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法國人享利·穆奧(Henri Mouhot)來到柬埔寨,他曾經讀過法文版的“真腊風土記”(19世紀初,法國漢學家把這本書已成了法文),使他對這個廢棄的古城有著極大的興趣,他於是來到柬埔寨搜集蝴蝶標本。一天,亨利在向導的帶領下去看當地人說的一處古建築遺址。他在遮天蔽日的密林裡走了很久,一路上揮舞砍刀開路。向導幾次勸阻穆奧,因為這裡瘴氣和野獸都會要了人命,但探險的激情卻促使他不能駐足。突然在他面前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石階,石階通向幾座尖頂高塔,這些破敗的塔身上雕刻著美麗的圖案。亨利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在看到這些尖塔的一剎那,我感到心在顫栗,此時,你除了懷著敬慕的心情默默的凝視外,你沒有辦法再組合一個詞去贊美這建築史上奇妙的景物了”
帶著對這個神秘國度的無限憧憬,我們終於在上海最陰冷的季節裡,逃離到了這個溫暖而充滿故事和傳說的地方。網上的介紹和攻略已有很多,我只記下一些隨感,既希望給後來者一些參考,也能給自己留一份美好的回憶。
我們的行程是比較標准的三日游模式——小圈、大圈、遠郊。
Day 1:小吳哥日出——吳哥通王城(包括南門—巴戎—巴方—空中宮殿—普拉帕利雷寺—提琵南—普拉皮圖寺群—癩王平台—戰像平台—十二塔廟南北倉—勝利門)——托馬儂——周薩——石橋——茶膠——塔普隆——斑黛揢蒂——豆蔻——巴肯山日落
Day 2:皇家浴池日出——比粒寺——東梅奔——塔遜——龍蟠水池——聖劍寺——吳哥窟
Day 3:斑迪色馬——女王宮——高布思濱——崩密列
小圈:
小吳哥:
氣勢恢宏,從大的像湖一樣的護城河,到可容納千人的大廣場,從寬闊筆直由巨大石板鋪就的中央大道,到柬埔寨的標志——蓮花塔,無不給人以恢宏的感覺。還有無盡的門廊、窗欞、石階、栩栩如生的浮雕,雖然歷經千年歲月被風雨侵蝕,但縱然斑駁,確也掩不住它的磅礡氣勢。
因為小吳哥的朝向關系,下午才是游覽拍照的好時段,所以按攻略上說的我們早上看完日出就去了巴戎。但下午再來到小吳哥的時候,人那個多阿,其實應該乘早上人少的時候先看看的,那些廊道庭院只有在空寂安靜時才更能發人幽情吧。而且日出時的小吳哥和日落時分的小吳哥一樣,一片復古的金黃色,非常漂亮。
有一個遺憾是著名的小吳哥第三層的天梯在維修中不能爬了,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再開放。
吳哥通王城(包括南門——巴戎——巴方——空中宮殿——普拉帕利雷寺——提琵南——普拉皮圖寺群——癩王平台——戰像平台——十二塔廟南北倉——勝利門)
其實看似那麼多景點,都是在通王城裡的,步行可到,但當時沒明白,從巴戎出來就上了車跟司機說去巴方,結果他手一指——原來就在對面。巴方出來我們又上了車,司機以為我們把通王城都逛完了,直接載著我們出了東門,這時我們才發現不對,我們的司機很無語的再開回停車場,然後特地指著四周跟我們說要把there and there and there 都游覽完,可我們卻找不到最重要的空中宮殿,還得麻煩他開車帶我們去找,就這樣我們的tutu司機2次把車開出去,又2次回到停車場,估計他也徹底無語了,真是慚愧啊,給中國人民丟臉了。
——巴戎:司機停車跟我們說這就是巴戎時,我們怎麼也不能把這遠觀像一座小山丘似的巨大石堆和著名的“高棉的微笑”聯系在一起。在第一、二層時,也只能模模糊糊的看到些笑臉的輪廓,但是一爬上第三層,就會突然發現四周都是微笑著的臉,走到哪裡都有微笑的臉或俯或仰的注視你。
正好遇到一個導游指著其中一個說是所有笑臉中最美的一個,其他的都沒有他笑的那樣安詳美麗,其實我覺得每個微笑或燦爛或沉穩或自信或從容~~自都有他的迷人之處,就如人生百態,豈會有一樣的表情,又哪來最好之說呢。
——巴方:正在維修中。現在已修好的部分據說是在一個土堆的基礎上修復出來的,當時的專家在修復過程中把用於修復的石塊都編上了號,但由於戰爭的破壞,當時的紀錄都被銷毀了,所以現在只能看到被戲稱為全世界最大一幅智力拼圖的滿地石塊。
——空中宮殿:看地圖上空中宮殿就在巴方寺的北面,可我們當時還就是找不到,後來是從戰像台階中間穿進去的。
攻略上說空中宮殿的台階按難易程度的不同分為man’s和woman’s,西面的較容易,我們當時已經轉的七葷八素了,一看到空中宮殿就興奮的往上爬,也不管哪面了,台階倒不高,可磨損的確實滿厲害,估計我們無意間挑戰了一把man’s台階,下的時候找了面有木樓梯的,可能就是woman’s吧。
