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裡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變化較大。
像她的人民一樣,印度的地質、地理和風土代表了地球歷史的真正全貌。世界上最高而有最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了印度北部的一道讓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她東西綿延2500公裡,構成5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她最著名的西崖沉冰川是衝積成富饒的北部,西部山谷的萬年流淌的河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印度的聖河恆河,還有雅穆納河、信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從遠古時期就孕育了沿岸的富饒大地的文明。到了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數百萬年以來不再榮耀、不再肥沃的阿拉瓦裡山系。
文迪亞山和薩特普拉山脈從東到西平行橫貫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撒黑亞得裡山平行橫貫印度西海岸,東海岸的不規則山系為東高止山。每個山系的漂亮景點星羅棋布,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四通八達。喜馬拉雅山有許多滑雪場,還有安全的爬山和河上漂流設備。每個山脈有其獨特的雄偉壯麗和地理特點。茫茫林海,特別是亞熱帶森林裡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森林裡建有野生動物保護區,游客可以大飽眼福,觀賞百獸千鳥。靠近撒黑亞得裡山海岸特別是克拉拉邦,果阿和瑪哈施特拉邦的共干地區碧綠的阿拉伯海岸有數不清的美麗的山峽、峽灣、小溪和潟湖,令無數的游客渴望在難得美麗的寧靜環境中陶冶性情。印度有7516公裡的海岸線,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為太陽浴和水上運動愛好者提供舒適優美的場地和環境。
溫迪亞山和薩特普拉山是納瑪達河、達菩提河、戈達瓦裡河、克裡西納河、瑪哈那底河以及漕沃瑞河的發源地。這些河流以及東部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經歷了許多古代王朝和文化的興衰,半島上到處可以看到古代遺址和殘存的紀念碑。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文化甚至早於北部的吠陀文明,泰米爾人以他們的語言比梵語古老而引以自豪。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裡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莊園、德裡的壯麗的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裡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游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千眼萬眼看不夠。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像印度那樣這麼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巨大的文學寶庫的發展完善的19種語言被承認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的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風土人情
4大傳統儀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隨俗是不變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開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而這對於貧窮人家而言,確實是一項龐大的負擔。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兒時,會用拍手示意,代表兩手空空來也。但如果生的是兒子時,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會立刻敲鑼慶祝,表示兒子將來娶老婆時,可以帶來響當當的嫁妝。
印度人慶祝小孩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蔔,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小孩未來的婚姻對像。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制擔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
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蕩蕩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長子必須手持油燈繞行遺體3次,當火葬柴堆被點燃時,死者長子必須將頭發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小撮,然後到河裡沐浴淨身。火葬結束後,死者骨灰會被掃到河裡,代表靈魂已經脫離軀殼、得到解脫。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區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像。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游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繡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余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加爾各答Calcutta是印度最大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位於恆河三角洲胡格利河東岸,距孟加拉灣130 千米。大都市區面積1300平方千米,人口約1046.2萬。除印度人外,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僑民。主要通行孟加拉語。加爾各答城為其中最大的行政轄區,面積92平方千米,還有70余個衛星鎮,形成印度最大的綜合城市群。屬亞熱帶氣候,氣溫在 7~42℃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582毫米,80%集中於7~9月。城區平均海拔6米,雨季時部分地區易遭水淹。
地處水陸河海交通轉運點,商業發展較早。城周圍河流、鹽湖灘形成天然屏障。城市背靠農業發達的恆河三角洲,經濟腹地廣大。1596 年始見記載,1690 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此建立貿易點。1717年莫臥兒王朝允許英國在印度進行自由貿易 。1858~1912年成為“英屬印度”的首府 。1912 年“英屬印度”首府遷往德裡,加爾各答仍是全國經濟中心和對外交通中心。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胡格利河兩岸,為世界最大的黃麻工業中心。機械制造業較發達,是印度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交通發達,是孟加拉灣西海岸最大港口。港口沿胡格利河東岸延伸達40多千米,能停泊萬噸級巨輪。公路通克什米爾、西海岸、西孟加拉北部和與孟加拉國交界地區。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使得水陸聯運十分便利。城東北有大型的達姆達姆國際機場。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孟買興起,雖降低了加爾各答的地位,但仍有約30%的船只出入。金融業務占全國的1/3左右,約有1/3的外國銀行在此設有機構,當地證券交易所亦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是印度東部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
城市大部布局無規則,街道狹窄。最繁華的商業區位於市中心以東。有加爾各答大學、賈德瓦普大學和拉賓德拉·巴拉蒂大學。還有電影制片廠、劇院、影院、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和植物園。市內建築風格多樣,代表性建築有英國式的政府大廈、希腊式的市政廳、印度哥德式的聖保羅教堂、意大利式的印度博物館、兼有埃及、敘利亞和土耳其風格的奧奇特羅尼紀念堂、印度式的納科達清真寺、現代式的西孟加拉議會、以及獨立後最重要的建築、印度傳統風格的拉馬克裡什納教區文化研究院。

(恆河兩岸)

((恆河兩岸))

(三輪車)

(母子)

(印度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