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對中國有點歷史概念的人對西安這個城市都會懷有些敬意,我一直是這麼想的,所以總期盼著有那麼一天能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機會終於在我的虔誠祈禱中悄悄地來了,甚至讓我覺得有些匆促。抓上包急急跳上火車,西安,我來了!也許是上天的特別照顧,在火車上我認識了一個同樣對西安有著特殊感情的小兄弟小戴,他向我介紹了許多關於西安的風土人情,給了我莫大的幫助,真讓我喜不自勝。
火車是早上6點多到的,車站對面就是聞名遐爾的西安古城牆,只是多了兩個大跨度的城門,城牆很新,頗有些現代味道,看來老城也遇到了新問題。為了留一個更深刻的記憶,我決定在賓館中先休息一個上午,中午時分,帶上相機走出賓館。天上飄著小雨,出租車是叫不到了,打聽好方位坐上公交就朝鼓樓方向進發。汽車是沿著城牆行進的,在公共汽車上,望著遠遠的城牆,心裡莫名有些激動。既然來在另一個古都,我自然要將南京和西安放在一起比一下,而眼前的城牆就是最好的參照物了,南京的城牆高大厚實,依勢而建,遇水而折,氣勢恢宏,多了些南方人的陰柔,而西安的城牆則平平直直,方方正正,充分則體現了北方人的耿直個性,從這點上看是各有千秋!只是細看下來,好像南京的城牆更有些滄桑感,而西安的城牆則現代得多了,淡淡的有些失落。
在鼓樓站下了車,雨還沒有停,灰色的鼓樓被陰沉的天空罩著,透著威嚴,上面的城摟雖然雕梁畫鳳,鬥拱飛延,但在這樣的襯印下也顯得黯淡無光,倒是立在城樓上的多面大鼓卻是個個泛光,更加醒目,如果這些大鼓此時擂動起來,不知道是不是會帶動天上的雷神,合演一曲驚天動地的天地唱呢?而我,在狂風大雨中作一次西安游又該是怎樣的感覺啊?……
定定神四處張望一下,才發現鼓樓和鐘樓靠得很近,中間只隔了幾百米,但卻不在一個中心線上,而是斜視著,看來人們喜歡的鐘鼓相交至少在這裡看還是有些雜音啊!鼓樓後面嘈雜的聲音勾引了我的感觀,不由得腳步向這裡運動。走在鼓樓甕城中,依稀能感覺得到當年這裡的氣氛,一樣的是流動的嘈雜,不一樣的是流動的生態,物是人非了,不由得有些感慨。相對於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來說,世間萬千變化只是一瞬的事,而我,只能靠推測來回憶起它曾面對的龐雜了!
穿過城門,舉目四望,才發現現在的鼓樓已經包圍在一片現代建築叢中了,想來上去也找不到什麼感覺,我干脆放棄了上去的念頭,匆匆拍了幾張照片然後就奔後面的回民街去了。
可能今天是清明節的緣故,回民街裡游人摩肩接踵,所有小吃攤點前都排起了長隊,大家都在大口品嘗著“千年風味”,空氣裡彌漫著羊肉的香味,讓人饞涎欲滴,想想自己還沒有吃飯,於是我專門找到小戴推薦的一個小店(名字好像叫賈永信,其實他家是以腊牛肉出名),排了n長時間的隊終於買到了兩塊油炸柿子餅,品嘗了一下,看來還是名聲大過實質,要說與南京普通的南瓜餅比差別的話,那就只能用地域名來判定了,本來還想嘗嘗其它名點,都由於人多而未能如願,想想南京的夫子廟不也是這樣嗎?看看這麼多人,心裡有些煩躁,於是我決定到下一個地點去。
鐘樓是西安古城的中心,其結構和鼓樓類似,只不過上面的報時設備換成大鐘了。可能是出於緩解交通壓力的考慮,鐘樓地面四周被封閉了起來,孤零零地矗在車流中間,在這些鐵甲蟲的簇擁下,鐘樓似乎離我們很遠,而人要登上去就必須穿過隧道從地下走過去。本來打算上去看看,只可惜走在地下通道時被廊中風景張貼畫給吸引住了,不知不覺轉到了南大街出口,於是干脆上來為鐘樓定格了幾張倩影。繼續奔往下站:臥龍寺。
要說選擇這座不怎麼出名的地點(至少在常人看來如此)作為西安的一個重要景點來參觀的話,似乎有些不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的,但作為中國佛教密宗祖庭的寺廟,參觀一下多少能感覺一下佛教的歷史。據說當年蒙藏地區進貢的經像等法物,均送臥龍寺供奉,一時所供經像居西安諸寺之首,所以推薦喜歡佛教的同學帶著虔誠來參觀一下這樣一座曾經聲名顯赫的寺廟,相信會有收獲的。一路經過多方艱苦打聽,總算找到了在地圖上僅有漢字標識的地方(位於碑林博物館對面的小巷中,我是找到地點後才在地圖上看到漢字標識的)。這是一座比較幽僻的寺廟,一色的青磚黑瓦,建築規模雖遠不及一些大寺,但也有四個進堂,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等一個不少,雖不顯雄渾,但卻是相當別致,很有些味道,看介紹才得知原來這寺廟還很有些來頭,裡面的許多碑文是皇帝親賜的,甚至還有畫聖吳道子的筆跡,只是保存下來的不多了,頗讓人遺憾。