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這個節日,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這個節日,只記得,每年都期待它下雪,每年都和男友在餐廳吃著火鍋零零碎碎地說著話。三年前,通過朋友介紹,我們決定過一個不一樣的聖誕,懷著滿腔的期待去往臨安浙西天池。在我們要出發的時候,同事和朋友得知我們要在山上過聖誕,都投來異樣的目光,在他們眼裡,每個周末背上大包去爬那些不知名的山在他們看來那都是神經病的舉動,但他們不會了解登頂後的喜悅,不會了解征服了大自然征服了自己後的驕傲,不會了解跟朋友們一起風雨同舟的經歷,當然,他們也就體會不到在山間聞著鳥鳴聲聲,聽著山泉叮咚,以山為席,以雲做被,我們把酒言歡,對酒當歌的快樂,讓他們守著鋼筋水泥墜落去吧,讓他們聞著烏煙瘴氣瀟灑去吧,我們向著天池,進軍!!!浙西天池位於浙皖毗鄰的群山峻嶺之中,海拔1200米以上,屬於天目山系。清晨,我們身背干糧,從銀峰大塔村踏上進山的古石板道。山邊房錯落有致,橋下溪緊緊簇擁在一起,大塔村民說是“百世紀留下的活化石”。石道板,北起大塔村,南至昌化龍井橋,全長30多華裡,據說是南宋防守京城(現在杭州)修築的。彎彎曲曲的古道,兩邊怪石奇松,溪水傾瀉,令人賞心悅目。半山腰有個人工壘成的石洞,據說是南宋的哨兵亭,今天雖時過千年,但古亭雄風猶存。 經過兩個小時的重山復嶺,終於十一時許到達塘嶺。塘嶺傳說嶺上有個千畝畈,白牛塘和古廟。廟前有片割了即長的韭菜,梅花鹿見人就圍著轉的神話。古廟於20世紀70年代拆除,只留下一棵參天的枯木古樹;白牛塘不見了,映在我們面前的是座天池。池面約千余同,池水深不見底,池中三座小山,山色湖光道織一起,真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午同狩獵老人共進別有風味的午餐。主人詳細介紹了塘嶺變遷,說塘嶺天池如仙境:“天上藍天白雲,腳下天池水清,身邊群鹿相連,非仙境勝仙境”。午飯後,帶著老人送的鹹菜和饅頭,按照老人的指點,向瘌痢尖跋涉。瘌痢山海拔1363米,是寧國境內第二高峰。瘌痢山是座光山,氣候稍冷,山頂變白,故名“瘌痢”。山下遍野荊棘,從中楓葉、山楂分外紅艷,形成繁石怪狀,似大像如臥虎,千姿百態。站在山頂眺望,東邊是藏龍臥虎的群山嶺,南面是一望無際和大平溪,西面是塘嶺的小天池,北面是寧國的河瀝溪,真是“天目連天橫,勢拔五掩赤城”。傳說當年薛仁貴把一匹寶馬和一只寶劍在瘌痢山,後來劍化為鐘玉石,馬變為梅花鹿。山上盛產珍貴藥材,野百術比東北人參還名貴。幾位挖藥材的村姑,對我們的到來感到驚訝,並說此去老嶺翻九山七嶺,既無路又處歇腳,要我們下山住宿再走。我們告別了村姑,按照既定目標趕路。夕陽西下,暮色近臨,加快步伐,穿荊棘過草棵,重嶺復坡,爬上毛山頂,在一片大森林中安營扎寨。經過一小時的緊張勞動,用松枝搭起茅棚,燒了一堆篝火,下山裝來泉水,夜宿工作一切就緒。我們圍著篝火席地而坐。雖是只有我和男友兩人,也一樣歡歌笑起饅頭,一片榨菜一口糊饅,吃得津津有味。夜漸深了,我們卻是圍著篝火,故事一個接一個,絲毫沒有睡意。萬家西泉仙人洞的傳說特別引人入宰。仙人洞就在茅山頂北面,洞分干洞、水洞、鬼洞,洞口相當大,能容下二三百人。只要爬過洞頸,裡面就別有洞天,仙人田、仙人像、仙人腳印以及巴掌路,據說,不久有一個學生不慎掉了下去,老師喊民幾十分鐘後,忽然聽到下面的應聲,這個學生從石壁縫裡爬了十分鐘才上來。仙人洞到底有多深,至今無一位探險者探出結果。傳說,曾有一位游僧向洞中仙人借了一支蠟燭,從洞口走到杭州還未點完,剩下的半截留在杭州某個洞的出口處。天亮後,我們兩個手牽著手,高唱“你牽著馬,我挑著擔,迎來日出,送走晚霞……”。正當情緒高昂時,我們卻迷途了,茂密的樹林中連野豬走的路出去找不到。焦急中,男友向山下打了個口哨,意外地聽到山下有回音,沿著余音,我們走出密林,來到一個山棚,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棚中住著兩位獵人、兩位護林員,我們借用他們的灶具燒了開水,吃了方便面。早飯後,在護林員帶領下,過了小平溪,爬上黃陽嶺,翻過白石岸,橫穿西塘嶺,再翻兩個無名崗,終於十時許來到稻場坪右山頂,往下看:一條山衝,足有十華裡長,三華裡寬,真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險要,這就是海拔1200米的老嶺。六十年代,華東軍區曾在此住過防空部隊一個營,老嶺險道通昌化,主峰像把利箭刺向藍天,險崖峭壁如神工鬼斧削劈一般,雄偉壯觀,令人留連忘返,美不勝言。 中午12時,我們離開老嶺,沿著彎曲的十五裡古道來到老山腳。回首浙西天池,思緒萬千。浙西天池這片神秘的土地,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產,擁有開發價值很高的旅游資源,沉睡的浙西天池,不該再沉睡了,讓春風吹醒她,讓她成為天然公園,媲美黃山。

(天池)

(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