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西亞過去時游完“科學與藝術城”,已是艷陽高照的正午,周日不少博物館免費開放,一行人趕往現代藝術學院。車沿著圖裡亞河行駛,路過一座古城門——塞拉諾斯門(puerta de serranos),1865年前,瓦倫西亞曾有城牆環繞,現僅剩此城門和庫瓦特門(puerta de cuart)。塞拉諾斯門建於十四世紀,為哥德式的軍事建築傑作。?在車上只能勉強拍張PP,來不及細看。中世紀的城門在綠樹蔥郁的環抱中有點孤傲,是否依然停留在抵御外敵、護衛城市的榮耀往昔?
瓦倫西亞因為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學院(el instituto valenciano de arte moderno,ivam)而在西班牙當代藝術名城中名列前茅。長期收藏胡利奧•貢薩萊斯和伊格納西奧•畢那索的作品,同時還有當代繪畫、照片和現代藝術展覽,作品從本世紀初的先鋒作品到當代藝術品無所不包。 雖然博物館免費,但開放時間較平時短,想到已在馬德裡領略索菲婭藝術中心的現代藝術,時間有限,與另兩位朋友決定去參觀另一座更具瓦倫西亞特色的陶器博物館。穿街走巷,匆匆而行,於午間兩點趕到博物館門口,迎接我們的竟是大門緊鎖!在門口看到開放時間表,原來周日免費只開放到兩點,而不是地陪告知的三點!失之交臂!這真是此行最大的遺憾了!
國立陶器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rámica clez martí)是十五世紀的建築,原是marques de dos aguas侯爵的宅邸,在18世紀得到修整,如今辟為博物館。從這棟建築物可見到西班牙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其中以paterna、manises、alcora等瓦倫西亞地方的陶器最多,一些陶器的歷史可上溯至基督紀元。另外還收藏有古代陶器、中國和日本的瓷器。在第八室內,展示畢卡索簽名的陶器,在一樓,也展示十八、十九世紀的馬車。 心有不甘,圍著房子轉了又轉,看了再看,拍了還拍。洛可可本是文藝復興之後,新興的資產階級崇尚享樂、對抗皇權倡導的“忠君”思想,在巴洛克風格基礎上延伸而來的一種藝術潮流,講究輕浮的快感,建築方面主要體現室內裝飾上。在這幢15世紀的貴族住宅外觀上也可探求一斑。
雖歷史久遠,但帶著粉氣的紅牆面色彩明快艷麗,大門周圍的金色雕刻光澤稍暗,仍令人遙想當年的熠熠耀閃。圖形繁冗堆砌、線條精巧細密,人物的形體呈S形、環繞的旋渦、卷草、舒花裝飾,纏綿盤曲,連成一體;窗被纖細柔媚的鐵藝欄柵和卷曲凸凹的花邊裝飾,牆角屋檐更有壁畫、浮雕包裹,復雜而繁瑣,這些完全是洛可可“精致而柔靡、絢麗而憂郁、親切而惝恍”的特征體現,也透露出設計師和工匠們對技藝的熱愛與贊美。
西班牙陶瓷業在世界陶瓷行業中雄居龍頭老大的地位,它悠久的陶瓷歷史和那些獨具特色的陶器藝術,以及這幢豪宅的內部“洛可可”風格裝飾無法瞻仰,真是讓人扼腕嘆息!我們只有通過觀摩外部,來尋覓那個歲月的時尚,猜測裡面曾發生的故事……。圖1、塞拉諾斯門、現代藝術學院、國立陶器博物館

