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一號冰川看冰雪

作者: 老fang

導讀烏魯木齊一號冰川看冰雪作者:fzpwm 去年夏天,我們帶著小外孫去了烏魯木齊。一日雨後,在市區中心的人民廣場,向東遠眺博格達峰,峰巔已經了披上皚皚白雪。出生南國的外孫,還從來沒見過雪,他馬上嚷嚷著要去看雪。只好答應他,有機會帶他上天山看冰雪。 我們特地去問了幾家旅行社,都說現在不組織冰川游了,聽了不免有些遺憾。自己找車,又很麻煩,也就打消 ...

烏魯木齊一號冰川看冰雪作者:fzpwm

去年夏天,我們帶著小外孫去了烏魯木齊。一日雨後,在市區中心的人民廣場,向東遠眺博格達峰,峰巔已經了披上皚皚白雪。出生南國的外孫,還從來沒見過雪,他馬上嚷嚷著要去看雪。只好答應他,有機會帶他上天山看冰雪。

我們特地去問了幾家旅行社,都說現在不組織冰川游了,聽了不免有些遺憾。自己找車,又很麻煩,也就打消了上山的念頭,以後有機會再說吧。不料,過了幾天,在西公園門口,見到一家旅行社有“一號冰川一日游”的項目,團費每人200元。已有二人預約,湊足四人即可成行,看天氣預報再定日期。我們頓時喜出望外,即刻預訂,靜候佳音。

2007年8月14日,旅行社通知,稱明日可上冰川,之前預約的兩人已於前天包車上山,此次同行另有一人,明早7點出發。下午,明日上山的小車司機王師傅來電話,再次落實出發時間與上車地點。(手機號:13079915255)

又從“問天網”上查明日天氣預報,市區:晴,氣溫15~29℃;天山大西溝也是晴天,白天最高氣溫17℃。

2007年8月15日清早,北京時間6點(新疆時間4點,下文均用北京時間)起床,整理背囊,6點半叫醒外孫,6點55分出門。7點,王師傅來電話,確認候車地點。7點10分車到,為滬產雪佛蘭小轎車。王師傅是安徽人,56歲,由九運司退休後,買車跑旅游。同車女游客,是由北京來新疆自助游。

7點20分,我們的小車開出市區,經烏奎高速在倉房溝立交轉至“烏庫公路”(烏魯木齊—庫爾勒),此時正值日出。隨即在立交橋附近的加油站加油。

繼續上路。“烏庫公路”從烏魯木齊到巴倫台的這一段,也即是“216國道”的南段,一路兩名。當我們的小車途經永豐渠鄉,行至薩爾達阪鄉至前峽口之間時,王師傅說,前面有交警設卡檢查過往車輛。王師傅解釋,以前拉游客去一號冰川,超過二人即不讓進山,故提早上路,趁彼等尚未上班,躲過檢查,雲雲。我們不到9點經過該卡,小屋門還上著鎖,無法驗證此說。

8點50分,過前峽的“英雄橋”,公路由河谷左岸轉到右岸。五十年前為打通天山,修築烏庫公路,犧牲了不少解放軍指戰員,這座橋的命名,正是對築路英雄的永久紀念。公路兩側的山坡上,生長著茂密的雲杉林,這些百年樹齡的常青樹也是當年壯舉的見證。

9時許,經過“後峽”,這裡的發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的污染狀況,跟十多年前好像沒有什麼變化。望著滾滾濃煙,北京來的客人十分驚訝,聽她的話語,似乎是一位環保原教旨主義者。

我們的小車繼續在峽谷裡行駛,彎道特別多,岩壁擋住視線,看不見對面來車。當年千辛萬苦在峭壁間開辟出來的公路,現在看來,比較粗糙,路面也比較狹窄,有的地方,兩輛車對面會車都很困難。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溝,我們坐在車裡都捏一把汗。王師傅開車技術很好,在峽谷、彎道路段,都極其謹慎,車速亦控制較慢。過了“紅五月橋”,公路由河谷的右岸轉到左岸,峽谷的深度也漸漸變淺。

10點16分,經“望峰道班”。顧名思義,這裡可以望見北天山的主峰——“天格爾峰”。附近的山坡上已經見不到雲杉了,雲杉林在天山北坡的分布高度,是海拔1500米到2700米。這個公路道班的房子修得還不錯,屋頂還有一個衛星接收天線,推想這或許多少能調劑一下那些高山養路工人的生活。

繼續前行,公路兩邊的山勢逐漸顯得低緩。實際上,此時我們的汽車已經開行在海拔3千米以上的路段。公路正穿行在遠古冰川刨蝕形成的U型槽谷內,河床也變得淺了很多,可以聽見河水的潺潺聲,這是烏魯木齊河的主源大西溝。

10點40分,我們到達一號冰川山下公路邊的氣像站。這裡距離烏魯木齊市區117公裡。旁邊,中國科學院冰川觀測站原址旁正在新建一棟房子。對面路邊搭有好幾座哈薩克族的氈房,有些牧民在氈房開設小飯鋪。過往車輛(主要是貨車)的司機,在此地打尖時,“氈房餐廳”可為他們提供飯食和奶茶什麼的。

