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裡,美麗的牡丹盛開在洛陽城的角角落落,讓人隨時都能身受暢游花海的感覺,尤其是在栽培面積相對集中的公園,那中接天花朵無窮碧的感覺,價值就如跌進花的世界,讓人心醉。
牡丹是洛陽人心中美麗的神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吉祥物。
傳統名花牡丹像征著幸福、和平、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將其視為吉祥物。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一位旅美華僑在參觀了鹽城枯枝牡丹後激動地說:“中國是我的根,牡丹是我心中的花。”我國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如:種牡丹、賞牡丹、愛牡丹、畫牡丹、繡牡丹、唱牡丹,另外還有宴花、雕花、結花、拜花,形成不同牡丹文化習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區土家族人種牡丹、繡牡丹之俗,雲南大理白族“趕山”觀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畫牡丹,北方滿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陽的插花俗,甘肅省臨夏回族的“花兒”唱牡丹,隴西浪山觀牡丹(朝山會)、牡丹命名、街頭賣花俗,安徽巢湖銀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洛陽、菏澤、北京、太原、彭縣、上海、杭州、銅陵的牡丹花會和牡丹筆會。洛陽人愛牡丹,從古到今都如此。早在《隋志·素問篇》中就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以記載隋朝洛陽人賞華場面。北宋中期,洛陽人植牡丹、賞牡丹已達到了空前。司馬光曾用詩將洛陽繁榮景像加以描寫:“洛陽春日取繁榮,紅綠叢中下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歐陽修在他的《洛陽牡丹記·風俗記》中作了更為詳盡的敘述:“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竟為遨游。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台處為市井,張幄 ,笙歌之聲相聞。”鄞江周氏的《洛陽牡丹記》中也有記載:“姚黃……故洛人貴之,號為花王。城中每歲不過開三數朵,都人士女,必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裡,其為時所貴重如此。”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中有:“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就是對當時人們酷愛牡丹的真實寫照。
如今,牡丹被定為洛陽市花,大街小巷、機關、學校、公園、廠礦、寺院以及郊縣四鄉,皆植牡丹,花開時節,登上飛機,從天上俯瞰,全城真可謂花的海洋了。 花會期間城中張燈結彩,沿街門面,粉飾一新,城中的男女老少也都穿上的最新的衣裳,尤其是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如同過年。
洛陽人不僅愛花、種花,還十分好客。每年花會中外賓客(國內包括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台、港、澳等地來客,國外包括:美、日、俄、泰、法、英、德、意、印、芬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200多萬人次。
洛陽牡丹花會的觀賞項目和活動項目之多,使游人在對牡丹一飽眼福之余,還可盡情地欣賞夜晚的燈展,白天的廟會及燦爛的牡丹文化——牡丹筆會、牡丹音樂晚會、牡丹詩詞碑文、牡丹插花、牡丹盆景藝術展等等。洛陽人愛牡丹如痴。從而,出現了許多植牡丹能手,畫牡丹的畫家,寫牡丹的科普作家,插牡丹的高手,培育盆景牡丹的盆景家,以及拍牡丹的攝影家等等,來到洛陽,會使您感到牡丹與牡丹文化的無限魅力……

(洛陽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