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鼓浪嶼風情

作者: WXCTravel

導讀學生時曾夢想老了可以在鼓浪嶼買一幢別墅住下,沿著幽深彎曲的小巷回家,推開有些年月帶點鏽跡的雕花鐵門,穿過長長而又清涼的回廊。。。晨昏可以看日出日落看棲霞落彩,夜晚聽著浪打礁石枕著濤聲入眠。。。和老公還在戀愛的時候,也跟他說了我的夢想,他說他會幫我實現。等我來到溫哥華這個在某些方面和鼓浪嶼有著相同之處的城市,當我時而還會念叨著鼓浪嶼 ...

學生時曾夢想老了可以在鼓浪嶼買一幢別墅住下,沿著幽深彎曲的小巷回家,推開有些年月帶點鏽跡的雕花鐵門,穿過長長而又清涼的回廊。。。晨昏可以看日出日落看棲霞落彩,夜晚聽著浪打礁石枕著濤聲入眠。。。和老公還在戀愛的時候,也跟他說了我的夢想,他說他會幫我實現。等我來到溫哥華這個在某些方面和鼓浪嶼有著相同之處的城市,當我時而還會念叨著鼓浪嶼的時候,老公說:你都已經住在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了,怎麼還會想念鼓浪嶼呢?他不知道,有些夢想是會一直留在心底的啊。而當我這次要來鼓浪嶼之前,我給老公打電話,問他:還記得我想在鼓浪嶼買別墅嗎?他回答:記得!我問:會實現嗎?回答:會的!

我知道他的回答只是一種信心,事實上我也並不需要一定要實現這個年輕時候的夢想,但,鼓浪嶼依然是我的所愛,有別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已去過的和將來要去的。

08年元旦前,我帶著兒子,在鼓浪嶼住了4個晚上,真正悠悠閑閑地感受了鼓浪嶼,尤其是老房子。

入住於英式別墅

去之前,我讓我的朋友幫我找一間比較有特色的家庭旅館。她真是知道我的,我都沒有多說什麼,她就知道我想要住什麼樣的了。在網上找了些資料後,她又自己跑到鼓浪嶼上幾家旅館看過,最後幫我定了一間。我的朋友和姐姐以為我舍不得住酒店,都想讓人幫我安排,被我婉拒了。

鼓浪嶼上面家庭旅館開了很多,生意大部分都很好。曾有一個加拿大人和一個荷蘭人,租了“觀彩樓”前可以看海的一棟老房子,裝修成很古典中國的風味,吸引很多旅客,生意火爆。似乎是這一兩年的事,房東將房子收回,買出了800萬的價格。據說,也是國內的人買走,當做度假用的。

我很滿意我的朋友幫我找的家庭旅館,就在日光岩腳下,離輪渡約15分鐘的路程。那是160年前的房子,是當時教會建了給英國來的女牧師住的,所以也叫“姑娘樓”。現在,叫“喜林閣”。



(#1)

偌大的庭院,只有10個房間。這家自07年8月份開張以來,入住率80%以上。我比較喜歡的是,每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據說有的家庭旅館沒有)。這間的價格是300多,不過,因為房間不夠,我們住了兩天小間房,價格200多。



(#3)

院子裡還有很精致的秋千,鋪著小磚的小路和修長搖曳的茂竹,更是給了這座老房子悠閑風雅的感覺。等朋友們來看我的時候,我就坐在院子裡看書,相機放在旁邊,想等她們一進門的時候給她們一個定格。

迷失幽深巷弄,徜徉老房舊屋

鼓浪嶼,僅有2平方公裡,1萬多人,卻擁有鋼琴500台左右,據說鋼琴密度為世界之最。早年,13個國家在島上有租界,為全國最多,島上留下了各國不同類型的建築,除此,早先飄洋過海的華僑彙款回來,依據國外的風格和各自的喜好建了很多的房子。因此,鼓浪嶼又被稱作“萬國建築博覽”。此外,看了那些書才知道,在鼓浪嶼住過的名人比我原先耳聞的多得多:林語堂、林爾嘉(菽莊花園的主人)、林巧稚、殷承宗、陳左煌等等,現在仍然住在島上的名人還有鄭小瑛和舒婷。

應該說,環海、綠樹、建築等環境是鼓浪嶼外在的美,鼓浪嶼的人文和歷史才構建了它的精華和靈魂,而且早已浸染在鼓浪嶼人的日常生活中。星期日的教堂外,也許你會碰見用英文聊天的兩位面容慈祥的主裡的姊妹;在陰涼彎曲的小巷,迎面走來的或許就是你熟知的某位名人的後代;這裡還有80多歲的老太太每天喝自己親自手磨的咖啡;初到鼓浪嶼的當晚,我和兒子找不著回旅館的路,帶我們回去的兩位夫妻就是裝扮齊整背著提琴,想必是從家庭音樂會剛回來。。。

