區常見的S方式排著至少上千人,沒辦法,繼續排。

索道站附近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已經初具雪山風貌,氣溫較低,風也很大。在等待的時間裡,大家開始准備墨鏡、圍巾、手套等登山工具,不時還有人未雨綢繆的吸兩口氧氣,大家都在為即將登上雪山激動著。這時我想起來今天是2月14日,能和老公在雪山頂上過一個情人節,感覺真不錯。

下午3點半,終於坐上了纜車。從起點站直至雪山主峰扇子陡下方的上部站(海拔4506米),索道全長2914米,垂直高差1150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旅游客運索道。

隨著纜車的上行,先看到的是一片茫茫林海,纜車從高大挺拔的各種松林杉樹中穿越。 之後植物逐漸稀少,視野逐漸開闊起來。森林漸漸遠去,只有灌木叢生。

快到上部站的時候,視野中已是一片白雪皚皚。這裡的雪極其干淨,雪面上只有風吹過留下的痕跡。

坐纜車的過程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垂直自然景觀,因為玉龍雪山是處在亞熱帶的極高山地,所以從山腳河谷到峰頂具備亞熱帶,溫帶到寒帶完整的景觀。

半小時之後,我們到達了玉龍雪山山頂(海拔4506米)。出了纜車站,即使帶著墨鏡,我也被白雪晃得睜不開眼睛,眼前所見完全是一個潔白、聖潔的世界,白雲似乎觸手可及。我終於登上了一座雪山,雖然是坐纜車上來的,但我還是激動不已。

雪山山峰之間有一條巨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叫“白水一號”,是一條現代冰川,長達2.7公裡。看著自然歷經千年甚至萬年造就的奇跡,這一刻時間仿佛靜止了。

冰舌部分的冰塔林,像一把把刀戟直刺蒼穹。在陽光的照射下,不白而綠、綠雪萬仞,仿佛一塊塊巨大的翡翠碧玉鑲嵌在怪石磷峋之間,此景即為已故的原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筆下的“綠雪奇峰”。

從玉龍雪山山頂俯瞰,遠處的山和雲仿佛能被我們踩在腳下。

白雲在大地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正是"主品須立最高品,登山須登最高頂",不站在此處,哪有如此開闊的視野呢!

雖然花了接近一天的時間才登上玉龍雪山,不過我覺得等待還是值得的。從雪山上排隊坐纜車下山,纜車途中再次欣賞了冰川奇觀。

之後我們前往了雪山腳下的玉水寨參觀。玉水寨是東巴文化的聖地之一。寨裡有一股泉水順著山坡而下,傳說神泉的泉眼處是玉龍神出沒的地方,每年玉龍神出來巡視麗江壩子,總是戲水而出,帶風而下,把水做成三疊,神龍三疊水的美名便得於此。其實神龍三疊水是一大群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瀑布,泉水清瑩,成串的瀑布,仿佛龍女落下的絲巾。

潭裡水草肥美,魚群游弋在神泉賜給的歡樂和幸福中。

水在納西人的生命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他們總是向往山清水秀、寧靜的家園。把有著神泉聖水的地方看作是祭拜神靈的東巴聖地。納西人對神龍三疊水的崇拜,融入了生活中,他們把自己生活用水修成三疊神泉的樣子,是為了合理用水,他們把“三疊水”擺上家宴,將餐具以高低盤子、碗、火鍋分成三疊;把“三疊水”建成納西人的庭院;納西婦女還把“三疊水”穿在身上。

東巴聖地寧靜,美麗,水比天藍是麗江留給我的最美的印像。

高原上的柳樹絲毫沒有江南柳樹柔美的感覺,它們的樹枝呈紅色,枝條大多很粗壯,而且幾乎都斜向著天空生長。

從玉水寨向下,我們來到了記錄了現存的400多個東巴文字的東巴文化牆。聽當地人說,他們雖然日常交流經常用納西語,但是除了一些有文化的老人幾乎沒有人識得東巴文了。可見保護傳統文化確實任重而道遠。 這天的旅程在一天的驚嘆聲中完美的落下了帷幕,我們也已經適應了這裡太陽落山意味著需要休息的作息時間,早早回飯店睡覺。明天要去號稱鳥類天堂的拉市海,需要養足精神。

第二天清晨我們騎著馬踏進了拉市海上游的山林,山間的水面上彌漫著一層薄薄的晨霧,給景色添上了一層迷離之美,以前看三國時知道雲南水中多煙瘴,沒想到今天親眼得見。

早上的氣溫較低,林間草地上鋪著一層薄薄的霜,水面的草木上也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

林間溪流水流量很大,聽向導說這些水都出自山裡的一個泉眼,這裡的人把幾乎每個泉水都敬為神泉,世代守護,這可能是環境保持得好的原因之一。

順溪流向上,到達了水流的源頭,是一處極清澈的泉眼。

大山深處有個養在深閨人未知的七仙女湖,此處環境極其靜謐,沒有一點現代文明的痕跡,坐在湖邊看著水中倒映的白雲,真是如入畫境。

守護神湖的納西人點起炊煙燒水烤魚,即使有了現代的工具,他們依然沿用古老的方法來制作食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在納西人的身上得以完美體現。湖邊升起的炊煙絲毫沒有打擾七仙女湖的美景,反而給景色添了一筆色彩。

從山上下來就到了拉市海濕地,這裡號稱鳥類棲息地,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為古納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除了豐美水草、小魚小蝦的誘惑外,這裡安全的自然環境,是吸引候鳥們南遷越冬的重要前提,聽向導說在這裡射殺一只大雁要判刑一年。

乘坐小船劃向水深處,漸漸與各種鳥類近距離接觸了,各種認識不認識的鳥在身邊飛起又落下,人與自然的關系不知怎麼一下拉得這麼近了。

在水面上滑行了1個小時後,我們離開了拉市海,也就此結束了麗江的游覽。

除了麗江的美景,這一路上納西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

納西婦女是麗江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熱情質樸,身上穿的羊皮披肩上有七個刺繡圓盤,像征著肩擔日月,背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像征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日夜操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

納西族的男人則大多在外經營,雖處在商業環境,但他們大多保持了質樸的心靈。聽他們認真地用不標准的普通話向你介紹著麗江的種種美景和他們的信仰,如果你的普通話不標准,聽不了幾天就要跟著走調了。

在拉市海的馬背上、小船裡,時常有納西長者用悠揚的長調唱起歌頌祖國的山歌,歌聲中透出對家鄉的深切熱愛和對領袖的由衷感謝,那一刻,不由得久在城市心靈麻木的你不動容,不感動!

更多詳情及照片請至本人博客觀看:tt231.blog.***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