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鎮位於蘇州東南27公裡的吳江市,從火車站乘游車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很是便捷。清早趕往火車站會合了老婆,她從北京來,異鄉重逢,思念都化作了柔情,旅程伊始不覺對同裡就有了情人般的戀。很快到了,眼前屋檐尖尖挑挑的小房子一下子就闖入了心扉,這才是夢裡的江南啊。
到同裡的第一件事是住宿。三輪車夫是一位年約六旬的老人,身材不高,很是熱情,介紹了很多同裡的特色,以後幾天遇到他總會愉快的交談一會兒,只是他說的普通話有一小半老婆不懂,現在想想不禁莞爾。
我和老婆都想住在老鄉家,車夫大爺給我們介紹了幾處,最後住在恩澤堂。恩澤堂的主人姓林,好結交,熟悉之後我和妻子戲稱他為“林百萬”。林百萬祖上是同裡的鄉紳,家境殷實。房前的古楓園就曾是他家的後園。恩澤堂進入正門是一個廳,廳裡的擺設古色古香,林百萬喜歡收集古董,恩澤堂的廳裡廳外就擺設了不少。我們租了一個套間,房間內的布置和家具完全也是按古制的,古床、梳妝台、臥榻等家具都是老式紅木家具,看上去已經有了年代,這些讓老婆非常喜歡。以後的幾天我和老婆把這當成了家,以致離開的時候竟然不舍,商量著以後是不是也如此布置自己的家。
同裡因水多橋多而聞名。小鎮內的水路縱橫,把小鎮分割成許多個小島,星羅棋布的四十幾座小橋,像鏈子一樣把各個小島串了起來。小島之間的水面不寬卻是四通八達,蜿蜒曲折,一葉扁舟就可以到達小鎮的任何地方。在水路交錯或樞紐處都建有石拱橋,供居住在小島上的人往來。石橋的年代久遠,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著名的有建於南宋寶年間的思本橋和建於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觀橋。但為鄉民津津樂道的是太平、吉利、長慶三橋,三橋建在河汊處,成品字形架設在河道上,昔時同裡婚嫁花轎都必須走三橋以示吉慶。
同裡的街道除了中川路較寬闊,其余的巷弄和巡河而走的街道都是窄窄,現代的汽車無法通行。街道的路面是用整齊的方石鋪成的,巷子深處也有方石鋪成的小徑。同裡的建築多是單層或雙層的民居,白色的牆壁和屋面的青瓦已顯斑駁,色彩淡雅而又分明。閑暇時站在石橋上沿河望去,水面上船只搖曳,兩岸青瓦白牆,儼然是一位淡雅溫柔的江南麗人。
同裡的景點以園林為主很有特色,其中著名的私家園林有退思園、耕樂堂、侍御第、嘉蔭堂、崇本堂、古楓園,最具代表的當屬退思園。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退思”出自《左傳》中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園的總體布局獨特,變中國古典園林的縱向布置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退思園占地雖然只有九畝八分,但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別致玲瓏。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因此又有貼水園之稱。園中有畹薌樓、坐春望月樓、攬勝閣、迎賓居、歲寒居等廳樓建築,古樸素雅,穩重氣派。和蘇州的拙政園一樣,退思園也是私家園林中的經典之作。其他幾處景致,崇本堂、嘉蔭堂的木雕藝術十分精美。而耕樂堂庭院以田園風光見勝。在侍御第中可以聆聽珍珠的傳說。古楓園裡可以參觀古床。
除了私家園林,羅星洲是很別致的寺廟園林。羅星洲是位於同裡鎮東湖面上的一個小島,乘小船前往只須數分鐘便抵達。羅星洲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是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聖地,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前往朝拜。羅星洲上有觀音寺、城隍殿、文昌閣、鬥姆閣、旱船、曲橋、游廟、荷池、魚樂池等景觀,建築布局緊湊而又不顯局促,集廟宇、園林於一身。夕陽之下,站在羅星洲眺望,同裡湖上煙波浩渺,魚帆點點,別有一番意境。
