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山的一封通訊

作者: rgmao

導讀各位好! 6月19日端午節去黃山。前日(21日)深夜回到家中。 19日在屯溪過夜,屯溪老街文化氣息之濃,未料也。甚至連街頭的餛飩擔也掛著招牌及擔主照片。夕陽西下,西方游客與抄各地口音的國內游客交臂,筆墨紙硯店鋪的書卷氣息和美食店鋪的香氣味輪番撲鼻。想不到,如此老街,另有風情。 我們選購了次日登山的拐杖,估價10元,索價僅4元!問及店主,明日天氣如 ...

各位好!

6月19日端午節去黃山。前日(21日)深夜回到家中。

19日在屯溪過夜,屯溪老街文化氣息之濃,未料也。甚至連街頭的餛飩擔也掛著招牌及擔主照片。夕陽西下,西方游客與抄各地口音的國內游客交臂,筆墨紙硯店鋪的書卷氣息和美食店鋪的香氣味輪番撲鼻。想不到,如此老街,另有風情。

我們選購了次日登山的拐杖,估價10元,索價僅4元!問及店主,明日天氣如何,抬頭仰望,爾後答道:明日必雨!於是,又掏腰包,買下雨披。

兒時,讀姚鼐的《登泰山記》,其中寫道:大風揚積雪擊面,登磯不可等:兒時,讀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記》,其中寫道:雨好像不是下在地上,而是下在心上。

於是,對登山的天氣便格外關注!22年後,重登黃山,天公就恁地不作美啦?

20日清晨,醒後第一件事 – 急拉窗簾,只見天空清朗,淡雲飄飛,心中大喜。

1985年登黃山,從湯口出發,走到慈光閣,已大汗淋漓,雙膝發軟。問下山者,距離山頂還有多遠,下山者笑答:你們剛剛踏進黃山門檻!一句話,如一盆冷水,幾乎澆熄似火的登山熱情。於是,我們一行四人,一屁股坐下歇息。旁邊正有一對年輕戀人,那女的正在向男友發脾氣,說:上海好日子不過,非到這裡來受罪!男的勸解,好的景致在上面呢。好說歹說,女的才起身,穿著高跟鞋,一拐一拐地上得山去。

今日上山,汽車將游客直送慈光閣。到了慈光閣,便即刻換乘索道,10來分鐘,就來到了玉屏樓的迎客松下。

雖然不是雙休日,更不是黃金周,此地已經人滿為患。為了在迎客松下留影,需要排隊半小時。此時,正好讓我從容端詳迎客松,從容回憶過去22年。---- 千年古松依舊,英姿勃發,而黑發的我已經變成了白發的我。

置身嘈雜的人群,思緒依舊澎湃,心中暗念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久別重逢,此地此時,心情並不好,時光如此無情,生命如此短暫!林黛玉見花落而垂淚,有葬花之舉,有思想的人,見光陰荏苒如斯,能無動於衷?花落,尚可葬之,以寄托哀思;光陰飛逝,我們何以寄托哀思?

輪到我了,站立在迎客松下,臉上雖寫著笑意,但是,那是表像,而表像往往是欺騙人的。

天氣真好,在拍照的瞬間,迎客松作背景的天都峰,時而消失在茫茫白霧之中,時而又露出崢嶸!(請對比昨日發各位的兩幅迎客松的照片)

惜別迎客松,欲登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可惜,為了保護生態,此峰已成禁地。

從玉屏樓到“交通樞紐”蓮花亭,本來有“七上八下”的山道。22年過去,一條“光明大道”出現在眼前。所謂“光明大道”,乃一條山間棧道,既未破壞山體植被,又能觀賞到絕色山景!

到了蓮花亭,鰲魚峰在望。有兩條路可以登此峰。我們選擇了百步雲梯和一線天,此徑坡陡,石梯一百八十多級,立於雲霧之間,如若連接天地之梯,最險處坡度達70多度!不過,和22年前相比,雲梯似乎經過修葺,道路加寬,且安裝扶手,已無險可言。

上得山頂,人人席地而坐,個個喊累,令我不解的是,我卻毫無“坐意”,漫步於巨石之上,巡看四周雄山柔松。同行的年輕人問我:精力如此之好,是否吃了人參來黃山的?笑而未答,我卻滿心喜歡,年逾六旬的我,還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呢?

