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爪侖(二)

作者: 蓋裡的比比

導讀三爪侖是個生態保護區,一個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在靖安縣內。當地的植被實在太豐富了,一個生態區裡由低到高密密的分布著多種不同的樹木,生態效益相當的好。山是一座連一座的,沒有明顯山峰山谷的丘陵,山勢不險峻亦不十分秀氣,一路上空氣好得像是在天然養吧裡。此地是半開發的旅游區。說是半開發的,其實全然不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旅游旺季的時候人生鼎沸的 ...

三爪侖是個生態保護區,一個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在靖安縣內。當地的植被實在太豐富了,一個生態區裡由低到高密密的分布著多種不同的樹木,生態效益相當的好。山是一座連一座的,沒有明顯山峰山谷的丘陵,山勢不險峻亦不十分秀氣,一路上空氣好得像是在天然養吧裡。此地是半開發的旅游區。說是半開發的,其實全然不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旅游旺季的時候人生鼎沸的場面。就是有些人意識到了此地最寶貴的資源是茂密的樹林和新鮮的空氣,依山而建了一些漂流設施,水上樂園,開發了些山洞什麼的。不過和偌大的生態保護區相比,不足以影響它的自然。我們的小巴士開進臨時搭建的山門,每人收費十元,山民們告訴我們平時是不收費的,五一麼,免不了的進山費。車在盤山公路上開好久,轉過一道道彎,越開海拔越高,我向車窗外看過去,竟然看不到哪條細細的黃土公路是我們才經過的,要很仔細的分辨。看來上升很快。一路上有些小溪流,更多的就是綠樹林。一直前行到海拔五六百米的一個村莊,廖家邊村,我們當晚的宿地。

領隊同志在上海的時候就聯系好了村裡一戶萬姓人家,我們的車輛停在他家門口,大家紛紛下車,搬了背包,裝備,很高興晚上可以住民居,體驗當地的生活。而萬家也很高興晚上可以接待來自上海的一群年輕人,倒不是為了可以收我們一些招待費用,更多的是他們覺得很光榮,畢竟上海在他們的想像中是那麼遙遠,現代,不可觸摸。上海在他們看來還有富裕的感覺,比起這個窮地方來說,而我們就是一群跑出去旅游的“有錢人”。 我從一下車就開始觀察身邊的環境。村裡的房屋大都是土造的,土麼,隨處可挖的山上的黃土。屋子分上下兩層。底層是堂屋,有供奉的各家的祖先,堂屋空蕩蕩的,就放幾條長凳,木桌,灰灰土土,光線很差,看著逝去的先人的照片當屋掛著,可以讓人聯想很多,天黑的時候有些些陰森。屋外的門邊家家都有著紅色的對聯,有的還貼了金色的紙,有橫幅,在大山的綠色和黃土中顯得出絲生氣。

萬家熱情的招待我們,拿板凳,倒水,端來水果,一定要我們一起吃晚飯。我們勉為其難,因為是出來吃苦旅行的,自己都帶著充足的食物和裝備,本只想借個地方可以睡一宿,找個向導,明早即上山,不願意打擾了山民的生活。但是在山民看來,來即是客,吃頓飯是應該的。於是大伙不辜負他們的好意,答應吃飯,但一定要隨意,有什麼吃什麼。准備好這些,洗把臉,看是下午三點鐘的天色,有人提議去玩漂流,原因是先前進來的是時候就看見的,一直眼饞別的游客可以親自觸摸峽谷裡那碧綠的湖水。這條漂流線路是山裡集資建造,一年多前,每戶人家出了幾百塊錢,買了橡皮艇,救生衣,雨衣,劃水的槳等設施,供給游客們自己親自動手去漂。賺的錢給出資的每戶都分紅,每年大約幾百塊錢吧,呵呵,一年就收回投資。游客兩人一個艇,自己控制方向,全漂的時間要一個多小時,總的來說湖水不是非常湍急,只是在水面突然狹窄處,水流才會明顯變化,這才是覺得刺激和好玩的地方。

大伙都去漂流了,我沒去。我看看就可以了,水流更急點,刺激性和危險性更大點,我才有興趣。我背著我那在馬來西亞的地攤上買的彩條紋老布挎包獨自一個人朝村東頭閑逛,享受這段清閑的時光。在經過一座看來年代不是很久遠的石頭橋,又有幾戶山裡人家。他們門前的自留地邊,一叢叢的小黃花隨輕柔的春風搖曳,這是種野草,長得有點像油菜花,只是比較矮。屋子牆邊,架著簸箕,野生的小筍干在裡面沐浴陽光。家門口,成串的小雞唧唧喳喳的奔跑嬉戲找食吃。仔細找,看見幾株柑橘樹,開著白色的柑橘花,小小厚實的花瓣散發著清香。有土牆的人家,拿竹子劈成兩片,蓋在牆頭,為了保護土牆。這屋子和牆壁只要不下雨就沒事,下雨就漏,我想竹子和瓦片的功能就是預防漏得少點,。房屋的窗子都沒有玻璃,有窗格,用細木條的搭成好看的花紋,把一扇窗分隔成許多小塊,所以屋裡采光不好。江西,安徽的民居裡這種窗雕多得很,實用和藝術性兼有。褐色的柴禾堆積在院子裡,有耕牛在自家田地裡辛勤的勞作,山裡多得是野生杜鵑—映山紅,我使勁呼吸著新鮮空氣的時候還看到了其貌不揚的何首烏的藤。喜歡極了江西的田園風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概可以表達我當時的心情。


精選遊記: 南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