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楓涇青山湖天目山

作者: 單飛的日子

導讀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確實是春游大好季節。我們全家三人參加了上海協和旅行社組織的天目山二日游。每位138元(含全程空調旅游車、兩人空調標准間一夜、天目山大門票和楓涇門票)。後來又另加了旅游意外保險5元、青山湖船票47元,總計支付給旅行社190元,天目山景區交通和飯費均自理。 3月29日清晨五點多出門,天還沒亮,下著綿綿細雨,不過並不怎麼影響我們的旅游心 ...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確實是春游大好季節。我們全家三人參加了上海協和旅行社組織的天目山二日游。每位138元(含全程空調旅游車、兩人空調標准間一夜、天目山大門票和楓涇門票)。後來又另加了旅游意外保險5元、青山湖船票47元,總計支付給旅行社190元,天目山景區交通和飯費均自理。

3月29日清晨五點多出門,天還沒亮,下著綿綿細雨,不過並不怎麼影響我們的旅游心情,本來麼就是出去放松心情的換換空氣的。到達上海大劇院的集合點時,旅游車已經等著了。這次全團有49位游客一位導游,都是散客。6點40分出發,比預定的晚了10分鐘,這在跟團游中算是准時的了,我看到我們的車出發是其他團的還等著呢。

一路順利,8:20到達具有1500多年古鎮—楓涇。楓涇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是名副其實的吳越文化交彙之地,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

在楓涇當地導游帶領下,我們從丁蹄作坊開始,參觀了中華老字號—丁義興牌楓涇丁蹄的加工工序。然後到達郵政名人朱學範故居。短暫停留後,在細雨中,走過楓涇三橋,來到河邊長廊,煙雨中的小橋流水,確實別有韻味。長廊到底就是東區火政會,這裡展示了早期的救火設備。過了小河就是畫家程十發祖居。然後到達人民公社舊址,這裡比較有意思,導游也留給大家比較多的時間。進門一排平房,有辦公室、婦女主任室、會議室等,還有建造的防空洞,廣場上陳列一架舊的戰鬥機和一門舊的高射炮。處處讓人回憶起那個漸行漸遠的年代。出人民公社不遠就是三百園,三百指:百燈、百籃和百業。這裡展示內容非常豐富,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各種行業的介紹,很開眼界,就是導游不停催促(唉,整個行程中導游就在催人上干得毫不含糊,不過這也是跟團游的特點,省心的同時在每個景點也就只能是蜻蜓點水),我們都沒怎麼好好看就又奔下個景點:丁聰漫畫陳列館。漫畫館其實也是個很不錯的地方,特別是裡面展示的部分丁聰的作品,很值得慢慢欣賞。可惜又聽到導游在催了!匆匆出門,發現有些團友還在裡面流連忘返,正好抽空去隔壁的施王廟(也包括在聯票中,但是導游說不去了)。施王廟是為了紀念一位協助岳飛抗金的施姓將軍的廟,很小的道觀,裡面的香火還是很旺的,隨便走了一圈就出門趕旅游車了。上車前買了三只青團算是應了清明踏春的景,不過味道可不怎麼好。一看時間才10點10分,我們真夠神速的,在古鎮裡花了2個小時都不到,滿腦子裡都是什麼館什麼故居的。好在我曾在2年前的春節來過楓涇,也不介意,就是至今留在心裡的楓涇還是當年那個冬日的風景,絲毫沒有春的氣息。

10:15開車到中洪村(即金山農民畫村)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是中國特色村。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十大魅力鄉村”。村裡各家各戶都有農民畫陳列,也有現場繪畫。環境還算幽雅。可是我怎麼總覺得這個村子不像是自然村落呢?房屋整齊得仿佛規劃好的鄉間“別墅”。無論如何,看到農民畫的繪制過程還是很新奇的。

11點我們離開農民畫村,也將離開上海。

13:20到達臨安。第一次到這個小城市,馬路相當開闊,兩側時見賓館旅店的招牌,我們猜測它的興起應該基本源於浙西的旅游開發。導游給大家30分鐘時間吃飯,我們就隨便找了家小飯店吃面條,味道不錯。隨便觀察了下,臨安環境挺干淨的,大小飯店多處分布,而且有農工商和世紀聯華這樣比較大型的超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裡是個不錯的旅游中轉站,非常適合自助游。

14:00集合後,乘車去青山湖(水庫)。乘船游覽青山湖景,湖面廣闊,周圍的矮山一派青翠,可惜湖中的采沙船有點煞風景。這裡的水上森林是一大特色,就是樹木長在了水中,這個景色要夏季水位高時更好看,現在有點旱,部分原來根部在水下的樹因為湖水下退變成了湖濱森林了。在湖上還可看一湖三橋(非常有趣,一座比一座造得高,據導游說隨著水位上升只有最上面那座橋是一直可以使用的,而另兩座橋在夏天都淹沒在湖面下了),賽龍舟,驚險的水上降落傘,吊索橋等。

15:40乘車回臨安,住宿是兩人標准房,條件馬馬虎虎,只能算是農家樂水平。晚飯我們就在賓館邊選了個飯店,點了2葷3素共5個菜,三碗飯,只要40元,呵呵,物價還是很溫馨的。然後就是去超市采購了些明天的供給,休息了。