上了百步雲梯,就一直在搜尋我記憶了22年,並思念了22年的摩崖石刻。幾個拐彎,眼前一亮! -- 就是它!沒有絲毫的變化。-- 我佇立,我呆思,我留影。

旅行團的人遠去了,我仍依依難舍。

鰲魚峰為三十六峰之首,因峰形極似鰲魚而得名。我要尋找的摩崖石刻,就是鰲魚峰上橫刻的四個大字:“大塊文章”。

字體遒勁凝重,筆鋒力透“石”背。這4個字為鄒魯(1855 - 1954)所題。鄒魯者,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山大學首任校長也!鄒魯於1937年夏游覽黃山時所題。

1985年夏,游黃山,見“大塊文章”,便一見鐘情,久久不能離去。

其時,在台州師專任教,39歲的我,僅“職拜”助教。在游黃山之前,在期刊上發表了幾篇短文。如:英語中含否定意義的詞 / 定語從句面面觀 / 若干位置變動引起含義變化的形容詞 / 關於with + 復合賓語,等等。幾篇短文的發表,點燃了我心中的事業熾念,興奮不已。可是,幾個同事,在期刊上見到我的短文,竟斥之為“豆腐干文章”。我暗暗思忖,頗有點不滿,這幾篇短文的“面積”比豆腐干總大點吧?

第一次面對“大塊文章”,我心不靜,我立志今後寫幾篇大塊文章給你們看看!

第一次面對“大塊文章”,我心不靜,這四個字用的就是其connotation嗎?-- 黃山,你不就是一篇“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大塊文章”嗎?-- 奇怪的是,自從離開此地,眼前的青松、奇石、雲海、飛瀑就如錦繡文章一般,變得更美,更耐看了。

第一次面對“大塊文章”,我就想,也許鄒魯有所“借”!邊行邊思,忽然想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其中不就有一句:“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嗎?

想到此,我興奮不已,和同行者談起我的“發現”,他們皆不以為然。

回到臨海家中,急忙翻閱,證實了我的猜想 ---- 鄒魯有所“借”也!

回到臨海家中,開始利用暑假寫我的“大塊文章”。

次年(1986年)我發表了13篇論文,其中“大塊文章”開始露臉。比如:

邏輯矛盾是一個重要信號 -- 對俞大絪主編英語(V.V1冊)課文譯文商榷 《英語輔導》 No.1

漢譯英也應該“入鄉隨俗” 《台州師專學報》(文科) No.1

注釋應准確 譯文當無誤 — 與《文科英語選讀》的編者商榷 《台州師專學報》(文科) No.2

名詞作狀語的三種特殊形式 (福州)《福建外語》 No.4

鄒魯在鰲魚峰的摩崖石刻“大塊文章”,與溫泉的摩崖石刻“大好河山”、慈光閣的石刻“錦繡河山”構成呼應!字字珠璣、一字千金,給人無限遐思!

一個轉彎。

雲霧,不知從何而來,將所見皆裹得嚴嚴實實,如入仙境。一個個挑山工正吃力上山,眾游客默默讓路,一位操上海話的年輕女子遞給正在山道旁休息的老年挑山工一張100元的人民幣。起先,挑山工婉拒,後來,那女子說了句:我爸爸年輕時在泰山當過挑山工,我知道你們不容易。挑山工見那女子一臉誠懇,笑納。

遺憾的是,原本可以一睹“飛來石”的芳容,可惜,雲霧籠罩下的黃山,神秘而又詭秘,多情而又無情。

在白鵝嶺隧道入口,回眸若隱若現的山嶺,與黃山惜別。

今日一別,何年再來?心情悲涼起來。五年之後,一定要陪老爸再來黃山!-- 我給女兒發了短信。with pleasure! – 五分鐘後,女兒即復。

在雲谷寺,上了去賓館的大巴。車內,無聲無息。在回味?在思考?還是累了?

今年四月底,在天目山小住,曾經來過徽州。

徽商曾經有過四百年的輝煌。徽商在全國各地經商掙錢,最後,葉落歸根,回到故裡,大興土木,大造豪宅。

次日,我們又參觀了潛口和唐模兩個保存完好的民居。一位當代名人,居然為前者題詞道:看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

題詞雖有炒作之嫌,卻也道出了皖南民居當年的奢華和精致。

不過,人去樓空,散發霉味的舊居,顯然已非宜居之所。

當年的屋主,你們當年的日子過得一定不錯吧?-- 如此,足矣!

死,不能帶走萬貫家產中的一分一釐,一草一木,後人正靠出售參觀門票,而獲取薄利,聊補家用。

下午四時,離開黃山腳下的小城,到達燈火通明的上海大劇院門口,時針指著9:30。

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夜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