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大理
在計劃此次出游之時,幾次想將大理放棄(因為據說它的景色不如麗江),但它的位置太合適,怎麼繞也沒繞過去,可見此處乃交通要塞。不過兩處都走過之後,我認為大理還是值得一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很耐看。
從昆明出來,到大理有4個小時的路程。一路之上,一座山連著另一座山,道路彎彎曲曲,不是在上坡就是在下坡,不是左轉就是右轉,幾乎沒有平路和直路。這段路讓我第一次體會出了雲南山路十八彎的特點。
路邊的景色比較一般,間或有一些梯田,但都普普通通,沒什麼美感。路上有幾個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村寨較為引人注目,這些村寨的特點是房屋的外牆上大都繪有色彩鮮艷的牆畫,有的是一只大公雞,有的是一朵大花,還有的繪的是一些裝飾性的花紋。這些牆畫底色均為白色,襯的牆畫的色彩格外鮮艷,後來聽當地人說大理的雨水很少,我才明白他們的牆畫為何如此干淨、鮮艷。
車行至3個多小時後,天邊忽然出現了一座雪山,頓時讓昏昏欲睡的我們清醒過來,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雪山,覺得雪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聖潔。山路彎來彎去,我看著雪山在視野裡消失又出現,出現又消失,終於,整座雪山(蒼山)展現在了眼前,我們終於抵達了大理。
一下車,大風就撲面而來,大理有“風花雪月”四景,我開始還為已經感受了一景高興,可是之後在大理游玩的兩天裡風仍然一直吹,讓我覺得“風”在這裡應歸為自然災害,怎麼能稱得上是一景呢?與大風同時歡迎我們的還有強烈的讓人睜不開眼的陽光,高原陽光之毒在這裡算是初步有所體會。
急急忙忙入住飯店後我們立刻開始參觀古城,古城南門上介紹說:“大理古城簡稱榆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裡,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出古城南門向西看去,蒼山點點白雪與白雲遙相呼應,襯得大理城樓頗為壯觀。城樓上碩大的“大理”二字,讓每位游客都在和它的合影中找到了到此一游的紀念憑證。

(5)
古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隨處可見古樸的白族民居,據說這裡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所以大理古城也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古城街市繁華,到處都是各種特色小店,不過現代感已經很強了,只有青石板路和路邊的水井還能找尋到幾分古樸之意。
古城內幾乎每處地方都可以看到蒼山,而且蒼山是由北向南呈細長的形態分布,所以從不同的方向看過去感覺都有些不同。
出了古城,我們前往崇聖寺。這也是大理最著名的地方,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喜歡金庸小說的人都會對崇聖寺有很多想像,而且歷史上也確有九位皇帝禪位為僧,出家崇聖寺。去之前,我對這個舉世罕有的皇家國寺多少有些好奇。
崇聖寺選址極佳,背依蒼山,面臨洱海。崇聖寺大門在蒼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莊嚴。“佛都”二字更是貼切的形容出了大理的佛教氣氛。因皇室的崇佛,南詔、大理國子民“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珠”。大理國曾經三百一十多年無戰亂紛爭,百業興盛。
寺內建築皆依山勢而建,即使在北京見慣了皇家建築的大氣和莊嚴,我還是被這裡依山臨水、宏偉壯觀的殿堂群打動了,崇聖寺確實當得起“皇家國寺”四個字。
雖然大理城內到處都是茶花,不過在崇聖寺主殿後的一株茶樹我認為是最美的,就像北京的玉蘭花都說是中南海南牆外的一排最美,我想兩者都是因為有背後的紅牆和重檐作背景才顯得更美的吧。
在每個大殿的外面,幾乎都有這種樹的存在,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樹,後來看到樹上標示是菩提樹,不由想起六祖惠能的那首詩“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當初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還以為沒有菩提這種樹,後來雖然知道誤解了詩的意思,但也沒有見過這種樹,如今閱歷漸增,站在這棵樹下竟想起了多句禪語。正是: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人無心則死,心無塵具生。生者塵心,心既是塵,生者無心,便也無塵。塵心兩忘,世我無存。
因為崇聖寺依山勢而建,本身海拔較高,所以從這裡觀蒼山比較近,蒼山點點雪的效果也較為明顯。
在比較靠後的幾重大殿的檐下,有迎風舞動的金剛鈴,鈴音隨風而來,余音不絕,仿佛是大師在頌讀經文。聽著鈴音,看著蒼山,呼吸著干淨的空氣,感覺心已得到了淨化。
沿台階一直向上,逐漸進入了崇聖寺較高處。展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山海大觀石牌坊,牌坊為白族特色,面山一面題寫著蒼勁有力的“山海大觀”四個大字。
繼續向上,就到了寺內最高處:望海樓,樓為三重檐明清式樓閣。這裡是一處極佳的觀景點,四周松柏滴翠,樓立林中,登上樓頂可以眺望大理全景,蒼洱毓秀,盡收眼底。

