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情思-獨走杭州雲棲竹徑

作者: rgmao

導讀(列位,欲讀圖文版本文,請您走訪我的博客,只消點擊我的博客地址。絕不會讓你失望哦 -- http://***/rgmao181898) 自幼愛竹,尤愛竹筍! 2006年7月,第一次去天目山小住。所住小屋,綠竹環繞,見新竹萬杆,挺拔俊秀,新竹與老竹,不難區別 – 竹竿油亮,竹葉翠綠,竹根裹殼者,新竹也。 -- 看竹筍破土而出,日長夜竄;看新竹婷婷,箭葉婆娑,那將是一番怎樣的景像! 嘆“ ...

(列位,欲讀圖文版本文,請您走訪我的博客,只消點擊我的博客地址。絕不會讓你失望哦 -- http://***/rgmao181898)

自幼愛竹,尤愛竹筍!

2006年7月,第一次去天目山小住。所住小屋,綠竹環繞,見新竹萬杆,挺拔俊秀,新竹與老竹,不難區別 – 竹竿油亮,竹葉翠綠,竹根裹殼者,新竹也。

-- 看竹筍破土而出,日長夜竄;看新竹婷婷,箭葉婆娑,那將是一番怎樣的景像!

嘆“我來遲了”,不能目擊,只能憑想像描繪於心。

贊竹詩詞多,而贊筍的卻少之又少。何也?不過,進入成語的也只有筍 – 雨後春筍!

2007年4月28日,再去天目山。那是奔“筍”而去的!

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剛在度假村住下,擱下行李,就來到竹海山徑。東張西望,近觀遠眺,卻不見一支竹筍,一根新竹!

咋了?

-- 詢問之下,方知竹子有大、小年之別。大年長竹筍,小年長竹葉!-- 遺憾喲!2006年,乃大年,時隔一年,2007年,則成小年!

與我同行的退休教授看出我的心思,戲稱我有竹子情結。

2008年。

進入3月,滬上報刊的旅游廣告,花花綠綠,如爛漫山花,招蜂引蝶。

對我而言,最眼饞的字眼莫過於 – 春筍節 / 挖筍之旅!

3月15日 – 16日,在浙江臨安山區踏青。– 青山湖泛舟、神龍川登高、白水澗訪竹。

興衝衝來到白水澗山頂的“挖筍區域”,荷鋤結伴,鑽入竹林。尋尋覓覓,又不見筍之蹤影!

怪了,山門不正拉著“歡度春筍節”的大紅橫幅嗎?

怪了,山門外的竹農不正在兜售一筐筐沾露帶泥的竹筍嗎?

你看,游客上山,一天上千,筍不敵眾喲!-- 導游文縐縐地說。

冬天遭了雪災,開春就遲了。等到清明,山上就都是筍哦!-- 一位竹農直通通地說!!

4月中旬,西子一年絕色時,我又來到了小別的杭州。

16號,起早,去雲棲。

雲棲竹徑 – 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去杭州之前,曾給雲棲茶室打過電話(0571 - 87322052),接電話的是一位女孩。我們之間有如下對話:

-- 請問,雲棲竹徑兩旁見到竹筍了嗎?

-- 什麼叫竹筍?哦,是不是從竹林地下鑽出來的那玩意兒?

-- 對,就是這個。多嗎?有多高啦?

-- 多,很多很多,矮的剛剛從地上冒出頭,高的有我人高了。

-- 哦,你身高多少。

-- 一米六五呀!

-- 謝謝。你怎麼連竹筍都不知道呀?

-- 對不起。我是到這兒來打工的,剛來,我老家沒有竹子,也沒見過什麼筍。

入“雲棲竹徑”山門,果然。竹林的地面,碩大的竹筍,這兒一株,那兒一株,或正在破土,沾泥帶水;或婷婷而立,或齊膝,或齊眉,或一米六五!春雨霏霏,似煙似霧,可以舉傘,也可以不舉傘,細雨添美,應景喲,應“雨後春筍”之景。

春雨蒙蒙,游客寥寥。雲棲之美,在於修竹,在於小徑,從山門到茶室,經過好幾個亭子,陳雲題詞的碑亭、雙碑亭、康熙避雨亭,等等。斜徑,大概20分鐘可以走完。斜徑很緩緩向上,好似在爬坡,又好似不在爬坡。道旁,竹林密密,竹筍多多。

舉傘,不是為防雨,而是為了保護我的數碼相機。三步一駐足,五步一側身,或下蹲,或遠眺,或舉數碼相機,或側耳細聽。

-- 那是春筍拔節的聲音嗎?抑或,是那滴水聲?說不准,但並不礙事。

春筍,裹玉含苞,楚楚動人,透出美麗! 春筍,破土而出,頑強執著,詮釋生命!春筍,生生不息,日以繼夜,演繹聯想!春筍,前僕後繼,一榮俱榮,揭示齊心!

