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搭乘上人家包的車返婺源縣城,其間有一對男女在“江嶺”一看美景嚷著先下了,另一對男女也在“江灣”下去了,就剩我們兩人就和司機商量能否直接把我們送到“延村”“思溪”,我們再加20元,小伙子倒也很直爽地同意了,就這樣一共80元把我們送到了“延村”“思溪”景點門口,這樣一來我們免除了到縣城再轉車的麻煩也節省了不少時間,景點門口有個很現代的接待處,門票是36元/人,此時已是中午時分11:45分,離景點門口月約走十分鐘就了“延村”

(延村)
“延村”位於婺源中部思口鎮西南側,鄰近婺清線,離縣城僅13公裡,交通便捷。村落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現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餘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民居56幢,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房屋風火山牆、青瓦坡頂;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門罩翹角飛檐,門枋磚雕別致;內分前廳、後堂、廚房等,前後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護淨、門窗等處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台、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的寓意深刻,不僅顯示出精湛的工藝,而且蘊藏古文化的神韻,令人贊嘆不已。

(古建築)
但不知何故,我總覺得“延村”給人一種荒廢敗落神秘恐懼的感覺,行走其間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幽靈像跟隨你在幽黑的小巷裡一起游蕩,往日村子的輝煌似乎早已隨著先人而去,相繼倒塌的古建築正在加速它整個的毀滅,村子裡村民很少游人也很少,我們匆匆拍了幾張照片逃出了村子。時值中午我們在村口的一家小店吃飯,老板拿出來的還是青菜煮面條加荷包蛋,(看來是這裡的特產),這樣的店裡根本沒有別的菜。喝著啤酒吃著面,湯湯水水地倒也覺得蠻舒服,還挺便宜的(9元/人)。
飯後我們兩人又雄赳赳地出發,向兩公裡外的“思溪”村走去。步出“延村”就像回到人間,陽光明媚照耀在田裡,金黃色的油菜花亮的使人睜不開眼,青石板路沿著小溪一直延伸,聞著花香聽著鳥鳴,真是舒坦極了。

(原始自然的環境)
13:20分我們就到了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思溪”,“思溪“建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於錦峰繡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互為點綴,如詩如畫,意境神美。村口明代“通濟橋”和“如來佛柱”,是古時村落水口組合建築的孑遺;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廳”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體了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清代“銀庫”屋,當世現已少見;“敬序堂”花廳,一派古色古香,為品茶對弈、吟詩作畫理想之地;俞氏客館格扇門上,陽刻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堪稱“木雕精品”。
因此地上次來過,所以熟門熟路,各處再回訪一下,也拍了不少照片,以彌補上次來拍攝時的遺憾,一晃也已16:30分了,我們決定住下明天再拍早景,就來到當年拍電視連續劇《聊齋》的古屋裡借宿,進屋看了看感覺實在有些恐懼,想像住在此地半夜裡會不會聽到冤鬼幽女的腳步聲?陰氣太甚就兩壯男恐難相匹,故匆匆溜之大吉以保小命。

(思溪村落)
最後找到“客悅樓”客棧,比較現代一些有獨立衛浴,(80元/天),大概也算村裡較好的客棧了。隨後我們即刻爬山村後小山坡,尋找明天拍攝的最佳位置,但均不理想,樹枝多角度又不好,只好撤兵明日再說。回到客棧洗個澡人也就精神了很多,叫老板娘做了三菜一湯吃的也很舒服,晚上的功課就是看電視(就此有電視機)看照片早早歇息。
一早醒來天色微亮,就不上山坡直奔河邊,小河水面上漂浮著輕輕的薄霧,蒙朦朧朧地像遮羞的絲巾一般,水面很是平靜,清晰的把倒影留在自己的懷裡。村裡夜宿的人倒也不少,都一大早扛著長槍短炮在各處跑來奔去的折騰。村民都說這些拍照的到這裡來,回去啊那些拍的照片要賣幾萬那!聽罷我是啞口無言頓覺慚愧之極,我在折騰些什麼?我給報社的稿費才30元/張。

8:00鐘我們決定要盡早返回婺源,吃完早飯跟熱情的老板娘道謝告別。老板娘拿出簽名冊一定要我簽名,我就寫道:“客悅樓裡客悅來,思溪村內聚人才。一張照片賣幾萬,下次等到花再開。”(結帳148元)
出村見一出租車就和司機商量是否能帶我們到公路,他見我們心切就說十元可以嗎?我說行行連聲謝過,(因此地的出租車都是人家包車來的沒有空車等候),,也就五六公裡到了公路,路口一小面包車聽說去婺源縣城開價40元沒理他,正好有一貨車經過叫道:“五元一人去縣城”,嗨,不錯啊雙排座的車就跳上去了,司機說直接送你們到婺源汽車北站,只是此車後廂裝了滿滿一車的大米車速是不能快了,好在路程不太遠,約二十分鐘就把我們送到了車站。直奔售票處買了兩張9:30分到上海南站的車票,(上午就此一班)票價167元/張。時間還早我們就到對面特產商店坐坐,買了一點當地江灣特產帶回來給單位裡的朋友嘗嘗。
9:30分一輛大奔客車准時上路,經安徽回滬,經過七個小時的行程到達上海。至此我們歷時五天的旅游全部結束。
旅游是件累得讓人開心的活兒,而攝影呢,就是累得讓人忘記累的活兒。扛著三角架游走在任何一個地方,我認為都必須了解當地的人文風俗、歷史典故。否則沒有靈魂的風景,不拍也罷。但過於執著就讓風景在相機裡失去生動,走馬觀花則無法得到風景裡的感動。所以我們走過的不只是風景,記住的也不只是風景。有的東西會成為一種記憶,讓我們溫暖、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憐惜……
林林總總寫了一些雜記,只為以後有去那裡的朋友作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