這裡離市中心不遠,既然看不成陶器展覽,有足夠時間來逛逛老城了。聖女廣場(plaza de la virgen)是瓦倫西亞的發源地,主要的建築物是聖女教堂(la basílica de la virgen de los desamparados),粉色的外牆面和圓錐尖頂,很有特色,從表面裝飾的雕刻形態判斷,似乎應是巴洛克風格。聖女廣場還有座規模不小的噴泉,中間高起的台子上半躺半坐著一位不知哪方神聖,周圍若干仙女姿態各異,或舉或抱著水罐,源源不斷湧出的清流,激起朵朵水花,頗為生動壯觀。廣場的地面由平整光潔的石材鋪就,和平鴿與游人一同閑庭信步。 緊挨著聖女教堂的是瓦倫西亞大教堂,從聖女廣場看到的是背面。其下是一條窄窄的巷子,透過兩側建築的縫隙,可以看到大教堂的鐘樓。穿過窄巷,又一片開闊地帶,這是REINA廣場,大教堂正面在這裡完整呈現。瓦倫西亞大教堂(la catedral de valencia)與羅馬時期的第一座神廟以及後來的阿拉伯清真寺坐落在同一個地方。它從1262年開始建造,整個工程歷時一個半世紀,至1426年結束,後來又經過擴建和修葺。這是一座將羅馬、哥特和巴羅克式等多種藝術風格融為一體的建築物。 1420年建成的一座高達68米的鐘樓成為該市的像征。
這個教堂外表看上去與眾不同,不是通常對稱嚴謹十字型的平面,似乎是好幾個部分不規則組成。正門的柱頭、雕刻呈現動態、斷列地組合,十分明顯的巴洛克,而高聳的鐘樓又是向上升騰的哥特精神體現,後方的穹頂則是羅馬式,不同時期的風格陳雜在一起,但建築所塑造的神聖感是相同的。教堂前面放著銅制的整體模型,還有盲文說明,即使普通游客也可以從宏觀角度清楚領略教堂總體形像。教堂前廣場被各樣式的老房子包圍著,底層是包括麥當勞在內的快餐店、咖啡廳、蛋糕房等各色美食店,中間是游人休息的綠地和座椅。瓦倫西亞盛產柑橘,滿街的橘子樹,碩果累累,壓彎枝頭,黃橙橙的果實與綠葉相間,是城市獨特的風景。許多掉在地上也沒人搭理。同伴揀起一個嘗嘗,好酸!呵呵,雖然不能大飽口福,但這裡的新鮮果汁絕對是特色呀!廣場上還有炸油條的攤點,這裡的油條是機制的,一節節直接下到油鍋裡,锃亮的機器和油鍋、器皿,身著潔白工作服操作的小伙子,現炸現賣,衛生狀況不容質疑。好些市民在排隊,正好我們也沒吃午飯,就這口了! 這裡的油條是淋上粉末狀細砂糖吃的,咬起來噶蹦脆! 圖2、聖女廣場的聖女教堂、瓦倫西亞大教堂老城的

街道有寬有窄,來往車輛的熱鬧與咖啡座的幽靜並存。街道兩側的房子,多數為雕刻、鏤花裝飾的古典樣式,即使近年來修建或翻新的房子,簡化的改良形式與正統的古典緊密挨著,絲毫沒什麼突兀或不順眼的,讓人看到歷史延續的清晰脈絡。經過的鬥牛場,圓形的外觀,一層層拱型窗廊,很堅實的樣子。現在不是鬥牛的季節,空蕩蕩而冷清。區政府宮是瓦倫西亞自治區政府所在地。該宮建於15-16世紀,具有古典哥特式風格,宮內金壁輝煌的國王廳、議會廳和金色廳最為引人注目。方方正正的院子帶有拱廊,是西班牙最華美的庭院之一,現在改為市政歷史博物館。
區政府宮在維修,正對馬路堅固雄偉的正面兩側都被巨大的幕簾遮擋,我們只能從露出中間部分來揣摩這幢建築的壯麗了!政府宮對面的廣場,是瓦倫西亞火祭節的舉辦地,
瓦倫西亞火祭節,每年3月12日至3月19日舉行,已成為西班牙極有特色的節慶。"火祭節"起源於中世紀。當時,匠們為了紀念保護神"聖約瑟夫",形成了燃燒木制雕像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火祭節",寓意是放火迎接春天。上過彩的木頭或紙板雕塑形狀不一,希奇古怪,大多取材神話中的人物,以諷喻為主,並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節日高潮便是將這些雕像集中在一起燃燒,在燃燒之前,人們要對所有雕像進行評選,其中最受歡迎的雕像將被保留下來,存在當地的博物館中。可惜還不到節日,廣場空曠無人,火祭節的熱鬧場景只有聽地陪給我們描述了!