我去的時候正趕上廟裡做法事,僧侶門吟誦著三藏譯的心經等佛典,個個神色凝重,語調抑揚頓挫,一片虔誠。而那鐘缽敲出的清脆,仿佛是一股清新的氣息從空中飄來,超然於世間所有的雜音,給人心靈有一種深深的觸動,讓人忘記了自己處在西安這樣一個大都市,處在一個充斥各種噪音的世界裡。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世界中,我們似乎都在欲海中苦苦掙扎,生活充滿勞累,何時我們能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呢?確實,我們也需要這樣的超脫,讓心靈定一定神,讓蒙蔽我們心智的灰塵被吹散,讓生命的真諦重新充斥我們靈魂,讓欲望不超越它該在的位置,也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充實和快樂。我不是一個佛教信奉者,但我欣賞佛家對人本性的探索,欣賞他處事超然的態度,但作為智者的佛,是否也喜歡信眾的這種儀式呢?對智者,我想我們應該尊重和學習,而不是朝拜,否則,是不是科學界也該豎起愛因斯坦、牛頓的塑像來跪拜呢?帶著思索在僧侶們如歌的經樂中我離開了臥龍寺。下一站是對面的碑林博物館。越往近走越發的畏懼:作為一個讀書人,老感覺自己每次簽名都要下很大決心似的,寫完後迅速溜人,今天走在這些今古名家大腕的眼前,不知該是怎樣的羞愧。算了,在這方面我永遠是個落後者,留待後日吧。
出文昌門順城牆一路來到了永寧門,永寧門可能是西安最大的城門,處於內城的正南面,據說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始建於隋初,明代改為永寧門。門前還保留著懸索吊橋的結構,站在門前可以清楚的看到裡面的甕城,甕城很長,結構可能類似南京的中華門,只不過門前的護城河要比中華門前的秦淮河窄多了。由於要趕到小雁塔去,我只拍了幾張照片留作紀念就往南動身了。
穿過幾個街區再折向西,我來到了小雁塔的後門。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小雁塔,本是薦福寺的一個附屬部分,但由於其獨特的魅力,人們往往只記住她的芳名而忘記她的歸屬,這也說明了小雁塔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的程度。小雁塔塔型修長,共有13層,每層均圍有窄窄的“裙邊”,這與南方塔有很大區別,南方塔的“裙邊”外展很長,主要起避雨的作用,而小雁塔的“裙邊”看來只是修飾作用,不過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使小雁塔看起來風韻過人。“裙邊”由於視覺原因看上去有些偏圓,與塔身形成了一種方圓搭配,但這種搭配是和諧的,絕不生硬。每層“裙邊”從塔身向外伸展的長度是不同的,從絕對長度來說是上面小下面大,但從相對長度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工匠們精確控制這種比例,使“裙邊”很好的成為塔身的陪襯,整個塔看起來顯得挺拔而豐韻,如同一位穿著百褶裙在翩翩起舞的少女婷婷玉立在你的面前,讓人不得不為之傾倒。在審美情趣多變的各個年代,仍能能將一座塔建造得如此符合各朝人的審美觀,該是多麼精深的藝術修為啊。過去他們甚至連姓名都未曾留下,如若在今天,他們能當上“院士”嗎?算了,收起這份閑心,登塔吧。順著窄窄的樓梯,一路轉過10多層,越往上走,層間距越小,終於爬上了頂層。塔頂已倒塌了半邊,據說是在一次地震中毀壞的。現在還保持著原樣,對比一下對修復得煥然一新的城牆,真覺得有些滑稽。在塔頂籠子似的圍欄中,我努力伸長脖子,想尋找那依稀尚存的西安古風,卻只能看到朦朧灰暗的天空和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現代化”森林,歷史?或許只應該存在於偏僻的角落裡,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即便是在西安這樣一座以歷史而聞名的古都裡。是的,歷史是用來回憶的,但當我們觸摸歷史時,又該如何解讀呢?不由得想起了南京夫子廟烏衣巷,我想面對今天的王謝大院,劉禹錫一定寫不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千古佳句的。今天的西安依然是中國中西部的重鎮,而它的歷史只為現代的西安更增加一些“重”的色彩,為了這個“重”字,今天的西安是該掩蓋歷史還是要放大歷史呢?我不得而知!明天我還要到法門寺和乾陵去,等著我的又是什麼呢?我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