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

作者: 布衣游

導讀走進歙縣,就是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文化。如果說明清時500多進士,“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只不過是八股文讀得好,那麼,徽商、徽劇、徽墨、徽硯,徽菜,無一不是文化印痕深深;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自成流派,自然是學問不小;古建三絕: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雕刻四絕:木雕、石雕、磚雕、竹雕 ...

走進歙縣,就是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文化。如果說明清時500多進士,“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只不過是八股文讀得好,那麼,徽商、徽劇、徽墨、徽硯,徽菜,無一不是文化印痕深深;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自成流派,自然是學問不小;古建三絕: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雕刻四絕:木雕、石雕、磚雕、竹雕,哪個沒有厚實的根基?此處略選一二,有感發發吧。

徽劇,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別看現在沒什麼名氣,可是它卻是國劇—京劇的鼻祖之一了。舊時它又稱“徽調”、“徽戲”,明末清初形成於徽州,清初在南方流傳頗廣,對許多劇種有深遠的影響。乾隆年間四大徽班相繼在北京演出,道光年間在北京同漢調等合流逐漸演變為京劇。、

古牌坊。徽州古牌坊已經天下聞名了。一座座牌坊就是一個個故事,割股救母;為夫守節;自盡殉夫;高官厚德;功勛過人;民間隱士,其中約有半數為貞節牌坊。節婦烈女,是古代徽州對死去丈夫的女人的最高褒獎,也是大多數徽州女人的向往麻木和無奈吧。徽州人程灝程頤朱熹創立了程朱理學,迎合了古代以男性為中心為主宰的社會的需要,於是“三綱五常”成了女性頭上沉甸甸的束縛,而程朱理學發源地的徽州女人所受到的精神禁錮和環境氛圍必定更濃更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從一而終,即使未過門定親的男人死了,女子也要為夫守節終身。於是就有了每天撒黃豆於地,再一粒粒檢起來熬過一天天的日子的辛酸故事;於是,守節有了特別動人的表現的婦女就有族人上表求彰,建得牌坊以示表彰;於是就有了狠心的父親逼女兒自盡的悲劇!那一座座牌坊壓抑著人性,有著多少的不甘和無奈。日復一日在寂寞中苦苦捱著日子,熬到何時是盡頭?自盡吧,也為家族換個好名聲。古代的徽州女人以一生的孤寂煎熬換來了眾多的牌坊和家族的榮譽。可是她們的苦誰理解?誰關心?封建禮教害苦了多少風華正茂的女人!紅顏一點點老去,心一點點老去,甚至年輕的生命就終結----多麼殘酷。看著“節烈”,我的心鈍鈍地痛,為千百年前的女性。但是牌坊不僅是對女性,它於男性而言也是束縛,它也默默地也極有力的向男人昭示著精神的榜樣,道德的標准,禮教對男人也不會放過。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