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春行印像之理坑

作者: 浮生影

導讀理坑之聞名,是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 入村只有一條路,一邊一條小河,一邊又是黃花地,遠遠的,路盡頭,就望見了粉壁黛瓦的村落。 沿著無名小河上行,經過跨在河上的一座廊橋,就進入了理坑。映入眼簾的,小橋流水,青石窄道,水邊洗衣的老婦,石道蹣跚學步的孩童,還有那佇立了幾個世紀高聳的馬頭牆,倒影在清冽的水中——時光就此靜止,這日頭的光芒 ...

理坑之聞名,是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

入村只有一條路,一邊一條小河,一邊又是黃花地,遠遠的,路盡頭,就望見了粉壁黛瓦的村落。

沿著無名小河上行,經過跨在河上的一座廊橋,就進入了理坑。映入眼簾的,小橋流水,青石窄道,水邊洗衣的老婦,石道蹣跚學步的孩童,還有那佇立了幾個世紀高聳的馬頭牆,倒影在清冽的水中——時光就此靜止,這日頭的光芒,難道已經定定的照耀了幾百年嗎?——戲水的漣漪攪碎了沉靜的倒影,幾個女孩游客,用清脆的笑聲再把時空拉回。

房屋緊鄰水兩岸而建,屋門到水邊之間,就是窄窄的青石小路。小河兩岸的連通,就靠兩座小石橋,一座下有兩個支撐,上鋪平整石板,簡易而無名;另一座略寬,旁有低矮護欄,上銘天心橋。房屋的粉壁已斑駁脫落,透出歲月的滄桑,青石的路面,卻依舊平整光滑,屋門前掛起的住宿,餐飲,酒吧的招牌,顯示出本地的村民,已被熏陶了商業意識。

跟隨店家的帶領,從水邊的一條小巷忽就轉入了村落深處。剛剛進入,只覺高牆蔽日,巷道深深,全然換了一片天日,略感茫然的穿行在古道巷陌,左盤右轉,一時就到了下榻的小店,外觀是一樣的古舊格局,裡面的客房,卻已經做了相應的改造。

小憩一下,便趁著夕陽,開始了理坑歷史的叩問。古村的面貌,保持的比較完好,整個村落不大,由於房屋眾多,所以都是緊鄰而建,最古的宅子,已有400年的歷史了。沿路標指示,穿行於青石巷道,依次便會經過如下古屋:小姐樓,尚書第,崇德堂,敦復堂,花廳,官廳,天官上卿…這些都是不同時期理坑的傑出人氏所建,遺留至今,大部分房屋仍有人居住。走入數百年的古屋,便踏入了歷史之河,齊整的廳堂,鏤花的門扇,依舊的雕梁畫棟,依舊的天井樓閣,只是當年的光彩,卻已然不再,但格局之精巧,做工之細致,仍能透出世家的氣派。印像最深的,是那古屋的灶間,站在數百年煙火熏黑的灶壁前,看著現在房屋的主人在灶台前忙碌,木柴送入灶中,炊煙緩緩冒出,神思遙想,數百年前,也是一樣的場景,也是一樣的炊煙,就自這灶台,向天井飄散,而那炊火,就這麼延續到了今天…

行出古屋,抬眼望去,一座座的馬頭牆,鱗次櫛比,聳立於整個村落之上,夕陽的余暉下,青瓦粉牆,都披上了一層金裝,重又展現當年的輝煌。此情此景,劉禹錫的《烏衣巷》油然閃現‘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地雖非秦淮河畔,當年也未必有那等繁華,但小橋芳草,古巷斜陽,也正合詩中意境,當年顯赫一時的大宅,終也敵不過世事滄桑,舊時燕子所居的深堂府第,如今也不過成了尋常人家。夜晚來臨,空氣清冷,披衣出門,准備夜觀古村。行走出村,沿水邊下行,便是來時之路,路上無燈,四野俱寂,舉頭仰視,滿目的星鬥,竟絕非城市之中所能見!耳聞小河輕淌,鼻有黃花幽香,星光漫天,春蟲初鳴,田園夜景,如此醉人~‘自然’兩字,在此時,你就有了最充分的體會。回首望向村落,整個理坑,靜逸的隱入黑暗,不聞任何喧囂,幾盞遠燈,似繁星落地,指引我們返程的方向。理坑,我們不過是你的幾位過客;而你,卻成了我們的一世記憶



(理坑1)



(理坑2)



(理坑3)



(理坑4)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