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萬裡路(11)--來到拉薩城,走近西藏人

作者: 三色元

導讀午後的陽光依然刺眼,318國道沿著拉薩河床西行,河水反射的光芒令人炫目。這樣的光影,是攝影家們的最愛,也可以望到很遠的布達拉宮。 轉過拉薩東郊最後一道山梁,迎面一道綿延高大的山脈,像幕布一樣擋住了視線。雖然在逆光之中,仍張揚地裸露出它堅硬的身軀和歲月磨礪的溝壑。“看到了,看到了,布達拉宮”,天錄叫了起來。盡管我們也在尋找,但只有天錄,幸 ...

午後的陽光依然刺眼,318國道沿著拉薩河床西行,河水反射的光芒令人炫目。這樣的光影,是攝影家們的最愛,也可以望到很遠的布達拉宮。 轉過拉薩東郊最後一道山梁,迎面一道綿延高大的山脈,像幕布一樣擋住了視線。雖然在逆光之中,仍張揚地裸露出它堅硬的身軀和歲月磨礪的溝壑。“看到了,看到了,布達拉宮”,天錄叫了起來。盡管我們也在尋找,但只有天錄,幸運地率先發現。長安車快速地前進著,我們透過行道樹的間隙終於看到了布達拉宮。雖然由於距離遙遠而顯得渺小,但在山脈那黑黝黝的背景下,一縷陽光照耀的布達拉宮,伊然是那樣的奪目。

行程萬裡,就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夢想:來到拉薩,登上布達拉!大家終於忍不住大呼小叫的要停車,廖白沙說:“早得很,這麼遠就想拍照哦?”大家不依不饒,車未停穩,大家就急急地下車,尋找最佳角度去了。

我的標頭相機這時候就相形見拙了,廖二哥和天錄,則拿出200、300毫米的鏡頭,興奮地對著夕陽下的布達拉宮猛拍,“哢嚓哢嚓”的聲音,令人羨慕不已。

我發現了拉薩河谷的另外一道風景,寬闊而平緩河床上,停放著五顏六色的車輛,旁邊還搭著帳蓬,烘烤著食品。人們十分悠閑地在那兒走著、坐著或者躺著,還有一些在河邊拉杆釣魚。原來今天是周末了,拉薩人到河床上來露營休假,真是一種神仙般閑適的生活。

走下河壩,我用手一鞠拉薩河水,冰涼而清澈,內心有一種不容玷污的激動。我抿了抿,有一點點說不出的冷澀,難道這就是高原味了?

河汊對面是藏民一家子,我舉起相機,按下了快門,並對著他們說出了剛剛學會的問候:“扎西德勒!”,對方也禮貌地回了一句“扎西德勒!”

傳說中難以溝通藏民,居然如此禮貌,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後來,一位經朋友介紹認識的西藏同行,則讓我對藏民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西藏入學率不高,許多兒童對漂亮的鉛筆、精美的作業本非常喜愛,當我們拿出來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舉起本子和筆,高興地跑來跑去。這些純真的表情,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收獲。

轉經似乎是西藏人必作的功課,幾乎每日每晨,都會有人沿著順時針的方向,或轉寺廟,或轉湖泊,或轉經輪,或轉瑪尼堆……。這個時候,他們用心虔誠,是特別忌諱別人無端打擾的。

對那些五體投地、匍匐前進來拉薩朝拜的信徒們來說,跨過了千萬裡的坎坷,經過了日月風雪的洗禮,一生最終目的達到後,他們的內心會充滿信心。但在另外的時候,他們也許會伸出那雙丈量大地的雙手,向你求得那怕是一角兩角的賜予。

游牧是西藏人較為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高山草甸,經常有滿山的牛羊,而不遠處,則是犛牛毛編織的黑色藏包,厚實而耐用,能夠經受高原的颶風與寒冷的襲擊。那些白色的藏包,則多數是休閑旅游服務區,在青山綠水和藍天白雲下,顯得非常的美麗。

一個來藏十年開火鍋的重慶崽兒對我說,西藏世界矚目,拉薩也已成為一個國際化都市,要了解純粹的西藏人,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而要真正融入西藏,更不是短時間內可以作到的。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對於人類來說,有些差別是必要的,這才是真正的和諧相處、相互兼容的大同世界。





(黃昏的布達拉宮下,回歸的僧人)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