3月30日早上7:00上車出發,8:00到達天目山景區。看了導游圖,盤山公路直接修到半山腰的龍鳳尖停車場,來回車費30元(上下各15元),景區導游只帶領游覽山頂部分然後返回停車場,全部游覽大約1.5小時。不過大老遠來了,就看這麼點有些不甘心,打聽到步行下山大概需要2-3小時,於是我們和部分團友決定坐車上步行下。

9:00進南大門乘景區面包車上山,約半個小時到達停車場。盤山公路的風景不錯,就是車轉得有些暈。下車後還在下小雨,山上霧茫茫,遠景看不清楚,挺冷的。

根據導游圖,我們先到“半月池”,“幻住庵”景點,然後返回走森林浴健康步道。兩旁有很多古樹和大樹,品種數量都很多,路全是木板鋪設,十分好走,人走在其中像沐浴在天然氧吧中,空氣清鮮,十分舒服。到達“四面峰”由於雨霧迷蒙,基本上看不到遠處山峰。接著到“倒掛蓮花”。傳說元代高峰和尚為降伏睡魔,坐禪峰上三晝夜,疲憊下墜,山峰倒轉,托住和尚,此峰由此得名。走過一線天196級台階,到“五世同堂”。在懸崖上有一棵世上最古老的銀杏樹,樹齡已有12000年以上,為世界銀杏之祖,在其根部世世代代已萌發出22枝大小幼苗,組成一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故名為“五世同堂”。由於雨霧我們只能隱約看到不遠處有棵衝天大樹——金錢松,高度驚人,樹干端直,高度已達60米,高度居世界同類樹種之冠。沿著路牌10:30我們到達“開山老殿”,在獅子岩東,為獅子正宗禪寺舊址。元代高峰禪師及其弟子斷崖、中峰於1283-1287年建,曾經香火極盛,印度、日本、朝鮮都有僧人前來參禪問法,拜為祖山。元末毀於兵,明初復建,明末又毀。1984年重新修建。由於清初禪源寺建成後香火遷於山下,所以這裡被稱“開山老殿”。此地海拔1050米。

出了老殿,因時間來不及,故不去仙人頂,而是沿著千年古道到“冠軍樹”,學名柳杉。是目前天目山最粗最高的大樹。公認為天目山的新大樹王,胸徑2.26米,樹高48米單株立木材積81余立方米。按路牌看了一下“中峰塔院”,實際上只是一個遺址。繼續沿千年古道下山,到“大樹王”。有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稱為“千秋樹”,胸徑2.75米,8人才能合抱,樹齡2千余年,清代乾隆南巡游覽天目山時,曾用玉帶圍測,並封此樹為“大樹王”。又稱“龍抱樹”。可是因為傳說這棵樹的皮可治百病,被人不斷剝取,致使其於20世紀30年代枯死,看來愚昧不僅害人也害樹啊。但大樹王雖死70余年仍傲立不倒,枯干上還寄生出一棵翠綠的新枝。景點旁邊有“普同塔林”。從此,我們和大部隊脫離,開始步行下山之旅。

沿著千年古道路經“洗缽池”、“張公舍”、“高峰塔院”、“獅子口”、“眠牛石”,在七裡亭(眠牛亭)休息一下,繼續下山,這段古道比較陡削,天又下雨,路又滑十分難走,因此走起來要相當小心。沿路牌去游覽了“伏虎瀑”,瀑泊從山上直瀉山谷,很是壯觀。返回主游道後,接著下山,經過“鐘樓石”、五裡亭(如斯亭)旁有一棵“二大王”柳杉,接著經過三裡亭、“飛銀濺玉”、一裡亭(仰止亭,這裡風景不錯,可在溪邊洗洗手)、“化身窯”,路上還看到“千眼樹”,“四大王”柳杉(不知為何,一直沒找到“三大王”),“夫妻同堂”,古道結束走出山門。下山只有一條路,和上山的汽車道是完全不同的,一直是走在樹林之中,也許風景談不上佳,但是滿目蔥翠空氣絕對清新,不愧為天然大氧吧,可以說來這裡而不爬一爬山(我們可不論是爬上還是爬下哦)有些對不起這麼好的植被。

在到門口停車場途中,順路游覽了“禪源寺”。禪源寺始建於明代(1425年),清康熙四年,玉琳國師於舊址增新葺舊(寺裡還有國師當年親手種下的羅漢松),漸復叢林。全盛時有1300多僧人。乾隆皇帝兩次南巡臨寺賜經。1941年4月被日本侵略軍轟炸,部分房屋被毀。目前該寺還在整修,大雄寶殿內前面供有佛祖,後面供有國內唯一的萬手觀音,周圍有五百羅漢。寺裡有周恩來演講紀念亭。

13:30到達旅游車停車場,整個游程共化了4.5小時,其中從大王樹下山到停車場用了將近3小時,屬於比較趕的,後面兩天小腿僵硬。其實如果下山能再慢些,如果多個把小時,可能就會很輕松了,因為絕大部分的山路還是很好走的。

快2點時開車返回,中途到長安品菊花茶,這是合同上的一個購物點,但也不強迫大家買,正好可以解解渴活動一下筋骨。在品茶點邊上就是個很大的浙江特產商場,隨意買些東西就回車上。一路無話,18:30到達人民廣場。天目山二日游至此結束。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