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越南越柬行之柬埔寨篇——第九天,吳哥大圈、洞裡薩湖

作者: 旅行是一種生活態度

導讀D9,0308,吳哥大圈、洞裡薩湖 5:10起床 5:35出發 5:50-7:30吳哥寺Angkor Wat 7:40-8:00比粒寺Pre Rup 8:00-8:50去女王宮的路上 8:50-10:45女王宮Banteay Srei 10:45-11:22返回吳哥大圈 11:25-12:00東梅奔East Mebon 12:02-12:10塔遜Ta Som 12:30-13:13龍蟠水池Neak Pean 13:20-14:20聖劍寺Preah Khan 14:20-15:40去洞裡薩湖 15:40-17:20洞裡薩湖 17:30-18:10返回暹粒 18:20-19:20晚餐(soup dr ...

D9,0308,吳哥大圈、洞裡薩湖

5:10起床

5:35出發

5:50-7:30吳哥寺Angkor Wat

7:40-8:00比粒寺Pre Rup

8:00-8:50去女王宮的路上

8:50-10:45女王宮Banteay Srei

10:45-11:22返回吳哥大圈

11:25-12:00東梅奔East Mebon

12:02-12:10塔遜Ta Som

12:30-13:13龍蟠水池Neak Pean

13:20-14:20聖劍寺Preah Khan

14:20-15:40去洞裡薩湖

15:40-17:20洞裡薩湖

17:30-18:10返回暹粒

18:20-19:20晚餐(soup dragon)

19:25購物

20: 20回客棧,洗澡洗衣,休息

漆黑的凌晨,5:10,我們起床,為了昨天沒看到的日出,再一次奔向吳哥寺。

有了第一天的經歷,我們熟門熟路。就像回一個很熟悉的地方。再次看到漆黑中的護城河橋時,一種親切油然而生。

吳哥寺,第一眼,是震撼,很遙遠。第二眼,是親切,很親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聖潔的城市一般的寺廟”,因奉供神靈而離你很遠,又因神靈常駐而心距很近。

可惜呀,輝煌的日出依舊沒能看到。天色比昨日更陰霾,甚至滴起了小雨。但是二進寺廟的熟悉,讓我們從容客觀地取景構圖,超常發揮留下了很多滿意作品。

從吳哥寺出來,已經七點半。雨開始嘩啦啦地下起來。

十分鐘後,到比粒寺,一處典型的塔山建築。向驗票的工作人員借了頂傘。在雨中,我們向上攀爬。這是座專門用來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寺廟,空空蕩蕩非常冷落。每一個蹲守的獅像都被盜物者削掉了石雕的精華部位—頭部。

比粒寺出來,繼續上路,去女王宮。

40分鐘的路程,走到一半,雨停,天晴。

女王宮是吳哥古跡中非常重要的一處建築群,以小巧玲瓏、華美精致而著名於世。有“吳哥古跡的明珠”、“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建築體坐西向東,由三層紅砂岩圍牆環繞。最內層的圍牆護衛著由三座祠塔構建成的主體建築。分別供奉著濕婆、毗濕奴、梵天。

女王宮極致的雕工,得益於整座建築使用的紅色石英砂岩。紅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便於長久露天保存,同時具有強附著性適合細雕細刻。據說這種石材稀少而精貴,女王宮能夠全部使用紅砂岩,彰顯了該建築在當時具有著某種特殊地位。

好吧,來說說它的精美雕刻,就是這些巧奪天工的巔峰作品奠定成就了女王宮被視為吳哥這頂建築皇冠上的耀眼鑽石。想像下,堅硬無比的石頭似乎突然變成細膩可塑的木頭,任由工匠們在如同泥灰質地的表面任意雕鑿,鏤刻。女王宮所見之處,層次清晰、線條柔和、圖案纖細的精美作品遍布了肉眼能看見的每一寸石頭上,無一遺漏。細節到神猴的牙齒、仙女的發絲,一絲不苟惟妙惟肖精美絕倫。門楣、窗框、梁柱、塔座、寺壁、牆體,每一方寸都是一副大師級的雕刻作品,每一幅圖案都有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女王宮就像一座宗教博物館,深情並茂地默默講述宣揚著神的力量。會讓每一位游客滿載而歸。兩個小時後,戀戀不舍從參道走向外門,如同告別一場華彩的盛宴。

接著,返回吳哥大圈,去東梅奔。

東梅奔是一個掩映在叢林中的三級平台,台基最高處有五座磚塔。一、二層的平台的四個角落上有巨大的石像雕塑。在印度神話中,宇宙是由四個神像用巨齒支撐起來的。東梅奔寺很空闊,我們在平台上游蕩瞭望閑坐。

塔遜,是一個很小的無花果樹環繞的寺廟。三層圍牆單塔結構。我們從東向西走到西門,一回頭,一顆巨大的樹傲然跨坐在門牆之上似乎要把整個門洞包裹起來。

龍蟠水池,由中間一個方形的大水池相連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形的小水池組成而成。大水池中央有一個圓形小山,山下巨蛇盤繞,山上建有一座小塔。據說每年雨季,池水漲滿。水會從中心池向四個小齒流注。傳說龍蟠水池時療病祈福的沐浴場所。四個不同的小水池各有不同的療效。人們來到這裡,所有的病痛疾苦罪惡,都能蕩滌潔淨。