作為以眾多古跡著稱的西班牙第三大城市,不斷衰老損耗的舊房子如何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是任何類似城市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科隆市場(mercado de colon)不失為一個是“舊建築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這幢建於1913年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老房子,位於瓦倫西亞市高級商業以及住宅區。當初也是由先鋒藝術家Francisco Mora設計,采用了磚、鋼桁架與玻璃建造,是一座服務於周邊居民的菜市場。1985年之後,該市場被棄用並面臨日漸破敗的危險,政府為了保存市內的建築遺產,出資改造,來自倫敦的Borgos Dance事務所在競標中勝出,為市場作了文物維修和改造設計,於2003年重新開放。
這幢建築的外表,依然保持了它原有的風貌。紅磚砌築的兩側大門牆面上,磚整齊排列構成的拱型線腳圖案,白色石雕裝飾的門頭柱角,細部用燒制的陶器花飾裝點,鮮艷色彩碎瓷片拼貼的喜慶豐收壁畫,造就了多彩而精美的外觀形像。一個普通市場尚且如此,由不得讓人感嘆城市厚重的藝術文化底蘊。
進入內部,空間高大寬敞,纖細穩固的鋼柱支撐著鋼桁架,屋頂中間是玻璃天窗,一目了然的內部結構,清晰勾勒出當初建造年代技術與材料的特征,形體與細部繁簡有度,可以感受到當初建造時,繼承傳統又融入當時的新元素,頗具匠心。
這個市場在鋼柱支撐屋頂下的兩側沒有圍牆,其中布置了小商店、餐廳、咖啡廳、花店、休閑座椅區,陽光柔柔透下,清風微微吹拂,簡潔的店堂、桌椅設施與豐富鮮艷的裝飾,新舊匹配,有種淡淡的復古情懷,如杏花春雨般舒朗與悠閑。隨著時代發展,這裡不再需要菜場了,卻變身成為一座內外交融的室內廣場,或者說,更像是周圍居民的一個公共客廳。
新加建的部分在地下,上下滾動的自動扶梯,簡約的玻璃欄板,這些又鮮明地傳達著當今這個時代的建築語彙。玻璃牆的瀑布、平淺的水池、高大的翠竹掩映,形成地下與地上溝通的室內園林,是否也暗含著中國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意韻?
地下層是個書店,雖然周日,但人不多,生意冷清,表面看來這個改造項目似乎經營不夠火暴,但往深層次想,這座建築為居民保留了兒時記憶的市場空間,又給他們現在的生活提供了高質量的便利。保留下的本色細節,讓我等偶爾經過的游人,可以從中找尋這個城市往日的蹤跡,看到西班牙人現今最本土的生活,這豈是商業上是否贏利一方面所能論斷的呢?
在自己國家除舊立新、大拆大建的建設大環境影響逼迫下,我們是否也不自覺地變得急功近利了呢?!
圖3、鬥牛場、區政府宮、科隆市場

瓦倫西亞的老城區外,環繞著城市的母親河——圖裡亞河,1 957年河水泛濫,淹沒了整個城市。隨後,瓦倫西亞人把圖裡亞河改了道,使城市擺脫了洪水的困擾,四十年來,瓦倫西亞人一直在努力將這條干枯的河床改建為城市綠化帶,不僅“科學與藝術城”、海洋公園就建在河床基地上,還有一系列城市綠地、公園、運動場及一座音樂廳也在此城市綠化帶上布置,河床成為當地居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從市場出來,剛才還陽光普照的天氣變得陰沉,陸續的雨點越來越大,多數人沒帶傘只好站在屋檐下避雨。好在是雷陣雨,20分鐘之後我們又漫步在河床公園裡。雨後初晴,新鮮空氣伴隨著噴泉、雕刻、藤架及花藝,好舒服爽快!