民以食為天,在同裡的幾天,除了游玩當然免不了品嘗美味。中川路兩邊開著很多大大小小的飯莊,菜肴很有地方風味。除了飯莊傍水而居的老鄉家還有還有農家菜。我和老婆在比較了味道和環境之後對農家菜情有獨鐘。
同裡的美食最具代表是太湖三白、大閘蟹和同裡的狀元蹄。如果去農家飯館還有一道毛豆炒紅菱也要嘗嘗。太湖三白指的是白魚、白蝦和銀魚。白魚清蒸、白蝦水煮或做成醉蝦、銀魚則是做成蓴菜銀魚湯,味道清淡鮮美。大閘蟹則是老婆的最愛,不過我和老婆喜歡在吃螃蟹的時候叫上一瓶同裡紅,螃蟹黃酒相得益彰。狀元蹄和周莊的萬三蹄齊名,明清街上的天下第一蹄據說中央台也曾來采訪過。據說早時當地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學習烹制蹄膀,烹制得好的才能得婆婆的歡心。用過菜肴還可以叫上一碗芡實粥,芡實俗稱雞頭米,又成水中人參,美味而又滋補。
老婆喜愛民歌,每到一處都要留意收羅。退思園正門前的大戲台每周六都會有蘇州評彈等地方戲曲,可惜我們的時間不巧,沒有看到。不過在中川路的飯莊吃飯的時候,還是遇到了一位手拿碟兒唱起來的老阿婆。《太湖美》、《同裡風光好》、《四季歌》,老婆和阿婆對起了歌,為了唱原汁原味的民歌,老婆還學了幾句同裡話,一頓午飯吃得真是有聲有色。
阿婆臨走向我們推薦三橋附近農家飯的光頭很會民歌,說來很巧,當晚我和老婆去三橋吃農家菜卻被一個亮閃閃的光頭攬客攔了下來,結果不可避免的演繹了一出民歌會光頭。光頭姓李,開著一家李記阿婆菜,此前曾做導游,對同裡的景致、人物、傳說和典故十分的精熟,吃著太湖三白聽光頭侃著同裡的人物風志,別有趣味。興濃時小光頭唱起了江南民歌,老婆也用各地的民歌回應,一頓晚飯下來竟然吃了2個鐘頭。席間還結識了同是北京的一對夫婦,由於大家意興未盡,於是相約第二天晚上劃船夜游同裡,賞月對歌。
飯後回到住處老婆很高興,我們又唱了好一陣民歌才睡,睡前我們戲說江南水鄉已經看了,要是能來場雨就算是齊了,孰料天公作美,第二天卻真的是變出個煙雨江南來。雨中的同裡霧蒙蒙的,雨水點點絲絲,纏纏綿綿,沾衣欲濕。我和老婆愜意的踱出門去,披著一肩煙雨到明清街買了把藍布碎花傘,想著去了小光頭推薦的雨巷游玩。原來這雨巷只有雨天來才好,巷內狹窄無法打傘,兩邊都是雙層民宅的高牆,雨水順著瓦壟直瀉而下,還好當天只是煙雨。中午雨停了,雨後的同裡是浴後的麗人,拱形的石橋曲線玲瓏,橋下的流水輕靈安逸,黑瓦白牆的小房子濕漉漉的,清新可人。
晚上北京來的夫婦從甪直回來了,也住在了恩澤堂,我們會合了小光頭租了一條小船,沿著河道悠悠的蕩去,入夜的同裡就連河水也是靜悄悄的,寧靜安詳,河道上的燈光朦朧幽暗,搖著小船穿過一個個月亮門洞似的橋拱,嘩。。。嘩。。。那是櫓劃水的聲音。
小光頭唱:
月兒彎彎照九州,
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高樓飲美酒,
幾家流浪在外頭。
小光頭柔軟婉轉的歌聲裡載著多少水鄉同裡的夢啊!
又一陣掌聲響起,那是岸邊小憩的食客為老婆的京劇《西廂記》選段喝彩,月光下她的背影婀娜,臉上孩子般的歡快,幸福不知不覺地撥動了心弦,然我顫栗。
同裡雖然有不少的景觀,我和老婆卻喜歡挽著手信步於同裡的街道巷弄,品嘗土產風味,評說風土民俗;喜歡前往串心弄、姊妹巷、雨巷中去尋幽探秘;喜歡吃過晚飯後夜游同裡,晚上,這裡沒有了白日的游人如織、喧囂吵雜,夜晚的同裡安靜若處子,溫柔如少婦。妻子這時總會依偎著我,在我耳邊輕聲細語,我也會漫聲應著,我們就這樣踱著、偎著、嚶嚀著走進水鄉同裡的溫柔情懷。
在同裡三天四夜,離別依然不舍,不舍妻子的分別,不舍那桃源般的安逸,不舍那朦朧溫柔的水鄉之夢。
我與妻子相約,某一天,再回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