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返程中,我們游走在美麗的黃河谷地,與美麗的撒拉族姑娘索菲婭邂逅相識了。這天,我們來到了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自治縣,一條清澈的河流上,架著一舊一新兩座橋梁,兩岸河谷是豐美的水草、樹木,遠山是黃土沉積樣的山梁,在高原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地美麗,居住在這裡的撒拉人真是好福氣了。 車過大橋,問一小孩,這是什麼江?小孩答:“黃河”,“黃河?有沒有搞錯喲,這是黃河?”,驚奇之余,問另一路人,“這就是黃河!”。大家立即下車,用藝術的光影,讓這清亮的河水、碧綠的河谷、金黃的山脊,在相機中定影。直到肚子咕嘟咕嘟的抗議,我們才向附近的城鎮走去。在縣鎮(縣城大約只相當於內地一個鎮的規模),趕路近8個小時的我們早已是飢腸漉漉,但找了很久,也沒有川菜館。大家商量之余,不得不進了一家名叫“駱駝泉餐廳”的清真餐廳。以往我們不進清真餐廳,主要是怕吃不慣那飯菜,這次逼上梁山,是不得已而為之。誰知,這一決定讓我們享受了一次視覺與味覺的盛宴。
我點了回鍋牛肉,一路上我們最喜歡的是回鍋肉,沒想到清真餐廳用牛肉代替了豬肉,他們生意頭腦果然不錯,爾後再點了個正宗的回民食品紅燒羊肉作主菜。在等待的時候,一個面容清純、皮膚白晰、身材窈窕、穿著民族服裝的女孩從跟前走過,被我等一幫攝友眼睛瞟上,立即拿上相機追趕。在餐廳院壩,與姑娘搭上了話。原來,她是一位撒拉族姑娘,初中剛畢業,就在父親開的餐廳打工。
“你念書麼?成績好麼?”
“怎麼不念書了?還想念書麼?”
“想出去到大城市打工麼?”問題接連不斷地轟向她,索菲婭的回答總是不急不慢。
“我成績挺好的,可是初中畢業就不念書了,撒拉姑娘都這樣。”
“我們這裡的風俗,姑娘是不能出遠門的。”
幾個攝友嘆息著,但手裡的相機卻不停地響起快門聲,姑娘倒也大方,讓我們拍了個夠。還留下了通信地址,讓我們給她寄照片過來。直到她的哥哥過來,大家才停止了拍攝。
我們稱贊說:“你妹妹索菲婭真漂亮”。索菲婭走進了服務櫃台,她哥聽我們誇獎,也一副高興的樣子,說:“撒哈族姑娘都漂亮,而且撒拉族的男子也很英武”。接著,我們擺起了龍門陣。
撒拉族人口目前有10萬左右,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附近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因信仰伊斯蘭教,其服飾也與回族相近,成年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夏天愛穿白汗褡、青夾夾。女子頭戴蓋頭,少女和少婦戴綠色的,青壯年婦女戴黑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女子還喜歡戴戒指、手鐲、耳環等飾物,所以又被稱為“撒拉回”。怪不得撒拉人開清真餐廳了。
據歷史學家考證,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烏古斯部的撒魯爾人,定居到循化已近有800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從周圍回、漢、藏等民族中不斷吸取新鮮血液,擴大民族主體,逐漸形成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新共同體--撒拉族。
“哇,你們撒拉人真不錯”,聽完介紹,大家都一陣感嘆。
“你們看到了這裡的黃河麼?那可是撒拉人的驕傲?”
“看見了,看見了,非常漂亮和清亮”正在感嘆之余,服務員送上了第一份美食—回鍋牛肉,這可能是我們沿途能夠吃到的最美味的食品了,大塊的牛肉片像是干燒過的,和著金黃色的饅頭片以及青椒塊,單是色彩的搭配就讓人垂涎欲滴。吃進嘴裡,干燒的牛肉綿實厚道,越嚼越有味,而饅頭片則酥脆麻辣,內含溫和牛油味,青椒鮮嫩微辣,汁液豐富。交替而食,讓人不忍停箸。後上的紅燒羊肉,與土豆相伴,味道也不遜於川菜,難怪這兒找不到打遍天下的川菜館了。這頓美味,讓我們後來經常進入清真餐廳作了一個良好的向導。
用餐結賬,價格出乎意料的便宜。我們與索菲婭告別,看得出來,美麗而純樸、善良而傳統的索菲婭,安逸於這美麗的黃河,滿足於這富饒的家鄉。


(調皮的撒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