前方一座臨時搭建的帳篷,信步走入,原來是個教育展覽,圖片、模型、文字等很豐富,西班牙文看不懂,有位熱心的中年男士主動用流利英文給我們講解,告知是加泰羅尼亞地區,中小學教育一定程度產業化,各學校聚集一起來展示自己教育資源……,侃侃而談,讓我等也略知一點西班牙基礎教育的現狀。交談中他道出曾在中國工作過!末了我們衷心感謝他的服務,才知他不是工作人員而是家長,帶自己孩子來看展覽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哪裡都一樣!
當然,干枯的河床上不缺少橋,其中連接北岸大學區和南岸老城區、擔當城市主要道路的是阿拉梅達大橋,橋正下方是阿拉梅達地鐵站。
在他的家鄉,卡拉特拉瓦不僅留下了“科學與藝術城”的宏偉巨作,這座清爽簡樸又不乏優美曲線的橋,和橋下地鐵站,也是他獨具匠心的小品,成為河床一道很顯眼的風景。可就像同樣菜系的美食短時間內吃多了也會味覺麻木一樣,參觀到此已不能引起自己過多關注了。
最有印像的是地鐵站,站台內大廳交錯的混凝土拱架,延伸到屋面之間是半透明的玻璃頂棚,幽暗的地下有了來自天空的自然光線。而這些玻璃在外面的河床上,卻形成幾何圖案的地面。
尤其是地鐵的入口,那些看似平常甚至簡陋的條狀折板,所構成的入口雨罩,可以隨著那根單獨支撐的鋼杆件向下收縮而讓地鐵口關閉,奇妙!正是卡式“可折疊的空間結構”的觀點體現,在理性的基礎上達到藝術的表現力。
圖4、阿拉梅達大橋、阿拉梅達地鐵站、絲綢交易廳中央市場

瓦倫西亞哥特風格最優雅傑出的代表應該數絲綢交易廳(la lonja de la seda)。它建於15世紀末期,已被聯合國宣布為人類遺產。作為古老的貿易交換場所,廳樓裡可看到建築瑰寶,例如柱子大廳(salón de las columnas)、中央塔樓(el torreón central)和海關咨詢大廳(la sala de juntas del consulado del mar)。 中央市場(mercado central)在交易廳對面,為瓦倫西亞最美的現代主義建築,內有1300個攤位,非常熱鬧。要買瓦倫西亞的橘子,可以到此。 米格雷特(el miguelete),瓦倫西亞標志性的塔樓,是哥特式風格的教堂鐘樓。高50.85米,精確到釐米。登上鐘樓207級台階到頂,可以將城市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 絲綢交易廳、 中央市場與米格雷特教堂也在舊城,三幢建築集中在一起,可惜我們來的時候,最後一縷陽光剛剛消失,交易廳也過了參觀時間,中央市場關門裝修內部,只好在漸漸黯淡的光線裡來“瞻仰”它們各具特色的外觀,市場的喧鬧與繁榮只能想像,喝鮮炸橘子汁的願望落空了!街燈都亮起來,迷離燈光下的老房子有種古樸深幽的意味……
又一陣雷雨襲來,在旁邊紀念品店裡盤桓,等雨停了去餐館的路上,經過區政府宮,沒曾想這裡變得喧囂異常、沸反盈天!定眼看去,區政府宮前的道路廣場人群密集,一排裝飾鮮亮的敞棚老爺車,車喇叭不時鳴響,若干打扮成古裝人物的西班牙男男女女招搖過市、撫首弄姿!不知是當地人在搞什麼慶典活動?
