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頂
大家興趣正濃,天還早,導游亮亮問大家有沒有興趣繼續“勇攀高峰”——黛螺頂?大家積極響應。
黛螺頂,在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雲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到山頂寺前交彙,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緩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我們就從那裡登山,試試挑戰能力的千級石級。 黛螺頂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寺內中殿檐台下左側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頂碑記,對大螺頂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遂欲摹擬五座台頂的五方文殊,總塑於此,以便朝會者到此參拜。黛螺頂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台”之處。五座台上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頂部轉遍,不具備較強的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台”的心願。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乾隆皇帝那種“假朝拜”的懶人妙計比較符合現代人的節奏。但是即使是登上黛螺頂也不易,因為山勢陡峭,沿途見許多人不過才走了四分之一就放棄了,還有的因為登山的方法不對,緩不過勁來嘔吐不已。常人慢慢攀爬已經讓人疲憊不堪,但是我們驚奇在登山途中看見兩個年輕的現代MM,為了心中的某個願望,虔誠的一步一叩首登向頂峰。不知道她們有什麼樣的願望,但是看到她們虔誠的樣子,我想菩薩會體會到,助她們一臂之力的。
登上黛螺頂,“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站在這裡極目遠望,但見南台、中台、北台橫出天際,與寺院背靠著的東台綿連在一起,像是天然大屏障,圍護著台懷腹地的寺廟建築群。俯瞰台懷,又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佛塔對峙,石階層疊,琉璃瓦反射著金光,紅圍牆一道又一道,呈現出一派佛國風光。
黛螺頂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計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間。寺內的第一座殿為站壇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攢尖頂。作為殿建,在五台山寺廟群中別具一格。殿內主供站壇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趺坐形樣,而是站立於佛壇之上。又站壇佛亦稱旃檀佛,因原來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得名。第二座大殿為五文殊殿,正面三間,側面兩間,外加半間寬的四面出廊,單檐歇山頂。殿內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壇上,中間供中台孺童文殊,左側供北台無垢文殊,右側供南台智慧文殊,左側殿壇供東台聰明文殊,右側殿壇供西台獅子吼文殊。第三座後殿面闊五間,懸山_頂,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拍,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樹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為寺宇生色不少。
我們寺院裡遇到一個小沙彌,年紀也就是8、9歲,唇紅齒白,長得十分俊秀。他正在幫師傅做齋飯,。十分乖巧。同伴想邀他一起合影,他十分靦腆,低頭盯著自己的腳看不敢回答是或否。同伴用數碼相機回放給他看他低頭的樣子。畢竟是童心未泯,他的眼眸裡閃爍著好奇的光芒,最後,他說要問問師傅能否同意。在得到同意後,他靦腆的和同伴合了影。這時,跳出幾個MM,要和他照相,小沙彌像被針扎了一樣,閃到一邊去。連連擺手。“女人是老虎”????看到他窘迫的樣子,大家哄然大笑起來……。
下山:
山上是佛家修行的淨地,而山下卻是熱鬧的塵世。按照不走回頭路的習慣,同時放棄了索道下山的捷徑,我們選擇了後山的“馬路”下山。所謂“馬路”是因為後山沒有路,而是那些上山的馬蹄踩出的痕跡形成的路。蜿蜒曲折,路邊開滿了許多不知名的野花。山下的集市熱鬧非凡,分布了上百個經營工藝品的攤位。和國內其他旅游景點一樣,這些工藝品已經沒有了地方特色,大多批量生產於江浙一帶,每個攤位的物品基本上是如出一轍。沒有我感興趣的東西,只是好玩應景買了一對普通的山核桃,開價50元,還價25元,成交30元。同行有位愛好古玩的“藝術品經紀人”看後,說還行,核桃是真的。因為有些所謂的山核桃是塑料仿的,再怎麼在手上把玩也琢磨不出物件的光澤。
東看看西瞧瞧,聽著來自各地的南腔北調,看看北方的商人做買賣也很有意思。在集市溜達了近2個鐘頭,已經將近7點,北方的夏天天色黑得較晚,但是集市也快結束了,在導游及領隊的多次催促下,大家才各自帶著自己的“戰利品”乘車返回晚餐地點。
明天,我們就要離開五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