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釐島游後感

作者: h112200

導讀這堂課叫“巴釐” 2008.3.18~2008.3.22本人往巴釐島度假,除去頭尾兩天乘坐飛機,純玩了3天。相比起海島的風景來,我們亞龍灣的椰林樹影藍海銀灘絕對不會遜色於它。不過當你看到印尼擁有伊斯蘭教或印度教信仰的老老少少,穿著別有情調的沙龍隨性到處走時,仍然覺得來到另一種風情的國家,還是很有收獲的。 與其把旅游當作放飛心情的方式,我更願把其看作是高價的SEM ...

這堂課叫“巴釐”



2008.3.18~2008.3.22本人往巴釐島度假,除去頭尾兩天乘坐飛機,純玩了3天。相比起海島的風景來,我們亞龍灣的椰林樹影藍海銀灘絕對不會遜色於它。不過當你看到印尼擁有伊斯蘭教或印度教信仰的老老少少,穿著別有情調的沙龍隨性到處走時,仍然覺得來到另一種風情的國家,還是很有收獲的。

與其把旅游當作放飛心情的方式,我更願把其看作是高價的SEMINAR,一次切身了解、認識異國他鄉風土人情的培訓課。這也是我一直勸說身邊朋友“旅游要趁年輕”的原因之一。從在大學起我就持著這樣的觀點:旅游能幫助開拓人的視野,了解世界之大、眼界寬了看問題便懂得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言行,從而做決策避免井底之蛙的片面判斷。在年輕的時候擁有這種鍛煉對日後的職業發展是很有益處的,同時在面對生活雜事的時候也能夠更平和地處理之而不至於被瑣事煩倒。還有一個要“趁年輕”的理由便是身體健康,年輕時能跑能跳、敢於冒險,有能力嘗試不同的娛樂項目,吃東西也不需太忌口、可以嘗遍各地美食。到年齡大的時候,大都懶得出門,或是想出也不敢出,甚可惜。

我來自"中國"





在巴釐島旅游時我曾好幾次被當地人誤以為是日本人而被主動用日語打招呼。其中一次購物的時候被伙計問話如下:

問:"Are you from Japan?"

答:"No."

問:"Korea?"

答:"No."

問:"Taiwan?"

答:"No."

問:"China?"

答:"Yes!"

另一次也是類似的,先被問是否來自東京,然後才問是哪個國家,於是我用堅定、深沉、自信的語調回答:“CHINA!”。請不要介意我前面並沒跟小二去計較TW和CHINA的關系。我這裡想表達的是,巴釐島確實是很受日本人歡迎的旅游勝地,以至於巴釐島機場裡擺在木架上任游客索取的各場館娛樂項目宣傳單張裡只出現英文和日文兩種語言,偶爾出現的韓中法文似乎也只是陪襯而已。再者對於物價高掛不降的日本來說,其他任何亞洲國家的消費都比本土低,錢包鼓鼓的自然就會跑到國外去消費。這就是為什麼無論在韓國、尼泊爾還是在印尼,都能見到不少酒店餐館很識時務地標識日文翻譯菜牌的道理。真的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國民整體收入水平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現在各個外國旅游勝地,逼得外國人都講中文來跟我們套近乎拉攏生意。

CHINA需要"和諧"





我們在回答“CHINA”這個詞的時候,可以很自信,以至極力去表現民族的尊嚴來。然而從“NA”音結束的那一刻開始,也意味著我們在這異國的土地上就要更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民族的自信是要靠全球每一位華人的言行舉止來維護的。如果說跑到別人的領土上爭搶座位、稍有不滿就高聲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那只能落得個永遠被他國人瞧不起的下場。

在新加坡機場經轉航班要坐輕軌去第三航站樓的時候,我和一位滿頭白發的白人老太太做在一起,兩個塑料座位便是兩個窩,按常理也就只坐兩個人。但是當她意識到我還有些同行伙伴就緊站在身前的時候,雖然列車行駛到站僅需短短幾分鐘,她卻仍然主動將自己身體往座位邊上挪,眯著眼微笑地伸出手示意其中一個坐到我們中間僅有的凳面上。頓時,她的舉動讓我佩服得不行,因為這絕對是由多年的修身養心積累轉化而成的瞬間行為。禮讓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在中國,我很少見到一位老人能夠這麼和善樂觀地讓座給一位陌生的(甚至是不同種族的)健康年輕人,只記得在國內的地鐵裡,列車門一打開人們便衝進車廂搶座位,有的人甚至一個屁股占著兩個座位的也不會主動讓位給身邊站疲了的乘客。我國素有禮儀大邦之稱,春秋時期便有古人語:“讓,禮之主也。” 意思是要求對他人恭敬、謙讓,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但是現在有多少中國人仍然記住我們是禮儀大邦呢?只是不時聽到電視電台裡成天嚷嚷著“和諧”、“和諧”,連十字路口轉角也豎著大牌寫“創造和諧的交通環境”,可是暫且不說像德國、韓國那樣的車輛讓路人,國內懂得車輛讓車輛的又有多少?

“國家”的意義





這次出外,適逢西藏3.14發生不久。無論是飛機上送閱的《聯合早報》(新加坡辦中文報紙 http://www.zaobao.com/),還是酒店裡播放的CNN,都對此事件進行了報道。人常說,如果不離開家人去外地生活是不會意識到“家庭”的含義。我說,如果不離開本國去外國體驗則不會真正理解“國家”的意義。當我們游離於當事者之外,認識了日本、新加坡、韓國,便會以比較客觀的眼睛去看待自己的弱點。2008年,中國政府要面對眾多的挑戰和考驗--雪災、西藏314、奧運會等等。而奧運會更是帶出了西藏問題、FLG挑釁和國外對中國環保問題的質疑。我曾在貼子《顧大家而棄小家吧》裡提到年初雪災考驗的是政府的Leadership和Teamwork,而西藏314考驗的則是政府的Influence Skill及Communication Skill.雖然政府在奧運宣傳活動裡一直在強調“We Are Ready!",但是當我去年下半年在首都機場看到一北方男旅客因為航班延誤,與機場女工作人員(北京人)當著眾多外國游客的面在候機大廳裡大聲爭吵、互相指責對方之所謂“素質”問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並沒READY,北京還沒READY。但是當奧運聖火等不及我們的素質培養,已經開始在全球、全國傳遞開來的時候,我要說:“無論你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無論你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城市,請做一個遵守社會禮儀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形像是靠每個人在每個地點的表現積累而成。如果不自我尊重,我們也不會被尊重。多些實際行動,少些空喊的“打倒”。讓我們好好抓住這黃金的八月,鼓足了勁兒,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優秀的民族品質吧。”



照片說明:

(在海神廟賣香蕉的巴釐人)

(我在酒店外沙灘上觀日出)

(酒店花園裡的神雕塑)

(於酒店陽台攝得的日出)

(將上面的日出用軟件調成水彩模式)

歡迎光臨本人博客參考其他游記

http://***/u/1401147622


精選遊記: 巴釐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