那些從頭發到服裝都精心裝扮的PLMM,立刻引得我們如同“狗崽隊”,追著她們一通狂拍亂照,哈哈,秀色可餐,西班牙女郎的風韻總算彌補剛才沒有嘗到果汁的遺憾!
西班牙人的餐館晚上八點半才營業,真是不對我們東方人的生物鐘!不到時間不開門,我們只好在路過的火車站歇腳,想不到這裡的美麗出乎意料!火車站位於瓦倫西亞舊城北面,外觀看上去就很有特色,屋角一個個垂直突起的屋檐,似乎與哥特風格的絲綢交易廳很相似。雖然在晚間幽暗的燈光裡,仍然看清白色瓷磚的牆面,鑲嵌了許多橘子造型的彩色陶瓷磚雕,一下點明了瓦倫西亞的城市特色樹種。售票廳裡更讓人驚訝,從天花到牆面、包括柱子,密密麻麻貼滿了瓷磚,這些不規則的碎瓷片,在門頭、柱角、天花上拼貼成規則而多樣式的裝飾圖案,又是橘子主題的枝葉、花蕾、果實,充分反映了陶瓷的材料特質和工藝美術水平高超,顯示出瓦倫西亞作為西班牙陶都的重要地位。木質的屏風式售票窗口,鑲嵌了鮮艷的彩色玻璃,一切都精密、精細、精致、精美,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使之與畢爾巴鄂、馬德裡的火車站實在迥異!原本一天奔波的疲勞,被如此豐厚的視覺享受衝散了!圖5、米格雷特、火車站

平鍋菜飯(paella)是瓦倫西亞地方的代表菜。這種菜發祥於瓦倫西亞,後來廣受各地群起仿效,是一種蒸飯,材料為米、雞肉、白肉魚、蝦、貝、蔬菜等。比較高級的還用龍蝦。在瓦倫西亞附近盛產良質的米,以番紅花染成黃色後,再用一種獨特的淺底鍋蒸。由於煮的時間很耗時,客人需要等待良久,但味美,營養價值高,值得一嘗。西班牙各地都有平鍋菜飯,材料略有不同,不過還是以瓦倫西亞的最地道。既然各種攻略都聲稱平鍋菜飯是瓦倫西亞最具特色的美食,當然我們也不可錯過。選了家還比較正式的餐廳,經過漫長的等待,這一大鍋火紅顏色的菜飯終於被制作完畢端上桌,此時早就過了國人正常開飯時間,不餓了!新奇的異域食物還是吸引人的,米飯裡除了有海鮮大蝦,還混雜了各種碎海鮮,及肉末和蔬菜,類似我們的什錦飯,聞起來很有香味。個人品嘗感覺:米飯比較硬,但不夾生,需要細嚼慢咽;特別的酸與國內鎮江香醋和山西陳醋不同;海蝦很新鮮!總體感覺和國內米飯的味道相差比較遠。一天的游覽在氛圍優雅但味道不夠理想的晚餐中結束。小貼士:1、瓦倫西亞城市雖然不小,但老城區的範圍不大,經典景區和幾個博物館之間是可以步行游覽的。地鐵只有4條線,不經過老城中心,其中紅線、綠線從阿拉梅達地鐵站沿老城邊到火車站只兩站,已繞了差不多1/4老城區。2、出租車起價3.5歐/3公裡,晚間5歐/3公裡。從“科學與藝術城”到老城中心約3-4公裡,有公交和游覽車。
3、鬥牛場可以免費參觀。4、平鍋菜飯在很多街頭小店裡也有。大教堂周圍的店,一人份的約10歐。麥當勞巨無霸一個5.35歐,其它的漢堡有比較便宜的。5、科學與藝術城:開放時間:9:30am-18:30pm,包含海洋館有多種套票,最貴的為30.5歐/人。科學宮門票:7.5歐/人。
(6)
(7)
(8)
(9)
(10)