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自助10日之5-香格裡拉

作者: gwtw-wt

導讀第七站:香格裡拉 從長江第一灣出來後沿金沙江岸邊行走,不久就繞到了玉龍雪山背後,從這個方向看玉龍,雪山上的雪比較少,但雪山綿延起伏,加上雪山上方的大朵白雲,雪山確有隱隱騰飛狀。 乘車繼續前行,公路兩旁有一條並不寬闊的河流,據司機介紹說這條河是西游記裡通天河的下游。短短半小時的車程一條河上竟驚現數個水電站,也不知會不會對水文有所影響。 ...

第七站:香格裡拉

從長江第一灣出來後沿金沙江岸邊行走,不久就繞到了玉龍雪山背後,從這個方向看玉龍,雪山上的雪比較少,但雪山綿延起伏,加上雪山上方的大朵白雲,雪山確有隱隱騰飛狀。

乘車繼續前行,公路兩旁有一條並不寬闊的河流,據司機介紹說這條河是西游記裡通天河的下游。短短半小時的車程一條河上竟驚現數個水電站,也不知會不會對水文有所影響。

這條山路曲折回環,在到達一處海拔較高、地勢開闊的山口時,眼前的景色讓我呆住了!一直不見真容的哈巴雪山的全景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我此次雲南之行見到的最氣勢磅礡的雪山景色,這種美景我真是從未想像過的,太壯闊了!


(1)

在接下來往香格裡拉的路上,逐漸的我開始對雪山產生視覺疲勞了,香格裡拉四面都是雪山,再加上之前下過雪,把不是雪山的山也變成了雪山,所以到了這裡保證你能把雪山看個夠。香格裡拉縣城也不大,太陽下山後街上就空無一人了。這裡海拔已達3000米,到這裡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高原反應,於是早早回飯店休息。

第二天一早,我們前往普達措國家公園游覽。普達措國家公園是“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拉姆撒國際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總面積1313平方公裡,普達措在藏語裡,意為普度眾生到達彼岸之舟湖。相傳1600多年前,法王在香格裡拉建塘草原的林海深處發現幾道具有清涼、柔和、純淨、不傷咽喉、有益腸胃等8種特點的湖泊,而草甸又被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環抱,於是感嘆“建塘普達,天然生就”。

乘景區環保車進入公園先到達的是屬都湖,由於冬季湖面結冰,看不到湖水,只見到一片閃著銀光的雪海。看不到湖水雖然可惜,不過聽導游說如果在夏秋到來,湖光山色雖然美,不過游人也是相當多,到時這裡的靜謐之美就蕩然無存了,所以魚與熊掌總是難以兼得的。

沿湖邊棧道行走,沿途穿過的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樹木高聳入雲,空氣干淨的讓你忍不住大口呼吸好淨化自身的呼吸系統。

這裡的樹上大都掛著一種類似胡子的植物,聽導游說這就是松蘿,俗稱“樹胡子”,是一種只能在無任何環境污染條件下才能生長的植物。不過樹上掛著這種植物一點都不影響美觀,它們隨風飄動仿佛給古樹帶來了生命。

乘車上行到屬都湖高處的時候俯瞰湖景,屬都湖像片楓葉靜靜的躺在群山之間,真是難得的一處世外桃源。向湖的右前方望去,一座之前未見的雪山展現在眼前,導游介紹說這就是白茫雪山。

從屬都湖前行,經過了一個高山草甸後就到了碧塔海,藏語稱碧塔海為"碧塔德錯"。"碧塔"意為牛毛毯,"德"為魔,"錯"為海。碧塔海素被稱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歷史上曾經是被水淹沒的凹陷地帶,第四紀隨西藏高原強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碧塔海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聖水。

湖邊的濕地有一條條小溪曲折回環,溪水邊的小草已經開始返綠了。

山坡上,溪水邊都有犛牛在悠閑的吃草,也沒有牧民看管。從它們身邊路過時,我本來有點害怕,誰知只有一只抬頭看了看我們,就繼續吃草了,其它的根本就無事我們的存在。在這裡,我們是過客,他們才是這裡的主人。

傳說天女梳妝時不小心掉了鏡子,鏡子破碎形成了許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塊鑲有綠寶石的最美的鏡片。沿著湖邊棧道深入,四周越來越靜,景色越來越靜謐,這裡的美沒有一點人工的痕跡。



(2)

