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戊子中,麗江人古古以驢行為業,樂此不疲。聞滇西大理國有梨花源,欽慕久之,恰逢清明節,遂欣然前往。出下關,經蝴蝶名泉,觀德化大碑,過點蒼數峰,鄧川,至洱源,西北而望,見源頭西湖水尤清冽,銜蒼山,吞三塔;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古古相樂。
緣洱海西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梨樹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古古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復有梨樹林,仿佛延綿不絕。便棄車,徒步以入。初極靜,疑似無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均淹沒於梨樹林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頗有魏晉遺風。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古古,不以為然,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約定每日以紙幣半百為酬謝,囊括食宿。村中聞有此人,鹹不來問訊。有一老翁,牽一棗栗馬,兜售於古古之間,殷切有加。盛情難卻,遂從之,約定以二十文大錢相許,繞梨花村一周。自雲先世避點蒼之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共和年間,有官軍招兵買馬,曾投軍於唐公繼堯門下,後復員回村,賦閑至今。問今是何世,尚知有胡總在位,周董甚忙。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稱呼其“憨兵”,皆出言不遜,戲之。翁反唇相譏,眾皆嘩然,梨花流水杳然而去,笑語盈盈暗香來。翁作扼腕嘆息狀,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車,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昆明,詣花花地,說如此。花花地欲遣人前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川人劉渝,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至次年清明,幸得古古同往,遂得其願。後遂無問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