我們剛下車,馬上有一群哈族摩托車手圍上來,要搭載我們上冰川。看來,我們的王師傅跟他們還比較熟,他囑咐我們,讓他來同摩托手們交涉。片刻,交易談成,每輛摩托搭載一人,收費50元。我們覺得過高,王師傅示意,這個價錢可以接受。後來,他告訴我們,當地牧民在路邊設了卡子,上山都要交錢。另外,他也不贊成我們徒步登山,因為那樣時間會拖得很長,而且,下午天氣往往會變壞。

由公路邊到一號冰川西側磧壟,有4公裡“之”字形山路,是當年冰川站報請專款修建,大約拐五六個彎,全系冰川漂礫碎石加少量表土組成,無護坡,亦無邊溝,極為簡易。

10點45分,我們二老各乘一輛摩托,外孫則擠在外公與摩托手之間,身上裹著外婆的絨外套,外公緊緊拽著哈族小伙的皮衣。摩托發動,馬達轟鳴,瞬間就開上了碎石山道,說時遲那時快,風馳電掣約5分鐘,即到達冰川舌西側的側磧壟頂部。回頭再看那便道兩邊,全是大大小小棱角尖銳的石塊,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10點53分,我們三人與哈薩克摩托手合影。得知他們都是薩爾達阪鄉中學的高中生,利用暑假上山來開摩托賺錢的。這時,我們同車的北京小姐,放棄了徒步攀登,也搭乘摩托上來了。

當初修上山便道的時候,在側磧壟頂部開辟出一小塊場地,大概有兩個籃球場大小,用作停車坪。站在這裡,可以看見一號冰川東西兩支的全景。周圍山頂的角峰、刃脊、冰鬥等冰川地貌清晰可辨。位於天格爾Ⅱ峰北坡的“一號冰川”,在冰川學上屬“雙支冰鬥——山谷冰川”。早先,東西兩支冰川順著山坡,朝東北方向“流動”下來,彙合成一條冰川。二十多年前,我們上山來看到還是合成一體的冰舌,因雪線上升而逐年後退,如今已經分離開,成為兩支獨立的冰川。兩支的冰川舌,也各自後退了許多。高山冰川的萎縮,正是氣候變暖的直接證明。

我們的外孫對於冰川好像並不感興趣,倒是看見遍地白雪異常的興奮。先是用腳去踩,體會踩踏積雪的吱吱聲;繼而用手去一把一把地抓雪,問外公,能不能吃?這是前天剛下的新鮮、干淨的積雪,可以嘗一嘗。小家伙伸舌頭舔了舔,說,好冰!接著又抓起雪團,和外婆打起了雪杖。小手抓的雪太少,外婆便幫他團了好些雪球,放在一塊平整的石頭上,他拿起一個個雪球,一邊扔,一邊高興地大聲喊叫。總算過了一把玩雪的癮。

我們又以冰川為背景拍照,因為冰川表面積雪反光太強,又是逆光,照出來人臉都發黑。倒是拍了不少小家伙玩雪的鏡頭,回來發給他爸爸媽媽看。雖然冰川近在咫尺,山坡上鋪滿積雪,在正午的陽光下,感覺倒並不很冷,外孫玩得高興,把外衣都脫了。

本來打算沿著側磧壟向前走,下到谷底,去看冰川舌。一來,我們外孫一直在興趣盎然地玩雪,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再者,壟坡上冰磧石塊大小混雜,雖有冰川觀測站的科技人員多年來開出的一條小道,終究不太適合我們老小登攀,所以就沒有去冒險。回想當年,不但直抵冰川舌前緣,還要爬上冰川表面,去探個究竟。時光荏苒,真是不服老不行啊。等外孫長大,要是有機會重游不管那裡的冰川,想來,他是一定不會只光顧玩雪的!

我們在側磧壟上停留了約50分鐘,同車的北京小姐已從東支冰川舌返回,三位摩托手也等得有些不耐煩了。於是,11點40分仍坐摩托下山。時已正午,碎石便道上,多處溢流著融雪水,眼看著路旁的帶棱帶角大小岩塊,坐在下坡行駛的摩托上更覺驚險,簡直可以說是提心吊膽。好在不到五分鐘就下到了公路邊。此時,搭載外公和外孫老小兩人的摩托手,提出要求增加10元。考慮到他承擔的風險大一些,我們也就同意加錢。今天上來看一號冰川的,好像只有兩撥人,跟在我們後面那輛車的人,沒上側磧壟,在公路邊待了一會兒,就打道回府了。聽摩托手講,並不是天天有游客上來。再說,高山上的夏季,也很短促。這樣看來,他們掙這點錢也不容易。

11點58分,我們這個小小的旅游團上車離開氣像站,開始下山。途中遇到好幾群轉場的羊群,在公路上蹣跚前行,一兩位牧民騎著馬或者騎著摩托車趕羊。汽車經過,羊群並未見驚恐,擠在汽車周圍,好像習以為常。他們是從高山的“夏牧場”向中山帶的“春秋牧場”轉移,這是夏天快過完了的標志。