(4)
從望海樓俯瞰崇聖寺、洱海,崇聖寺像是居高臨下守護著大理城,而洱海則像一條藍色的玉帶,滋養著兩岸的農田。
從望海樓下來,我們開始仔細的欣賞三塔。遠看崇聖寺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不愧是大理的標志和像征。
走到塔基下,仰望三塔,倍感三塔的莊嚴、宏偉,自唐朝開始守望大理的三塔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沉澱。

(3)
寺院中的大塔又名“干尋塔”,高 69.13米,共有13層,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
分立在大塔稍後的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塔都有些向主塔傾斜,但千百年來始終保持著現有的傾斜角度,可謂奇跡。
主塔塔基前有“永鎮山川”四個大字,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礡,為明代沐世階所書。
聚影池是特意為觀三塔倒影而建,我感覺多少有些造作。
這裡的花開的很漂亮,在這裡照的照片回來一看笑的好燦爛。
大理除了有三塔公園,還有個三塔倒影公園,兩者相隔有1公裡左右,我們步行前往,10分鐘左右就到了。一進公園,一株茶樹嬌艷的開在路旁。
三塔倒影公園不大,但景色很美,當時風太大,沒能看到清晰的倒影,不過總的來說我對這處公園還是比較滿意的。從公園出來,天色漸晚,我們返回酒店休息。
吹了一天的風,晚上臉紅的像喝多了酒,還有輕度曬傷跡像,我認真地進行了密集護理。第二天一早發現臉並沒有完全恢復,不過依然決定按計劃前往蒼山。從山腳下乘感通索道上山,翻過一座山後就到了半山中,有幾處清澈的泉眼。
看了這幾處景點後就走上了玉帶雲游路,真是不走不知道,這條有個美麗名字的路長的讓我傻眼,它是在半山腰沿山的外側迂回前進的,如果從我們上山的地方走到下一個下山索道處,全速前進也得走6個小時左右,在前2個小時的旅途中,我能欣賞的只有一處雪山山峰和山對面的路,當然這兩種景致還是美的。

(2)
除此之外,還能看的只有樹了。
3個小時後,就在我們走的無可奈何時,發現路邊一條下山的小路邊竟然有馬幫,欣喜若狂之下我們迅速騎上馬,不過下山騎馬真是對膽量的一種考驗,初次在山路上騎馬的我們幾乎驚呼不斷,而滇馬走慣了山路,下山的速度相當快,讓我們只能抓緊扶手,向後微躺,幾乎沒有能稍稍放松的時間。馬走到山下用了1個小時,我覺得如果自己走下來可能還沒這麼累。不過好歹算是從玉帶雲游路上解放出來了,回頭再看了蒼山幾眼我們直奔洱海。
洱海的水質保護得很好,清澈透明,水色藍盈盈的。洱海是一個高原淡水湖泊,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裡,東西寬3—9公裡,面積251平方公裡。洱海屬於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彙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彙合注入瀾滄江。

(1)
坐船到達海中的小島時,已接近日落時分,站在島上最高處的天鏡閣上觀海。
只見洱海海水的顏色逐漸變暗,蒼山的山峰將光線割出了一條條直線,甚為壯觀。最終,太陽完全隱到了蒼山之後,蒼山上的點點白雪重又清晰可見,我們坐船返航,結束了大理的旅程。
更多照片請登陸我的博客:http://tt231.blog.***/8045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