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每篇文章只能上傳5張照片,所以想圖文並茂,只能慢慢的一篇一篇的講述。
上文說到婺源理坑(當地人俗稱——大理坑)。游理坑必游雲溪別墅——雲溪別墅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余年的歷史。主人余啟官,號雲溪,曾為富商,後棄商從儒,在此刻苦攻讀,一舉得中進士,中醫光祿大夫光宗耀祖。

(雲溪別墅一角)
原路返回清華鎮,時間已晚,但是彩虹橋是必游的地方。彩虹橋是中國古代廊橋的絕版:歷史最長、建於宋代,距今1000多年;規模最大——全長一百四十多米;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一座廊橋。是婺源的標志性建築。

(彩虹橋,由於已近夜色照片不那麼清晰。)
4月5日,告別了住宿的老板娘,兩位摩的師傅已經等候在巷口(今天整天包用,每輛110元),直奔思溪延村。途經長灘,被那裡的景色吸引,下車拍照,本不知此地叫做長灘,離開後摩的師傅告訴我的。

(長灘)
走過長灘,沒多遠又來到了一大片油菜花田,這時太陽從厚重的雲彩裡走出來,耀眼金黃,下車繼續拍。

(路邊油菜花)
終於到達了思溪延村,門票36元。思溪延村距縣城紫陽鎮13公裡左右。始建於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當時建村者俞氏以(魚)思念清溪水而名。幾百年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廣西等地經商,主要從事木材、茶葉 、鹽業等商業活動。經商致富的 人多攜資歸故裡買田置房、興建 書院,創建了大批府第樓閣、祠堂碑坊等。 整個村落以明清古建築為主,村落內以青石板鋪地,古建群 背靠青山,面臨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綠地,村莊與秀水青山的 優雅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現有172戶,667人,占地約8.6公頃。有古民居156幢,其中明代 建築5幢,清代建築80余幢,現存古建築占地面積約為16000平方 米。古民居大多粉牆黛瓦。
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樸素 淡雅的美感。從遠處看這些古民居,在外觀上是大面積空白的一 片粉牆,粉牆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體與局部 、面與點的對比效果,體現“道法自然”的意蘊,裡外牆著重采 用了馬頭牆、山牆的建築造型,尤其是馬頭牆屋檐角飛翹,在蔚 藍的天際勾畫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 律美。思溪民居建築的顯著特點是屋裡都有天井,商業文化在天井 建築中得到完美體現。
在婺源,官宅與商宅的建築有所不同,官宅講究氣魄,商宅注重財運。延村的古建築處處體 現著商人的這種祈禱。 根據《婺源縣地名志》和宗譜等史料記載,據相關史料記載,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 1085),最早在這裡聚居的是查、吳、程、呂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 現在大約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從婺源北鄉的沱川遷入。村名原稱“延川”,是因為村落面 臨川流不息的清溪,鄉民以期後代子孫綿延百世,故名。後來,延川才慢慢地被人們俗稱為“延 村”。村內至今較為完整地保存著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譽為“清代商宅群”。當時, 婺源屬徽洲管轄,作為古徽商隊伍中一支勁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紛紛把當地盛產 的茶葉和木材運銷到外地經營。 他們經商致富後,又紛紛把白花花的銀子寄回來買田造屋,以此來光耀祖宗。
延村現有100余戶,600余人,現有名居103幢,其中清代建築56幢,重點保護建 築18幢。2003年7月,延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延村的古民居大多粉牆黛瓦。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樸素淡雅的美感。從遠處看這 些古民居,在外觀上是大面積空白的一片粉牆,粉牆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體 與局部、面與點的對比效果,體現“道法自然”的意蘊,裡外牆著重采用了馬頭牆、山牆的建築 造型,尤其是馬頭牆屋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勾畫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律美。

(思溪)
下文續發思溪延村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