12點3分,我們經過“巴拉提道班”。養路工人正在用施工機械修補路面,不再是過去那種純手工作業了。施工路段臨時改為單行線,我們的車緊靠路邊,等前方來車過完,才繼續前進。回頭看剛才停車的位置,不到一米開外就是深谷,真有點後怕。

13點30分,又來到“後峽”。這裡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烏魯木齊南山深處建設的一處工礦區。烏魯木齊河流經在前峽與後峽之間,河谷突然放寬,形成幾塊葫蘆串似的山間平地,當年選址此地設廠,自有道理。不過,環境污染問題,卻始終沒解決好。如今,從外面看來,這個工礦區似乎也不太景氣。

沿著公路兩邊,分布著一些為工礦職工服務的商店、郵局,小飯鋪等,形成大概有一二百米長的商業街。我們隨便進到一家賣拌面的飯館進午餐,等了半個多小時,端來的拌面,實在讓人倒胃口:拉面又粗又硬不說,菜裡幾根羊肉,一看就不新鮮;一盤野生蘑菇拉面,竟貴達15元。其實,街對面地攤上賣的野生蘑菇,五塊錢一大包。當時填飽肚子要緊,也只好將就了。同車的北京小姐,沒有點餐,就著茶水,吃了些自帶的零食。王師傅要了一盤普通拌面,8元。我們也另點了一盤普通拌面,三盤面,女老板同意只收30元,我們一並付賬。

14點20分,繼續上路。出了前峽口,王師傅又叮囑我們,假如碰到交警攔車查問,就說我們是去後峽看朋友的,不能說上了冰川,免得惹麻煩。 不過,一路上倒沒遇到交警,我們也不太明白司機警告的用意。聯想到前一陣多家旅行社宣稱不組織冰川游,恐怕都是牽涉到環保問題。早些時候,見到報章上有議論,說是一號冰川是烏魯木齊市的水源地,上冰川的游人會破壞那裡的生態環境,以致直接影響烏魯木齊人的生存,等等。其實,據多年水文資料,烏魯木齊河的徑流構成,冰川融水僅占年徑流量百分之十左右,河水補給主要來源於中山帶的降水產流。可見,冰川融水對烏魯木齊河的貢獻,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大。至於冰川後退,那是跟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在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嚴酷環境裡,人類活動的影響實在極其有限。講這些,不免扯遠了,恐怕會招來環保原教旨主義者們的批判。

16點30分,我們終於安全返回市區,結束了八個小時的冰川一日游。上天山,看冰雪,滿足了我們這個不願進幼兒園的外孫無止境的求知欲望。我們也重溫了一遍中年時代的探險經歷。【完】

附:行程記要

游“一號冰川”行程

2007年8月15日

7點10分(北京時間,以下均同),出發(烏魯木齊市區平均海拔850米)。

7點20分,日出;7點30分,在倉房溝立交橋附近加油。

8點50分,過前峽英雄橋(海拔1900米,距市區61公裡);

9點00分,路過後峽鋼鐵廠(海拔2040米,距市區76公裡);

10點16分,經“望峰道班”(海拔3040米,距市區108公裡);

10點40分,抵冰達阪氣像站(海拔3539米,距市區117公裡)。

10點50分,搭乘摩托走4公裡碎石便道,登抵“一號冰川”西邊的側磧壟(海拔3820米)。

11點40分,仍搭乘摩托下山。

11點58分,離氣像站返回。

12點30分,經“巴拉提道班”(海拔2640米,距市區101公裡)。

13點30分~14點20分,在後峽午餐。

16點30分,返抵烏魯木齊市區。

全天活動8個半小時,往返行程240公裡。在冰川側磧壟上活動不到一小時。

【小知識】 所謂“新疆時間”,正式名稱為“烏魯木齊時間”,即東經90度標准時,也即是“東6區”的區時,與“北京時間”(東經120度標准時,或者說“東8區”的區時)相差(晚)2小時。但是,目前在新疆社會上一般習慣用“北京時間”。因此,在一些機關、學校,是10點上班、上課,2點吃午飯,說的都是北京時間。初來新疆的朋友,需要注意時間的轉換。



( 1) 在“烏魯木齊一號冰川”側磧壟上,與載我們上山的哈薩克族摩托車手合影。)



(2) 在“烏魯木齊一號冰川”西邊的側磧壟上,祖孫三人合影。背景可見冰川在向下“流動”。)



(3)這是我們的外孫在“烏魯木齊一號冰川”西邊的側磧壟上與外婆合影。背景是冰川的西支)



(4)在海拔3820米的高山上,用前天剛降下的、干淨的新鮮積雪,玩打雪仗,還是很難得的經歷。)



(5)這是我們的外孫在“烏魯木齊一號冰川”西邊的側磧壟上與外公合影。背景是冰川的東支)


精選遊記: 烏魯木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