——普拉帕利雷寺——提琵南——普拉皮圖寺群:看過了,但看不出什麼名堂。時間緊的話不看也無所謂吧。
——戰像平台——癩王平台:戰像平台綿延數百米,牆上刻滿戰鬥的軍隊和像群,據說是國王觀看慶典的觀景台。當年國王就是站在這裡檢閱步兵、騎兵、馬車和戰像列隊的,還有大像在台下爭鬥,勝者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雖然這一幕我們已然看不到,但想想也覺得非常氣派。現在對面是中央廣場,,停著無數的汽車和tutu,也算蔚為壯觀。
雖然都名為平台,但癩王平台要小很多,我們差點以為這只是戰像平台的一部分,牆上雕著很多雙手向上托舉的小人,回來看攻略說有一道隱蔽的門可以通向一面暗藏在平台之下的牆,因為它的隱蔽而使這堵牆的雕刻更為嶄新而完好,但可惜我們錯過了。
——十二塔廟南北倉:十二座一模一樣的塔建築,用途不明。周達觀在《真腊風土記》裡記載這些塔是解決無法斷定是非的爭訟所用,將訴訟兩方的人同時關進塔內,不給吃喝,先得病者為邪惡者。另有一種說法是在兩座塔間架起繩索,給正對面鬥像台上的國王大臣們表演雜技。說實話,這兩種說法都不太能讓人接受。
——勝利門出城
托馬儂——周薩:面對面的兩座造型一致的建築,其中周薩正由中國政府援建。原本覺得中國在修復方面應該其他國家更有優勢——都是歷史悠久的亞洲國家嘛,建造方式應該比較類似的。但一看嚇一跳,修復的部分就像打了一塊塊補丁,跟原物的色差挺大的,不知道完全修好後是不是還這樣,還是就應該修成這樣的,不解。
茶膠:據說在建造過程中由於遭到雷擊被認為不詳而停止建造,所以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但它高大陡峭的外形已成。我們到的時候正是中午,在正午的陽光直射下,仰望茶膠真有種讓人眩暈的感覺。當時想著節省體力爬小吳哥,就用這個理由讓自己偷了個懶,結果沒想到小吳哥的天梯還不讓爬了。
塔普隆:“樹與塔就像兩個摔交選手糾纏在一起,只是比賽的記時不是用分鐘,而且用世紀。”也有說塔普隆是“樹與廟像情人似的糾纏在一起”,但我覺得倒像是樹在欺壓那些建築,因為塔普隆的樹實在是長的太粗壯、太猙獰了,都肆無忌憚的騎在那些建築上。已經有很多地方需要用木架支撐,不知道是否在不久的將來大自然就會取得全面的勝利。,
斑黛揢蒂:就在皇家浴池的對面,當時皇帝在皇家浴池參加完洗浴典禮後,就來這裡休息。斑黛揢蒂有著非常幽深的長廊,也沒有什麼游人,很適合在這裡發發呆,想想心事。
豆蔻寺:有著非常好聽的名字,一字排開的五個塔座矗立在半人高的石平台上,平坦碧綠的草坪環繞,果然是非常的小巧而精致。
巴肯山日落:印像一:山不高,坡也不陡,但巴肯寺的台階卻非常的陡峭,奔波了一天的我們四肢並用,手腳發顫,也不知道咋上去的。形像盡毀啊!
印像二:人太多了,真的是太多了。其實落日少了建築的映襯,並不如想像中的輝煌。反倒是它的人山人海組成了一道特別的風景。
大圈:
——皇家浴池:皇家浴池的日出缺乏了吳哥寺那樣恢弘的背景,感覺上總有些欠缺。反倒是前一日游玩斑黛揢蒂的時候順路來此,陽光照耀下的湖面上點點金光,藍天白雲綠樹倒映其間,讓風塵僕僕的我們有種特別心曠神怡的感覺。
——比粒寺:清晨的比粒寺安靜迷人,登上最頂層,淡淡的陽光灑在蓮花塔上,塔上的衰草微微顫動,四周一片金黃色的樹林和田地,實在是一個安靜迷人的清晨。
——東梅奔:也是五座蓮花塔,看上去和比粒寺很相似的,只是在二、三層的四角有像征著托起世界的大像雕塑。
——塔遜:很小,基本上就為了看一眼被巨大的無花果樹完全包裹住的西門。
——龍蟠水池:水池是由中間一個大方池和四邊的四個小方池組成。中央水池通過四面的噴水口向四個小水池灌注,噴水口分別為:像頭、馬頭、獅頭和人頭。據說池水可以祛病,不同的水池分別有不同的療效。我們起初一直找不到攻略上經常提到的各個頭,正要遺憾的離開時,驀然回首卻發現原來是在連接大小池的橋洞裡,要下到池底才能看清的。
現在的龍蟠水池是干涸而雜草叢生的,但據說當每年的10月湖水漲滿時,水池中的寺廟就像漂浮在湖中露出水面的蓮花座上。
——聖劍寺:又一座規模宏大、氣勢宏偉的寺廟。我們從東門進西門出,兩邊門外都有兩大列的林迦,還有攪拌乳海的群雕,不過比之前在南門看到的更殘破、更蒼涼,大部分的雕像頭都沒有了,
寺裡的感覺就是一道門接一道門接一道門,一眼望去是無盡的長長的筆直的廊,而越深入就越感覺都是層層疊疊的回廊,那些長廊四通八達、錯綜復雜,感覺怎麼也看不完走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