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
一連5天(元月.3—元月.7)的中原之行,完滿結束。可能是組織活動吧,所到之處,吃住玩都安排得很好。雖然坐了23小時的火車,但感覺還不錯,起碼走的都是貴賓通道,睡的都是軟臥,吃的都是當地美食(洛陽水席)。從開封、洛陽、鄭州一路走來,參觀了開封府、黃河邊的炎黃帝像、雲台山、龍門石窟和少林寺。也是第一次踏足中原,也是第一次近距離親身體驗中原的歷史、中原的文化、中原的沉重。
河南,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又稱中原。開封,六朝古都,洛陽,九朝古都,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造就了中原的歷史和文化。那裡,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
此次中原之行,也真實的感受到了開封、洛陽歷史的厚重。尤其是當去到龍門石窟時,提頭看著被盜搶得滿目蒼痍的一樽樽佛像,讓人扼腕,讓人心疼,讓人沉重,更讓人深思。不知當年周總理陪同外賓參觀石窟時,看到此景此物,會否也有同樣的感想。望著對岸當年白居易辭官隱居的香山寺及寺上當年蔣介石與宋美玲度蜜月的樓房,不禁在想,當年當月的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腳下行走的石板,會否仍存有他們當年踏過的痕跡。也在想,白居易看穿官場險惡,將自己埋葬在香山寺下、風水極差處,為的是不讓子孫後代再作官,可謂用苦良心。而若果當年在香山寺,蔣介石聽從仙人指點,不去西安,就不會發生“西安事變”,或許中國的歷史就會從此改寫。看著武則天的佛像,看她笑看風雲變幻,而身為一個女子,能夠統治中國26年,在中國傳統男權社會中,實屬不易,也有幾分欽佩。行走重建後的開封府,聽著關於包公的典故,想到做一名清官之難能可貴。站在黃河邊上,觸摸黃河水,千年流域,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多次河水泛濫,令中原一帶一夜淹沒,也令開封城三次淹埋地下,但也讓中原文化得以在地下永續保存,免遭後人盜搶。站在少林寺,看著趙樸初書寫的“藏書閣”牌匾,趙老有意地將“藏”字寫少左半邊,可知趙老的用心,既然少林寺的藏書也不完整(1928年一場大火燒掉一半少林寺,也燒毀一半藏書),又何必要求我們凡人也要“十全十美”呢,我們只是凡人一個,沒必要那麼執著,也沒必要那麼完美。算是這次中原之行的一大感悟吧。
這次中原之行,因為是跟團的,許多地方,也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例如,去到龍門石窟,時間所限,不能仔細的觀看石像,也不能走過對面的香山寺,追尋白居易的足跡,也不能在白居易墓前,鞠躬致意。算是這次中原之行的一大遺憾吧。
此次出行,回來程都是坐火車,23小時的火車,平生第一次經歷。雖然有點枯燥,但手中捧著《世界是平的》一書,眼望著窗外筆直的、光禿禿的白楊樹,也不時用手中的iPOD上網,瀏覽最新資訊,發送短信。頗想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人與人的時空距離變得窄小,變得近在只尺。千年前的中原大地,萬馬奔騰,風光無限;千年後的中原大地,厚積薄發,正待風生水起。
2008.元月.1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