原本20分鐘的山徑,我走了將近一個小時。三年來的一次次抱憾,在霏霏春雨中,竟然一洗而盡,這種滿足感,這種快意,非旁人可解。

款行竹徑,情思綿綿。

1951年的春天,父母正為斷炊而愁。忽然,門推開,近鄰M進入,手提一塊豬肉,還有三支鮮嫩的大竹筍。客人離去,母親為全家燒了一碗紅燒肉,配料就是鮮筍!那,是我一生中最美的一餐!雖然,在以後的人生中,曾經品嘗過不少山珍海味。

近鄰M怎麼會送來筍和豬肉?原來,那一日,M來我們家還錢。我家赤貧,哪兒來錢借人呢?

在我的《英語人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父親,終年為錢而愁。然而,天下富人未必慷慨,天下窮人未必吝嗇。母親曾經不止一次,跟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家在鎮江時,一年除夕,父親終於向朋友借到了一點錢,可以勉強過年。但是,當他借了錢興衝衝回家,在拐彎角上遇到家中斷炊的鄰居M,父親知情後,毫不猶豫地分一半借來的錢給鄰居M。講到這裡,母親總表現出一絲悔意,因為,當父親回家把分錢給M的事情告訴母親後,母親曾怨懟過父親,那是為了我們三個孩子呀。但是,母親總是要補上一句:你爸爸是對的。M家也有三個孩子等著過年呀!

1951年春天,M做小生意,終於賺了點錢,就來他我家還錢。為了表示感激之情,M除了還錢,還不忘送我們三根竹筍和一塊豬肉!

1961年五一節。時年15歲,正讀初三。

我的兄弟和我,還有另外三位同學,騎著向別人借來的自行車,從市郊的漕河涇(現在已演變為市區)遠征佘山。這是一座離上海市區最近的一座山,山高近100米。那日細雨霏霏,當時,國難當頭,吃不飽飯,壓根兒沒有旅游的概念,佘山乃一座荒山也,路徑破損,滿目荒蕪。山頂的天主教堂也大門緊閉。然而,五一的佘山,上上下下,皆見破土的竹筍和已經拔節長高的新竹。15歲的我,看春筍破土,看新竹婷婷,竟然十分激動,浮想不斷!

五一節之後的一堂語文課,老師讓我們“自由作文”。我寫的就是五一在佘山見到的竹筍和新竹!寫完之後,我起了一個題目 – 竹筍的精神。(其實,是在仿效當時收入中學語文課本的陶鑄的一篇散文 – “松樹的風格”。)

這篇作文,後來被汪枕平老師相中,印發(油印)全班,並讓我抄寫一遍,張貼在教學大樓入口處的《學習園地》上。汪老師還為這篇作文寫了“編者按”。

於是,我成了全校的小名人!

具體的文字現在想不起來了,但是作文的中心思想還記得:

你看佘山的竹筍,它能掀翻壓在它身上的石塊,破土而出,它不要多少養分,能在貧瘠的沙礫地上茁壯成長,新竹婷婷玉立,竹葉婆娑,向人們展現無限的生機。

當然,首尾是還說了一些“套話”。比如,我們國家現在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困難很多,這困難不就像是壓在竹筍頭上的巨石嗎?我們應該學習破土而出的竹筍,掀掉巨石,克服困難,去迎接偉大的明天。……

表揚的力量是無窮的。

“竹筍的精神”這篇千把字的課堂作文,點燃了我對寫作的愛好。三年之後的高考,一篇命題作文的題目是“干菜的故事 – 讀報有感”,記得在當時上海師範學院(現上海師大)的考場裡,我揮汗、揮淚,寫下了一篇動真情,有文采2000余字。當時的高考分數屬於國家機密,揭榜時,我得知考上了復旦大學。

我的這篇應試作為,分數不會低吧!-- 後來我常這樣想。

轉眼,我們三兄弟到了“談婚論娶”的年代;轉眼,我們三兄弟到了為人父的年代。三兄弟一碰頭,馬上拍板:我們的下一代,為“竹”字輩!

-- 哎,你是上海來的客人吧?”

一個女孩在雲棲茶室(衝雲樓)的台階上招呼我,我從懷舊回憶中回到現實。哦,那就是“一米六五”!

雲棲的衝雲樓茶室,空蕩蕩的,我是唯一的茶客。

在衝雲樓茶室大門外的屋檐下,我讓“一米六五”給我擺了一張茶桌,泡了一壺新龍井。

-- 哎,你怎麼不喜歡坐在室內呀?-- 那兒,看不到竹子和竹筍呀。



(雲棲山門)



(雲棲竹徑)



(演繹變通)



(演繹頑強)



(抱憾一洗)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