我坐在大水池的台階上,如同坐在一個方形運動場的觀眾席上,吳哥曾經的輝煌已經閉幕,沉默的廢墟繼續沉默。悠長的歲月就這樣頓然濃縮在此時此刻中任你回溯穿越,叫人無法拔身而去。

聖劍寺,是吳哥大圈的最後一站。寺廟規模很大。東西兩個大門前都有一條巨石鋪就的寬大的參道,很長。參道兩邊是阿修羅和天神懷抱巨蛇的攪拌乳海。我們到達西門時,有一群孩子,光著腳,在參道上跳繩。游客來了,她們叫賣。游客走了,她們玩耍,無憂無慮純真的快樂伴隨著她們的笑聲,在空蕩蕩的參道上蔓延蔓延。

聖劍寺曾經是僧侶們居住學習的地方、是國王者耶跋摩七世的暫居地、是當時重大節日的慶祝場所。廟宇內,一個又一個的門洞,走也走不完的門檻,隱約述說著這裡曾經的恢宏和氣派。

離開吳哥大圈,洪開著TUTU穿暹粒而過,目標洞裡薩湖。原本計劃中這個時候是去高布斯賓的。也許是因為土路難走,於是歪打正著來了洞裡薩湖,景色美得一塌糊塗,留下了至深印像。

洞裡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因為湄公河水恰到好處地倒灌,孕育了這片大湖,形成了每年定期湖水漲落的奇特景像。每年5月進入雨季,湄公河水位高漲,河水西流通過洞裡薩河注入湖中,於是湖水上漲湖面擴張,濕地成了汪洋。到了11月,雨旱交替,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水開始東流,通過洞裡薩河湄公河流向海洋。湖面縮小,露出大片肥沃濕地,迎來捕魚和耕種的最佳時機,如此周而復始年年歲歲。

高棉人世世代代在湖邊生息。湖裡有大自然賜予的取之不盡的物產,湖水還見證了扶南古國、真腊王朝的輝煌,孕育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的吳哥古都城僅僅離岸不過18公裡。

我們一路往湖而去,兩邊是碧綠的農田,在離湖一兩公裡處,開始出現散落兩旁的高腳屋。越靠近,高腳屋越發密密麻麻起來。非常簡陋,沒有電,也幾乎沒什麼家具,老老少少一家子,就住在前後透風的小屋裡,也許因為熱帶,很多孩子衣不遮體。這裡,是我迄今親眼見過的最貧瘠的一個群族。

買了15刀一張的門票後,繼續前行。我知道攻略上有人門票砍到了5刀,加上之前洪積極地推薦我們來時,反復跟我們確認過:“門票15刀,如果覺得貴,你們去了不買票,就不帶著去了”。所以心知肚明,洪肯定中間賺了介紹費。無所謂了,因為此行,洞裡薩已經用她非凡的魅力,回饋報答了我們。在水泥森林中住了太久的人,需要一種回歸物態最本質的原始風情來呼喚麻木封閉的靈魂。

到了湖邊,為我們倆單獨安排了一艘船,很VIP。機動船先在狹窄的河道上行駛了大概十分鐘,河道裡的水簡直就是黃泥漿,混濁不堪。然後水面突然開闊,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湖展現眼前,很宏偉很壯觀。水質也清澈起來。船繼續前行。湖面上到處標浮著一座座房屋,房子的基部用竹子搭建,用錨固定在水裡,這就是浮村。浮村裡的人們,長年居住在湖面上,大部分以打魚為生。每天絡繹不絕的游客也是他們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我們的船停靠在湖中央的一個很大的浮屋上,游客們紛紛從各自的船上踏上浮屋,就像到了一個景點。二樓有高台可以登高遠眺大湖;中間養著滿滿一池的鱷魚供游人參觀;還有豐盛的價格稍高的旅游紀念品擺了滿滿當當好幾排。浮屋四周,是一圈簡易的吧台,游客們或吃、或飲、或坐。

在浮屋周邊的水域上,到處是兜售貨品和乞討的當地人:有失去手臂的地雷幸存兒童,有蓬頭垢面拖兒帶女的母親,懷裡抱著一個嬰兒,船頭還坐著兩個,三個孩子的年齡都加起來不朝過7歲;他(她)們仰著頭舉著飲料罐、小芭蕉,極力向浮屋上四處溜達的游人叫賣,那時那景不堪忍睹。就連拍照,攝入這些畫面都覺得實在罪過。在浮屋沒呆一會兒我們就上船走了,實在不忍心如此美麗的景色中竟然有如此悲慘的人間生活。

返回,已近黃昏,夕陽余暉中,湖面波光粼粼如同披上了一層金紗。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條神奇的湖,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魚類資源。卻生活著一群這麼貧窮的人。是戰爭,是地雷,是懶惰,還是什麼?

失語。

回到暹粒,先是找攻略上的“幸運飯店”,未果。然後到酒吧街的soup dragon晚餐。非常享受的一頓柬式火鍋,勝在調料,一場舌尖的趣味歷程,非常棒。

火鍋結束後,在酒吧街上選購了四十多張明信片。接著跑到老市場,趁著快關門了,打劫般地搶購了一堆。

最後叫輛TUTU,回GH。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