我想念的鼓浪嶼,向來不是日光岩,不是菽莊花園,不是鄭成功塑像,也不是任何需要買門票的場所。要看鼓浪嶼,還是避開游人必經之路,離開喧鬧之處,拐進那些幽深的巷弄吧。拿著朋友幫我買的手繪地圖,我和兒子一間間尋找著曾經風華的那些老建築。

在讀舒婷的關於鼓浪嶼人文的《真水無香》時,看到她說她常常出門會找不到回家的路,讓我失笑,想著聰明的人似乎總有哪些方面不太靈光的。而朋友幫我買了一本《迷失 鼓浪嶼》,我剛開始覺得這個“迷失”的意思應該是指“精神的沉醉”,可沒想到的是,鼓浪嶼,這個彈丸之地,的確讓人迷失,讓我常常找不著路,常常是照著地圖走著走著竟又回到原地。於是,我對兒子說:“不看地圖了,我們隨便走,走到哪裡算哪裡吧!”這樣倒好,竟然有時不經意間,我們尋尋覓覓的老房子就赫然出現我們面前。



(#6)

這是位於筆山路的“亦足山莊”的台階,建於1920年間,為越南藉華僑許漢所建。它的門樓和石階是鼓浪嶼最大最美的,典型的歐式建築。聽說剛花了1000萬人民幣重新裝修過,現在是寶姿的總設計師居住。我們去的時候,大鐵門緊閉,只有兒子的小DC可以伸進去拍了幾張。

“觀彩樓”也是一座風格獨特的的歐式別墅,因在樓上可以觀賞到美麗的落日彩霞而得名,可是,原本華貴氣派的樓房,現在也只剩破敗,只有透過樓頂窗戶看到鼓浪嶼的代表建築“八卦樓”和對岸的現代化高樓依舊光彩。



(#12)

我們從“觀彩樓”的小窗爬到外面的沒有圍欄的小天台。旁邊就是“春草堂”,是大名鼎鼎的許春草自己設計自己用了35年的時間用一塊塊花崗岩建上去的。許春草,當年曾得到過孫中山授予的一等勛章。而今,他的後代又在樓的前面又蓋了另一棟別墅,同樣也是可以望海觀霞。在“春草堂”後面,是英年早逝的著名音樂家許斐平的故居。

鼓浪嶼,小小的地方,幾步之遙都是和名人有關系。曾看到一篇文章說,他和朋友尋林語堂故居不遇,便在一座沒有門,也沒有門牌的老房前坐下休息,回去後看圖才知道,那竟然就是林語堂的故居。



(#26)

1,《到鼓浪嶼看老別墅》龔潔著 這是一本比較權威的關於鼓浪嶼的老別墅的書,作者龔潔長年研究鼓浪嶼的文史和建築。書裡有很多很珍貴的老照片,很值得一看。

2,《真水無香》舒婷著 在去鼓浪嶼之前,很開心地看到書店裡擺著舒婷的這本書。裡面都是關於鼓浪嶼的人文,很多的家族故事在別處是看不到的,而她的母親的相片也是在這裡首次披露。我很喜歡這本書。

舒婷仍然住在鼓浪嶼她的先生家族留下來的老房子裡,每天清晨她都會沿著固定的路線出去跑步。原先的鼓浪嶼地圖標了她的住址,以至於常常有馬上要趕飛機的讀者前來合影簽名等,後來在她的強烈要求下,在地圖上刪除。

3,《迷失 鼓浪嶼》Air夫婦

夫愛攝影,妻愛文字,於是,在鼓浪嶼住了幾年後,便有了這本書。朋友給我買的,可以隨便翻翻。

還有那本《市場瞭望》雜志,我是因著裡面很多鼓浪嶼的照片拍得很有味道,而把書給買了回來。

鋪在下面的手繪地圖,也是朋友幫我買的,挺有味道,可是找路不好用。不怪地圖,鼓浪嶼的路本來就是那樣的,同一路名,成F形的三段路,或是V形的兩段路,有的甚至是平行斷開的。

後記:剛從鼓浪嶼回來的時候,很多的想法和感觸,時間一過,也漸漸想不起來了。總覺得現在的文字和“風情”這兩個字有點距離。看當時拍的相片,也是灰灰暗暗的多。幾乎要放棄這個整理了,總覺得少了點激情。當時住的那家旅館的老板也是一個有著很深的鼓浪嶼情結的人,他說:“因為愛它,忘不了它。因為愛它,希望它永遠都是那麼美!”大概也是基於此,我還是把自己的感受和朋友們分享,謝謝耐心觀看!

原文另有21張其它照片及相應文字,要看請點擊:http://www.chuchairen.com/2008/01/wxc_17.html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