湖面的冰沒有完全消融,偶爾會從湖面深處傳來一串串冰面破裂的聲音,除此之外四周寂靜無聲,我忍不住屏息凝神,生怕打擾到這裡的寧靜。

湖面的冰和水演繹著自然和諧的線條美,再加上倒影的線條,這裡是在展現曲線的藝術。

偶爾的微風拂過水面,水波擾亂了倒影,卻又給畫面加上了另一種美。

碧塔海因沒有任何污染,魚類資源保存得較為完整,其中有一種中國生物學家命名的“碧塔重唇魚“,竟有三個嘴唇!它是第四紀冰川時期留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了。此外,據說每年的6-7月份,在碧塔海還可看到一種獨特的景觀"杜鵑醉魚",這是因為杜鵑花葉含有微毒,落到水面上後,被游魚吞食,就使魚如同醉了一般漂浮在水面上。形成碧塔海特有的奇觀。另據說林中的老熊也會趁月色來撈食昏醉之魚。著名作家馮牧曾描寫了這種景像,從此碧塔海"杜鵑醉魚"的景觀就揚名於世。可惜我去的時間不對,所以沒能一睹此景。

在碧塔海邊等車的時候,發現一只小松鼠在周圍探頭探腦,趕緊翻出一塊巧克力放到腳邊,它盯著看了一會,忽然加速跑到我腳邊搶走了食物,要不是我端著相機在等待,差點照不到它。

沒想到它把食物藏進了一個樹洞,而不是馬上吃下去,真是可愛。

從普達措出來,聽說從藍月山谷可遠眺梅裡雪山,我們立刻前往。在山下索道站,看了沙盤得知山頂可以看到梅裡、稻城、玉龍等多個雪山,心情立刻激動起來。可惜這個地方的索道設計的有嚴重缺陷,每當有車廂進站,整條索道就會自動降低速度甚至停止。我們就這樣用了1小時的時間忽快忽慢中間還在空中懸停了幾次後才到達了山頂。

纜車途中的風景還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山頂海拔4000米以上,風極大,幾乎站不直。經幡迎風招展,聖潔無比。

沿著山頂的木道行走,可以看到四面的多個雪山,不過到了這裡我已經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了,只是覺得都很美很壯闊。

但是梅裡雪山還是一眼就被我認了出來,它高聳的一個個山峰即使遠看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高大和雄偉,梅裡13峰如一把把尖刀高聳入雲。



(3)

在山頂俯瞰香格裡拉盆地覺得它確實是塊寶地,四周高山的雪水融化後灌溉著它,夏季將是花和綠草的海洋。

下山又再次經歷了痛苦的纜車,我們回飯店早早休息養好精神准備明天的行程。

第二天一早天不亮我們就出發了,白水台距香格裡拉縣城101公裡,海拔2380米。坐在車上用了2個多小時才到了目的地,這2小時足足經過了2000個拐彎也不止,上山又下山,最終我的方位感全失,郁悶到即使看到美景都懶得照相,只慶幸自己不暈車,這段路實在是太恐怖了,難怪到這裡的人很少呢。

看了介紹說白水台的成因是由於水中的碳酸鈣經陽光照射發生分解反應,形成碳酸鈣白色沉澱物,不斷覆蓋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熔岩地貌。白水台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也是納西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稱,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始祖西巴會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台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聖地。

白水台有“仙人遺田”的美稱,順台階依山而上,但見白水台層層疊疊,和白水台下的梯田極為相似,當地傳說是天上的王母以此教百姓如何種植。白水台地勢隨山自然而下,它的泉水灌溉著山下的農田。遠處的山裡冒出了幾縷炊煙,陽光此刻還沒有完全照耀到大山深處,山間彌漫著薄薄的晨霧。東巴聖地在此刻顯得格外寧靜、美麗。



(4)

近觀白水台泉台,各個角度都呈現出不同的美。

白水台源頭處的彩池色彩格外美麗,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彩池。

背面的雪山就是哈巴雪山,聽當地人說常有徒步登山者從這裡翻越雪山。

雪山的影子清晰的映在清亮的池水中,這處景色不算瑰麗,但格外清麗,淡雅。



(5)

有一泉台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這裡水平如鏡,確實可以當作鏡子來照。

最上游的泉眼是東巴人心中的神泉,泉邊圍著經幡,香煙繚繞其間,每天村裡的人都會過來祭拜。有位老者坐在泉邊默默的虔誠的誦經,這一刻我對納西人的尊敬達到了極致,他們崇敬自然,保護自然,心地像這泉水一樣潔淨,這位老者的眼神干淨、明亮,讓我幾乎不敢對視。

離開神泉後為我們作向導的納西小伙子說因為泉水部分改道走了地下,現在白水台的規模已比幾十年前明顯縮小。他又談到村民們世代守護這處泉台,但是現在他們這些受了教育的青年人又有要把這裡開發得更好的壓力。如果在平時,我肯定會給出一大堆開發營銷的建議,但那一刻我沉默了,我心裡希望永遠不要過度開發這處寧靜美麗的地方,希望這處東巴聖地能有個持久的未來。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